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人的文学”观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yk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人性的自由与解放,因此,它实际上是一场促使中国人觉醒的思想启蒙运动。所谓启蒙,便是指启发国人发现和肯定人的尊严、价值以及自己的权利。而其核心便是人的解放。所以,这种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的文学便是人道主义文学。五四时期,革命先锋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从封建礼教的根本鞭笞千余年的封建制度所带来的危害,他们成功的破除了人们心中对于封建立交迷信的信仰,但近代中国及其文学又该何去何从,便成了这些大家们的又一重大思考问题。而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观念再次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一、周作人《人的文学》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观念主要由《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新文学的要求》等理论文章组成,高扬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的文学”的旗帜。胡适曾说:“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中心只有两个,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活的文学’,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人的文学’。前一个理论是文字工具的革新,后一个理论是文学内容的革新。”由此可见,人的文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核心地位。而《人的文学》这篇文章作为周作人“人的文学”的观念的伟大宣言和核心架构,不仅因为文章所表现出的严密性、系统性,更因为其中肯定人、尊重人、热爱人的文学观得到了广泛的欢迎与好评。文学革命干将傅斯年和罗家伦都认为,新文学就应该以人的文学为方向,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地走下去。
   二、 《人的文学》的内涵
   周作人的这篇文章不仅探索了文学发展的规律,指明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兼具思想启蒙的性质。因此,这篇文章具有巨大的思想概括力,除先前阐述的高举的人道主义,也掺杂进了个人主义的因素在其中。所以这篇文章以及周作人先生的“人的文学”的观念是有其复杂性在其中的。而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复杂交织恰恰因为这两者都体现了“人”在其中。
   1.人道主义。在了解周作人先生的人道主义之前,我们先来弄清人道主义的真正的含义。人道主义是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这样一种世界观,尤其表现在对慈善活动和社会改革的兴趣,亦称“博爱主义”“慈善行为”。
   《人的文学》中,周作人先生强调了人道主义这一面,他不惜用一版的篇幅来介绍他所认为的人道主义。而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就是要尊重人性,肯定人的种种欲望;第二即是阐述在用道德“改良人类的关系”的基础上去追求人的理想生活。
   周作人采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因此人具有动物的自然属性。“从动物进化的人类”,有两个要点,“从动物 进化的”。所以,人们应当相信人类的一起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满足。他极力肯定“人的灵肉的二重的生活”,认为“我们所相信的人类正当生活,便是这灵肉一致的生活”。在此,他将矛头指向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禁欲主义,批判了其中不合人性的地方。
   周作人说:“彼此都是人类,却又各是人类中的一个。所以须营一种利己而又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生活。”由此看出,此时的周作人所谓的道德已经包含了西方现代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芒。以此立场出发,周作人先生对于印度的“提撒”和中国的“守节”进行了严厉的批判,称其为“畸形的贞顺之德”。他将第二个矛头直指向“不讲人当人”的封建伦理道德。至此,千余年的封建文化至此彻底瓦解。而在周作人的层层论证中均可见人道主义的踪影,这也正体现五四新文化先驱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的接受。
   2.个人主义(个性主义)。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指出:“现在还须说明,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众济’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为此,他给出了两点原因:第一,以森林和树木为比喻,表明只有个人的强大才有人类的强盛;第二,人爱人类,只因人类中有了我,与我相关的缘故,墨子说“兼爱”也因为“己亦在人中”。
   五四是一个个人主义得到极度张扬的时代,很多人极力对它进行鼓吹、赞扬。胡适的文章、鲁迅的小说中都有所提及。一时间个人主义的声音响彻了古老的神州大地,成为时代的强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个性受到压抑,难以释放。所以,当人的解放成为必然时,个性的作为附属于人的重要性质必然也会得到解放。在千年的压抑后,个性一旦解放便是社会中最活跃的因素。
   三、演变
   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五四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在观察中国近代社会时,便发现了诸多问题,及中国传统社会对人的戕害,于是便有了对于社会问题的大讨论,在文学上的反映便是“问题小说”。而此类小说一般都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因此成为之后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源头。
   追求个性解放的个人主义,在发展成了20年代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在西方,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两种尖锐对立的思想。五四时期,这二者之所以可以和谐共处,是因为在对待“非人”的文学这个共同的敌人面前,此二者均为重要的有力武器。但当就文学被打倒后,被掩盖的差异便会显现出来,之前的同一阵线便会出走向破裂。
  
   参考文献:
   [1]鲁雪莉.人道关怀与写实精神的完美融合[J].江西社会科学.
