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全球各國在美國實施QE3之後,紛紛宽鬆資金,刺激經濟,2012年9月份大陸出口14953.9億美元,創下出口額新高,足見出口現曙光,景氣確定回溫。但大陸近期陸續公佈了產業與區域強制「碳」交易試點,卻讓企業感受到壓力,「碳」壁壘將成為橫在企業面前的新障礙,也將考驗企業未來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因素。
最近剛從世行卸任的林毅夫與吳敬璉先生兩人之間對大陸經濟未來的不同觀點,當大陸每一次在經濟處於十字路口時,到底要往哪裡走,總有一場方向盤之爭。雖然沒有立即能判誰「對」誰「錯」,林毅夫提出大陸仍需要加大投資,維持經濟20年的發展,但吳敬璉先生持相反的觀點。仿佛看到「鄧小平改變大陸」一書,大陸在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建設派與平衡派之爭,而最近全球各國在美國實施QE3之後,紛紛宽鬆資金,刺激經濟,2012年9月份大陸出口14953.9億美元,創下出口額新高,足見出口現曙光,景氣確定回溫。
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DI
成景氣指標
過去,很多人認為大陸經濟不再依賴出口,但不可否認,出口仍是大陸經濟的主力。大陸出口數據創新高,這一訊號,可以印証,全球景氣在資金宽鬆與經濟刺激政策下已開始復蘇。而最能反應景氣指標即是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DI。2012年9月14日觸底後669點,逼近2008年金融風暴最盛時——2008年12月15日創下歷史新低後662點。至10月中旬,連續大漲至903點,近4成的漲幅。除了帶動航運股大漲,也反應了企業預期景氣回溫,積極採購原材料,尤其以鐵礦砂的需求最明顯。
從美國過去實施QE1與QE2後,在資本面宽鬆的背景,都令航運BDI指數與鐵礦石大漲的經驗;隨後也反應在景氣的回升與復蘇。本來在2012年大家都擔憂不知何時擺脫不景氣,現在看來第四季的回升,將確立了第三季是景氣底。可喜的是,台灣也在大陸出口額創新高的同步帶動下,9月對大陸出口增長率10.4%,不僅擺脫衰退,更創下14個月以來新高。
企業應對「碳」障礙
刻不容緩
雖然出口額出現曙光,但大陸近期陸續公佈了產業與區域強制「碳」交易試點,卻讓企業感受到壓力,「碳」壁壘將成為橫在企業面前的新障礙,也將考驗企業未來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都知道,大陸主要能源結構來自煤發電,而煤發電又是溫室氣體排放的重點來源;電力與水泥、平板玻璃、有色金屬、化工、鋼鐵等耗能行業,被列入強制提交碳排放數據的行業,更值得注意的是,面對全球抵制歐盟2012年初以來針對航空器強制徵收碳排放稅的壓力,此次,大陸也將航空業列為強制提交碳排放數據的重點行業。
同時,為因應《京都議定書》的減排趨勢,大陸在2020年達到二氧化碳較2005年減排40%~50%的目標。從「十二五」規劃將節能減排列入七大新興產業之一,即見大陸的決心,以及可以預見的商機。但同時,也帶來新的挑戰。上海、北京、天津、深圳、廣東、重慶、湖北等七省市成為碳交易的試點城市,也紛紛推出試點企業的減碳標準;深圳選擇超過城市碳排放總量50%的800家企業,力爭在2013年啟動碳交易。
隱性成本浮上台面
所謂「碳」成本,即從原料、生產、運輸、儲藏、消費、回收的過程中,碳排放的成本,過去都隱藏在產品生命週期中,未來將逐漸浮現出來。企業要正視這一問題,不排除未來「碳」成為資產負債表必要提列的新要素。歐盟在面對歐債危機後,2008年確立2012年初開始,將國際航空領域納入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TS)實施,雖然理由是為了對抗全球氣候變暖,但全球各國卻群起抵制,視為新的貿易壁壘,但我們從歐洲各國近幾年積極投入在低碳消費與減碳排放的努力來看,加之《京都議定書》第一階段期限即將於2012年底結束,碳排放交易體系將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和實施。
