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中外文坛名作,许多作家都执著于讲述“最后一个”主人公的“最后一个”故事。这类人物的身上总会带有逝去时代的记忆,而这种记忆又总会笼罩着一缕哀愁。人们无法与记忆完全隔离,小说恰恰以独特的回忆性满足了人们对于历史的追寻和重温。而这种追忆一旦打上“最后一个”的印记,便会与人类本性中喜欢哀挽和悲伤情调相符。一个时代的终结,总会伴随着“最后一个”或是执着,或是放弃的艰难抉择。于是,那些关于时代的记忆便愈显沧桑,而“最后一个”的形象也越发具备“断魂”的悲情色彩。
《断魂枪》中的沙子龙便是典型的末世孤独者,既有对“断魂枪”割舍不下的执著,又有“不传!不传!”毅然决然的放弃。从某种意义上说,沙子龙对于“断魂枪”的执著与 “不传!不传!”的最后宣言都已沉淀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末世”的身影:沙子龙的末世孤独者形象
老舍曾在《诗二首·昔年》中说“我昔生忧患,愁长记忆新;童年习冻饿,壮年饱酸辛。滚滚横流水,茫茫末世人”。同样,沙子龙的形象也脱不掉“末世”的大背景。
“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主人公登场便处于变革之中。作者以“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的时代大背景荡开笔墨,勾勒出一幅“末世”景象。而“谁不晓得沙子龙是利落,短瘦,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可是,现在他身上放了肉”的对比,正是时代变革的影响。如果说“放了肉”还只是身体上的表现,那么精神上的失落就更加痛苦。“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会再替他增光显胜了。只是摸摸这凉,滑,硬而发颤的杆子,使他心中少难过一些而已”,唯有把玩断魂枪时才能少些难过,可见平日难过之多。作者以寥寥数笔便将这位“末世”大背景下的身体发福、精神落寞者形象勾勒出来。
“末世人”的孤独同样离不开徒弟王三胜与挑战者孙老者的侧面烘托。而小说正是围绕着“三个人与一桩事”展开,以这三个人物展现“末世”背景下的三种心态,最终凸显沙子龙的形象。同为武林人士,同样面对时代变革,王三胜与孙老者的不同选择愈显沙子龙的孤独。王三胜将“国术”视为工具,对时代的变革采取漠视的态度,继续争强好胜,吹嘘炫耀。孙老者则醉心于国术,以至同样忽略了这个时代。在他们眼中,沙子龙已成为了另类;而在沙子龙心中,自己又如何能不孤独与落寞?
“断魂”的挽歌:“断魂枪”的象征与“不传”的宣言
老舍选择了“国术”这一行业来反映时代的变革可谓巧妙。首先,小说以“这是走镳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将前文“末世”的视角聚焦到“国术”上。这自然引出沙子龙等人的登场,旨在强身健体的“国术”都已衰落至此,可见时代沧桑,而个人的强身健体与国家的抵御外辱又有相同之处,别有深意。其次,王三胜以“国术”为工具,他的拉帮结伙与积极活跃,更能衬托沙子龙这类真正国术师的孤独。第三,谈及“国术”自然引出“五虎断魂枪”,而“断魂枪”已被作者赋予了更深的内涵。“断魂枪”其名,“断魂”者,断人心魂,令人忧伤。断魂枪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沙子龙早年以“五虎断魂枪”名震西北,王三胜一直在炫耀师傅的“断魂枪”,而孙老者更是直接冲着“断魂枪”的武艺而来。
“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这条枪与这套枪,二十年的工夫,在西北一带,给他创出来:‘神枪沙子龙五个字,没遇见过敌手。”小说一开篇便交待了“断魂枪”的过去与现在。以小见大,沙子龙的变化可以集中体现在 “断魂枪”上。在送走了比武不成的孙老者后,“回到屋中,对着墙角立着的大枪点了点头”,可见“断魂枪”在沙子龙心目中的重要性。这种对“断魂枪”知己般的重视才更能体现出放弃比武与“不传!不传!”的艰难。 “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断魂枪”贯穿全文,寄托的不仅仅是沙子龙接近于理想的执著。
如果说“断魂枪”代表的是执著,那么“不传!不传!”体现的便是放弃,恰恰是此时的放弃完成了沙子龙“最后一个”的定位。“不传!不传!”的宣言为读者留下了开放式的思考空间,夜静人稀的沙子龙遥想当年威风,自然不免落寞,“叹一口气”,但最终是“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小说在此处戛然而止,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沧桑结合起来,带来更深层次的悲哀。或许,正是出于对“国术”的执著与热爱,才会在时代变革的背景下,更加珍视,甚至是已经下定决心,准备让寄托一生执著的断魂枪和自己“一齐入棺材”。
其实,无论是沙子龙对于“断魂枪”的一生割舍不下的执著,还是最后“不传!不传!”那一声毅然决然的放弃,都只是时代背景下的具体表现,恰恰是这“末世”加深了“断魂”的程度。可以说,沙子龙的“最后一个”形象正是因为有了时代大背景的渲染,才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刘俐俐.“不传!不传!”的魅力与“最后一个”的阐释空间——老舍《断魂枪》的文本分析[J].民族文学研究,2006(4).
