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而传统教学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过程囿于固定的、狭窄的认知框框中,使得历史课没有了生动性,也使得学生失去了对历史课的兴趣,更谈不上培育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动性是历史教学的生命。本文就历史课的生动性进行探索。
一、感染性的语言
历史是一门描述性学科,要生动地再现已逝的历史,离不开教师的描述,而教师描述的生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语言的感染力的高低。它体现在语言的优美性上,如在讲《蒙古族的兴起》时,教师可投影《蒙古包》,配之以悠扬、舒展的蒙古族音乐,然后这样描述:“我国北方的大漠南北地区,自远古以来一直是游牧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他们兴衰嬗替,相继称雄,在茫茫草原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话剧。公元13世纪,又有一个虎虎生威的古老民族崛起于漠北地区,它是谁?就是过着游牧和狩猎生活的蒙古族……”这样的描述能紧扣学生的心,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之中。又如在讲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时,教师可指出:“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了,“快要”是什么意思?它是站在海岸遥望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艘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婴儿。感染力除了语言的优美性外,还可以是语言的幽默性、哲理性等。
二、合理性的補充
中学历史教材囿于篇幅,历史人物的出现往往是“闪现式”的,这使历史人物形象干瘪。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作合理的补充,不仅能使人物形象丰满,而且能增添历史教学的生动性。中学历史教材讲到林彪时,提到战争年代他受过伤,学生很想知道林彪是怎么受伤的?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平时关大捷后,林彪发了“洋财”,得到了战利品——一件黄呢子军大衣和一匹丰神健骨的骏马“千里雪”。1938年3月,林彪开辟了晋西南抗日根据地。3月2日清晨,突然降了一场大雾。林彪不听警卫员的劝说,独自一人到住地村外去遛马,不知不觉进入了阎锡山部队的防区。由于阎锡山部队正和日本人打仗,在防区边缘布置了警戒线,放了流动哨。防区外的蹄声和马嘶引起了士兵的注意,带队的一个班长从浓雾中看见一个军官模样的人身穿黄呢大衣,骑着一匹洋马飞驰而来,认定是日军军官无疑,下令开枪。林彪和马倒在地上,子弹从他的前胸打入,洞穿右肺叶。等大惊失色的阎军士兵认出林彪时,他已经由于失血过多而昏死过去。闻讯赶来的警卫员赶紧把林彪抬回急救,由于战时医疗条件太差,开刀取弹头的危险性很大,没人敢动这个手术。虽然细想起来十分窝囊,但林彪这次却表现了一位儒将所显露出来的宽宏大量和坦荡之心,他没有同意阎锡山提出的枪毙肇事者的意见,宽恕了闯祸的班长和士兵。这样的描述,能让学生产生历史的真切感。
三、参与性活动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从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的出发,认为教育不是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主张让儿童通过实际活动接触事物,从观察与探索活动中去获得真实的知识。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坐要端端正正,学要规规矩矩”,于是学生变成了“颈部以上的活动”,最终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关心周围的世界。对此,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的活动化,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了解、收集、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等各种丰富的活动,感受历史。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设计一些学生乐于参加的教学活动。如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纪念馆、历史遗址,进行历史知识竞赛和历史故事演讲比赛,指导学生持之以恒地搜集、整理历史资料,有条件的还可组织剪报、集邮,特别是收集近年来的一些报纸、邮票,感受发展的巨大变化等。
如在学中国古代史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时,我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所学所闻所见,谈谈自己的感想。结果就有学生提出,在他收集的邮票中,有一套我国邮政部门在2001年发行的《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四十周年》三枚纪念邮票。这三枚邮票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郑成功为收复台湾而英勇征战的历史。随着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紧迫课题。我认为,在这里,邮票不仅仅是邮票,还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通过集邮,学生挖掘其中的丰富内涵,更有效地深化教学,以邮助教,寓邮于学;学生在收集、整理、了解、分析的过程中,既加强了与社会的联系,又提高了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
知识的能力。
四、情趣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强调能否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把学生当作装载知识的“容器”,缺乏教学情趣,结果教师讲得口干舌焦,学生听得晕头转向。新课程标准则强调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历史照片、历史图片、场景、资料等为学生的学习设置各种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并引发其深入思考。课堂教学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就要由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化,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课堂教学过程充满情趣,真正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享受欢乐的乐园。
为体现课堂教学的情趣化,教师可以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言和耐人寻味的结语吸引学生,如用漫画作为课堂教学开始的激趣的材料;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进行直观性教学;可以运用角色转换方式,编排历史小品,再现历史人物的活动;可以开设《历史之谜》讲座、历史故事会;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鸦片战争》、《林则徐》、《甲午风云》等历史题材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并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影片的背景,讲述历史故事,写历史小论文,等等。在参与种种活动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并能从中得到很多的快乐与满足。
总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力求做到生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值得注意的是,生动性应以教材内容而定,并注意各种方法交替使用。受历史教学时间的制约,不可能事事都求生动,教学中应选择典型人物或事件苦心经营、独运匠心,一堂课能形成两三个高潮就算成功了。生动性是历史教学的生命,也是历史教师永恒的追求。