  
   (作者单位:安姿瑜(1990.3-),女,辽宁大连人,武汉大学文学院200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其他文献
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以关联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对《老友记》中言语幽默效果的产生加以解读,最后得出关联理论对幽默的解释力。   一、引言   幽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以独特的幽默机制,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幽默借助的主要交流媒介区分,幽默可以分为非言语幽默和言语幽默。非言语幽默指那些不需要借助语言工具向人们传递幽默信息的幽默手段。言语幽默是同幽默发出者、接受者、应用的语言形式,以及相关的语境密不
期刊
本文运用翻译目的论,把汉语歌词《南湖秋月》的英译作为个案,结合翻译实例进行评析,旨在探索目的论对汉语歌词英译的指导作用。目的论为汉语歌词的英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引言   歌曲翻译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歌曲翻译通常分为三种:第一种“歌曲译配”;第二种是在原歌曲后跟有中文歌词大意和注解;第三种是“歌词翻译”。   国内歌词翻译研究薄弱,大都囿于一些零散的经验之谈,而鲜有系统
期刊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多灾多难的一段时期,美国在这一时期亦经历了美国梦的破灭、理想的丧失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失落, 而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这一时期美国的经历似乎吻合了人类始祖从伊甸园堕落入人间的“人类堕落”这一大的主题。《春寒》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被解读为某种程度上的再现了人类始祖丧失乐园的沮丧情绪,在更深层次上则表明了人类在成长过程中理想世界的破灭,以及对现实世界认识的觉醒这一主题。   一
期刊
李清照是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的女词人。她的《词论》一文是宋代第一篇系统的词学理论文章,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的词学观,受到古今文人学者的普遍关注。本文从词“协音律”和词“重典雅”两方面论证了词“别是一家”之说。   《词论》一文见于宋代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和魏庆之的《诗人玉屑》。全文不足600字,但立论鲜明,内涵丰富,文中李清照大胆地提出了对词的独特见解和主张,毫不隐讳地批评了词坛上不少的名家
期刊
回顾中外文坛名作,许多作家都执著于讲述“最后一个”主人公的“最后一个”故事。这类人物的身上总会带有逝去时代的记忆,而这种记忆又总会笼罩着一缕哀愁。人们无法与记忆完全隔离,小说恰恰以独特的回忆性满足了人们对于历史的追寻和重温。而这种追忆一旦打上“最后一个”的印记,便会与人类本性中喜欢哀挽和悲伤情调相符。一个时代的终结,总会伴随着“最后一个”或是执着,或是放弃的艰难抉择。于是,那些关于时代的记忆便愈显
期刊
苏州评弹版《雷雨》是对曹禺同名话剧的重要艺术改编,改编体现在主题的回归、冲突的改变、形象的还原、原有情节的深扣和重要细节的放大等若干方面。其在北京等各地演出的巨大成功,对于现代文学经典教学既提供了若干重要的经验,也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既要尊重原著,又要敢于创新,是这些经验和启示的简单概括。    2010年10月,作为曹禺诞辰百年的献礼,苏州市评弹团在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剧院以及清华大学、南开大
期刊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三种开放结尾提供了小说女主人公萨拉三种不同的命运,本文将综合运用后现代叙事学和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分析方法,以萨拉的命运为例来展现新时期女性争取自由、独立不羁的个性特征,同时阐明小说开放式的结尾反映了女性命运的变化,即由男权的附庸走向自我的独立。   1969年英国小说家约翰·福尔斯发表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可以称为英国现代小说叙事探索的经典。这部小说从叙事策略上讲,最令人称道
期刊
在刘醒龙耗时六年之久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中,作者塑造了大大小小、有名有姓的人物形象三十多人,他们活跃在鄂东大别山区一个叫做天门口的小镇,上演了一幕幕充满恩怨情仇,生杀予夺的悲喜剧。在一个地方,必定会有一种主导思想或明或暗的操纵着整个局势,在圣天门口,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以梅外婆、雪柠为代表的雪家女人的处世思想的注重描写,以及围绕在他们身边,或自觉或无形中受到影响的人们。本文就试着探讨雪家思想及其影
期刊
没有文化,历史上不会有永存的事物。  历史和文化是地域的灵魂,是一个族群集体的记忆,是无形的根。无价之宝。  北川大通是青海河湟先民的栖息地,也是河涅多彩文化的发祥地,承载着五千多年的厚重历史和文化积淀,物埠民丰,人杰地灵。  在离高原夏都最近的地方,在生态环境最纯净的地方,在水流最清澈的地方,在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方,在声声梵音飘过古丝绸南辅道的地方,大通犹如一块鲜亮的翡翠,承载着青海河湟五千年的
期刊
随着“中性风”的流行,男儿“雌化”现象愈加普遍,表现之一便是语言的变化。本文以小沈阳为例,浅析“雌化”男儿的语言特点,旨在从语言层面窥探到更多社会、心理层面的东西。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就曾预言过世界发展的十大趋势,其中就包括性别的中性化。20世纪初,风起云涌的女权运动让中性服饰风行一时。60至70年代盛行的“搪皮风貌”将中性装扮引入流行高潮。8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国内青年留着长长的波浪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