從航空器的碳排放數據強制披露的動作,可以看到,航空運輸大量燃用航空油所排放的二氣化碳,這一長期隱含的碳成本,未來將被附加在運輸成本上,這一做法勢在必行。從大陸外銷到歐洲的產品中,新增碳成本即碳關稅,將成新的貿易壁壘,而一旦築起了壁壘,各國或地區也將視情況,出台因應的政策與限制,新的貿易保護主義將盛行。
最近剛從世行卸任的林毅夫與吳敬璉先生兩人之間對大陸經濟未來的不同觀點,當大陸每一次在經濟處於十字路口時,到底要往哪裡走,總有一場方向盤之爭。雖然沒有立即能判誰「對」誰「錯」,林毅夫提出大陸仍需要加大投資,維持經濟20年的發展,但吳敬璉先生持相反的觀點。仿佛看到「鄧小平改變大陸」一書,大陸在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建設派與平衡派之爭,而最近全球各國在美國實施QE3之後,紛紛宽鬆資金,刺激經濟,2012年9月份大陸出口14953.9億美元,創下出口額新高,足見出口現曙光,景氣確定回溫。
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DI
成景氣指標
過去,很多人認為大陸經濟不再依賴出口,但不可否認,出口仍是大陸經濟的主力。大陸出口數據創新高,這一訊號,可以印証,全球景氣在資金宽鬆與經濟刺激政策下已開始復蘇。而最能反應景氣指標即是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DI。2012年9月14日觸底後669點,逼近2008年金融風暴最盛時——2008年12月15日創下歷史新低後662點。至10月中旬,連續大漲至903點,近4成的漲幅。除了帶動航運股大漲,也反應了企業預期景氣回溫,積極採購原材料,尤其以鐵礦砂的需求最明顯。
從美國過去實施QE1與QE2後,在資本面宽鬆的背景,都令航運BDI指數與鐵礦石大漲的經驗;隨後也反應在景氣的回升與復蘇。本來在2012年大家都擔憂不知何時擺脫不景氣,現在看來第四季的回升,將確立了第三季是景氣底。可喜的是,台灣也在大陸出口額創新高的同步帶動下,9月對大陸出口增長率10.4%,不僅擺脫衰退,更創下14個月以來新高。
企業應對「碳」障礙
刻不容緩
雖然出口額出現曙光,但大陸近期陸續公佈了產業與區域強制「碳」交易試點,卻讓企業感受到壓力,「碳」壁壘將成為橫在企業面前的新障礙,也將考驗企業未來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都知道,大陸主要能源結構來自煤發電,而煤發電又是溫室氣體排放的重點來源;電力與水泥、平板玻璃、有色金屬、化工、鋼鐵等耗能行業,被列入強制提交碳排放數據的行業,更值得注意的是,面對全球抵制歐盟2012年初以來針對航空器強制徵收碳排放稅的壓力,此次,大陸也將航空業列為強制提交碳排放數據的重點行業。
同時,為因應《京都議定書》的減排趨勢,大陸在2020年達到二氧化碳較2005年減排40%~50%的目標。從「十二五」規劃將節能減排列入七大新興產業之一,即見大陸的決心,以及可以預見的商機。但同時,也帶來新的挑戰。上海、北京、天津、深圳、廣東、重慶、湖北等七省市成為碳交易的試點城市,也紛紛推出試點企業的減碳標準;深圳選擇超過城市碳排放總量50%的800家企業,力爭在2013年啟動碳交易。
隱性成本浮上台面
所謂「碳」成本,即從原料、生產、運輸、儲藏、消費、回收的過程中,碳排放的成本,過去都隱藏在產品生命週期中,未來將逐漸浮現出來。企業要正視這一問題,不排除未來「碳」成為資產負債表必要提列的新要素。歐盟在面對歐債危機後,2008年確立2012年初開始,將國際航空領域納入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TS)實施,雖然理由是為了對抗全球氣候變暖,但全球各國卻群起抵制,視為新的貿易壁壘,但我們從歐洲各國近幾年積極投入在低碳消費與減碳排放的努力來看,加之《京都議定書》第一階段期限即將於2012年底結束,碳排放交易體系將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和實施。
從航空器的碳排放數據強制披露的動作,可以看到,航空運輸大量燃用航空油所排放的二氣化碳,這一長期隱含的碳成本,未來將被附加在運輸成本上,這一做法勢在必行。從大陸外銷到歐洲的產品中,新增碳成本即碳關稅,將成新的貿易壁壘,而一旦築起了壁壘,各國或地區也將視情況,出台因應的政策與限制,新的貿易保護主義將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