一、感染性的语言
历史是一门描述性学科,要生动地再现已逝的历史,离不开教师的描述,而教师描述的生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语言的感染力的高低。它体现在语言的优美性上,如在讲《蒙古族的兴起》时,教师可投影《蒙古包》,配之以悠扬、舒展的蒙古族音乐,然后这样描述:“我国北方的大漠南北地区,自远古以来一直是游牧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他们兴衰嬗替,相继称雄,在茫茫草原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话剧。公元13世纪,又有一个虎虎生威的古老民族崛起于漠北地区,它是谁?就是过着游牧和狩猎生活的蒙古族……”这样的描述能紧扣学生的心,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之中。又如在讲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时,教师可指出:“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了,“快要”是什么意思?它是站在海岸遥望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艘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婴儿。感染力除了语言的优美性外,还可以是语言的幽默性、哲理性等。
二、合理性的補充
中学历史教材囿于篇幅,历史人物的出现往往是“闪现式”的,这使历史人物形象干瘪。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作合理的补充,不仅能使人物形象丰满,而且能增添历史教学的生动性。中学历史教材讲到林彪时,提到战争年代他受过伤,学生很想知道林彪是怎么受伤的?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平时关大捷后,林彪发了“洋财”,得到了战利品——一件黄呢子军大衣和一匹丰神健骨的骏马“千里雪”。1938年3月,林彪开辟了晋西南抗日根据地。3月2日清晨,突然降了一场大雾。林彪不听警卫员的劝说,独自一人到住地村外去遛马,不知不觉进入了阎锡山部队的防区。由于阎锡山部队正和日本人打仗,在防区边缘布置了警戒线,放了流动哨。防区外的蹄声和马嘶引起了士兵的注意,带队的一个班长从浓雾中看见一个军官模样的人身穿黄呢大衣,骑着一匹洋马飞驰而来,认定是日军军官无疑,下令开枪。林彪和马倒在地上,子弹从他的前胸打入,洞穿右肺叶。等大惊失色的阎军士兵认出林彪时,他已经由于失血过多而昏死过去。闻讯赶来的警卫员赶紧把林彪抬回急救,由于战时医疗条件太差,开刀取弹头的危险性很大,没人敢动这个手术。虽然细想起来十分窝囊,但林彪这次却表现了一位儒将所显露出来的宽宏大量和坦荡之心,他没有同意阎锡山提出的枪毙肇事者的意见,宽恕了闯祸的班长和士兵。这样的描述,能让学生产生历史的真切感。
三、参与性活动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从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的出发,认为教育不是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主张让儿童通过实际活动接触事物,从观察与探索活动中去获得真实的知识。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坐要端端正正,学要规规矩矩”,于是学生变成了“颈部以上的活动”,最终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关心周围的世界。对此,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的活动化,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了解、收集、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等各种丰富的活动,感受历史。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设计一些学生乐于参加的教学活动。如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纪念馆、历史遗址,进行历史知识竞赛和历史故事演讲比赛,指导学生持之以恒地搜集、整理历史资料,有条件的还可组织剪报、集邮,特别是收集近年来的一些报纸、邮票,感受发展的巨大变化等。
如在学中国古代史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时,我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所学所闻所见,谈谈自己的感想。结果就有学生提出,在他收集的邮票中,有一套我国邮政部门在2001年发行的《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四十周年》三枚纪念邮票。这三枚邮票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郑成功为收复台湾而英勇征战的历史。随着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紧迫课题。我认为,在这里,邮票不仅仅是邮票,还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通过集邮,学生挖掘其中的丰富内涵,更有效地深化教学,以邮助教,寓邮于学;学生在收集、整理、了解、分析的过程中,既加强了与社会的联系,又提高了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
知识的能力。
四、情趣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强调能否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把学生当作装载知识的“容器”,缺乏教学情趣,结果教师讲得口干舌焦,学生听得晕头转向。新课程标准则强调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历史照片、历史图片、场景、资料等为学生的学习设置各种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并引发其深入思考。课堂教学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就要由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化,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课堂教学过程充满情趣,真正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享受欢乐的乐园。
为体现课堂教学的情趣化,教师可以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言和耐人寻味的结语吸引学生,如用漫画作为课堂教学开始的激趣的材料;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进行直观性教学;可以运用角色转换方式,编排历史小品,再现历史人物的活动;可以开设《历史之谜》讲座、历史故事会;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鸦片战争》、《林则徐》、《甲午风云》等历史题材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并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影片的背景,讲述历史故事,写历史小论文,等等。在参与种种活动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并能从中得到很多的快乐与满足。
总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力求做到生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值得注意的是,生动性应以教材内容而定,并注意各种方法交替使用。受历史教学时间的制约,不可能事事都求生动,教学中应选择典型人物或事件苦心经营、独运匠心,一堂课能形成两三个高潮就算成功了。生动性是历史教学的生命,也是历史教师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