[2]转引自老舍.老舍自传(第1页)[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3]老舍.老舍自传(第97页)[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4]马克冬.《断魂枪》的结构艺术及对“不传”的解读[M].山花,2009.
(作者简介:袁 劲(1989.8-),男,山东枣庄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本科生;丁雅诵(1990.2-),女,安徽合肥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断魂枪》中的沙子龙便是典型的末世孤独者,既有对“断魂枪”割舍不下的执著,又有“不传!不传!”毅然决然的放弃。从某种意义上说,沙子龙对于“断魂枪”的执著与 “不传!不传!”的最后宣言都已沉淀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末世”的身影:沙子龙的末世孤独者形象
老舍曾在《诗二首·昔年》中说“我昔生忧患,愁长记忆新;童年习冻饿,壮年饱酸辛。滚滚横流水,茫茫末世人”。同样,沙子龙的形象也脱不掉“末世”的大背景。
“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主人公登场便处于变革之中。作者以“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的时代大背景荡开笔墨,勾勒出一幅“末世”景象。而“谁不晓得沙子龙是利落,短瘦,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可是,现在他身上放了肉”的对比,正是时代变革的影响。如果说“放了肉”还只是身体上的表现,那么精神上的失落就更加痛苦。“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会再替他增光显胜了。只是摸摸这凉,滑,硬而发颤的杆子,使他心中少难过一些而已”,唯有把玩断魂枪时才能少些难过,可见平日难过之多。作者以寥寥数笔便将这位“末世”大背景下的身体发福、精神落寞者形象勾勒出来。
“末世人”的孤独同样离不开徒弟王三胜与挑战者孙老者的侧面烘托。而小说正是围绕着“三个人与一桩事”展开,以这三个人物展现“末世”背景下的三种心态,最终凸显沙子龙的形象。同为武林人士,同样面对时代变革,王三胜与孙老者的不同选择愈显沙子龙的孤独。王三胜将“国术”视为工具,对时代的变革采取漠视的态度,继续争强好胜,吹嘘炫耀。孙老者则醉心于国术,以至同样忽略了这个时代。在他们眼中,沙子龙已成为了另类;而在沙子龙心中,自己又如何能不孤独与落寞?
“断魂”的挽歌:“断魂枪”的象征与“不传”的宣言
老舍选择了“国术”这一行业来反映时代的变革可谓巧妙。首先,小说以“这是走镳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将前文“末世”的视角聚焦到“国术”上。这自然引出沙子龙等人的登场,旨在强身健体的“国术”都已衰落至此,可见时代沧桑,而个人的强身健体与国家的抵御外辱又有相同之处,别有深意。其次,王三胜以“国术”为工具,他的拉帮结伙与积极活跃,更能衬托沙子龙这类真正国术师的孤独。第三,谈及“国术”自然引出“五虎断魂枪”,而“断魂枪”已被作者赋予了更深的内涵。“断魂枪”其名,“断魂”者,断人心魂,令人忧伤。断魂枪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沙子龙早年以“五虎断魂枪”名震西北,王三胜一直在炫耀师傅的“断魂枪”,而孙老者更是直接冲着“断魂枪”的武艺而来。
“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这条枪与这套枪,二十年的工夫,在西北一带,给他创出来:‘神枪沙子龙五个字,没遇见过敌手。”小说一开篇便交待了“断魂枪”的过去与现在。以小见大,沙子龙的变化可以集中体现在 “断魂枪”上。在送走了比武不成的孙老者后,“回到屋中,对着墙角立着的大枪点了点头”,可见“断魂枪”在沙子龙心目中的重要性。这种对“断魂枪”知己般的重视才更能体现出放弃比武与“不传!不传!”的艰难。 “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断魂枪”贯穿全文,寄托的不仅仅是沙子龙接近于理想的执著。
如果说“断魂枪”代表的是执著,那么“不传!不传!”体现的便是放弃,恰恰是此时的放弃完成了沙子龙“最后一个”的定位。“不传!不传!”的宣言为读者留下了开放式的思考空间,夜静人稀的沙子龙遥想当年威风,自然不免落寞,“叹一口气”,但最终是“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小说在此处戛然而止,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沧桑结合起来,带来更深层次的悲哀。或许,正是出于对“国术”的执著与热爱,才会在时代变革的背景下,更加珍视,甚至是已经下定决心,准备让寄托一生执著的断魂枪和自己“一齐入棺材”。
其实,无论是沙子龙对于“断魂枪”的一生割舍不下的执著,还是最后“不传!不传!”那一声毅然决然的放弃,都只是时代背景下的具体表现,恰恰是这“末世”加深了“断魂”的程度。可以说,沙子龙的“最后一个”形象正是因为有了时代大背景的渲染,才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刘俐俐.“不传!不传!”的魅力与“最后一个”的阐释空间——老舍《断魂枪》的文本分析[J].民族文学研究,2006(4).
[2]转引自老舍.老舍自传(第1页)[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3]老舍.老舍自传(第97页)[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4]马克冬.《断魂枪》的结构艺术及对“不传”的解读[M].山花,2009.
(作者简介:袁 劲(1989.8-),男,山东枣庄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本科生;丁雅诵(1990.2-),女,安徽合肥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