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认真分析一个历史事件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该事件,也能对学生解答历史题目产生非常重大的帮助。不管是历史选择题还是简答题,都需要学生进行一定分析之后才能着手进行解决。因此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本文中,我这样结合一道历史选择题详细阐述如何提升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分析能力
历史分析能力的使用贯穿了选择题和简答题这两种,相对于简答题,历史选择题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要求更加呈现多元化特征。
一、读题之后进行分析
解答一道历史题目首先需要等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就是历史题目。在历史选择题中往往存在着一种题型:ABCD四个选项中有些选项的说法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和题目相冲突所以不能入选。而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历史题目。
我们以题目“中国四川省汶川市于2008年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中国经济时报》报道:成都平原上造福中国两千多年的水利工程受地震破坏,抢险工作有序进行。记者写道:没有他就没有四川,没有他就没有这两千多年的天府之国。”报道中提到的水利工程是由谁修建的?A、大禹 B、李冰 C、李春 D、商鞅”为例,在拿到这道题目后,这是用手机要求学生阅读题干捕捉关键信息。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作如下讲述:“同学们首先通过阅读题干我们可以得知,这是一项在四川省修建的水利工程。那么我们看D项——商鞅。我们学习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掌握了商鞅是秦国崛起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秦国范围内推行变法,帮助秦国从落后走向了强大。而商鞅生活的时代属于战国,秦国位于陕西境内,商鞅是不可能跑到四川修建水利工程的。所以首先排除。关于A项大禹,我们也有理解。大禹治水的历史事件我们都知道,而且我们还知道大禹治水的主要对象是黄河流域,而众所周知黄河不流经四川,所以这一项也可以排除。提到C项李春,那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个标志性建筑——赵州桥,这是隋唐时期修建的建筑。而关于李春的其他功绩,教材中也没有提及。所以这道题目的正确选项为B,李冰是战国时期的一名官吏,他所做的主要贡献就是在都江堰上修建了水利工程。”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解典型历史题目的方法,把分析题干这一步演绎得淋漓尽致,这种做法必然有助于学生形成读题并分析的良好习惯,从而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
二、树立宏观分析格局
所谓分析能力就是要针对一道历史题目进行深入分析,全方位分析和立体化分析。这就要求学生数理分析大局观,要综合各个方面的历史因素充分考虑到历史大背景和小背景。只有实现了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分析,才能保证在解答历史题目的过程中不会出现遗漏。
教师在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甲午中日战争这一部分的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引用“请叙述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背景”这道题目辅助自己的教学工作。依据这道题目,教师向学生做如下讲述:“同学们,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对我们绝大多数人而言并不陌生。这也是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之一。在分析它的背景时,我们一定要全方位考虑。就这道题目而言,我们必须考虑国际国内两个背景。首先是国际方面,世界大背景下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科学技术得到了非常充分的发展。以德国、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大力发展国内工业,军事实力逐渐加强。其次是国内方面,国内方面的背景必须要考虑日本国内和我国内。日本国内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产阶级成为执掌国家政权的主要力量。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落后的封建制度。而我国内,中法战争我国不败而败充分暴露了清政府腐朽无能的本质,而这一历史事件也让虎视眈眈的日本政府看到了向我国挑战的机会。在这一系列的大背景下,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只有写出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这道题目的解答才算完整。因此大家在以后的分析过程中,一定要密切结合国际大背景和国内小背景这两个方面综合进行。”教师通过亲身举例的方法教育学生在分析题目是要结合大背景和小背景这两个方面,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认知,切实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强化学生历史分析能力的教学工作除了教师在课堂上学生讲述以外,学生也应当受到一些必要的练习工作,在教师讲述完成后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习题的方式进一步巩固所学。
三、结语
分析能力是历史学习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历史分析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书本历史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历史学习成绩和历史综合素养。因此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师应当把提升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教育学生认真分析题干、拓宽分析眼界,把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
参考文献:
[1]吴明芳,王文杰.刍议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9(33):44.
[2]丁焕平.浅析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9(39):47.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分析能力
历史分析能力的使用贯穿了选择题和简答题这两种,相对于简答题,历史选择题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要求更加呈现多元化特征。
一、读题之后进行分析
解答一道历史题目首先需要等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就是历史题目。在历史选择题中往往存在着一种题型:ABCD四个选项中有些选项的说法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和题目相冲突所以不能入选。而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历史题目。
我们以题目“中国四川省汶川市于2008年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中国经济时报》报道:成都平原上造福中国两千多年的水利工程受地震破坏,抢险工作有序进行。记者写道:没有他就没有四川,没有他就没有这两千多年的天府之国。”报道中提到的水利工程是由谁修建的?A、大禹 B、李冰 C、李春 D、商鞅”为例,在拿到这道题目后,这是用手机要求学生阅读题干捕捉关键信息。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作如下讲述:“同学们首先通过阅读题干我们可以得知,这是一项在四川省修建的水利工程。那么我们看D项——商鞅。我们学习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掌握了商鞅是秦国崛起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秦国范围内推行变法,帮助秦国从落后走向了强大。而商鞅生活的时代属于战国,秦国位于陕西境内,商鞅是不可能跑到四川修建水利工程的。所以首先排除。关于A项大禹,我们也有理解。大禹治水的历史事件我们都知道,而且我们还知道大禹治水的主要对象是黄河流域,而众所周知黄河不流经四川,所以这一项也可以排除。提到C项李春,那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个标志性建筑——赵州桥,这是隋唐时期修建的建筑。而关于李春的其他功绩,教材中也没有提及。所以这道题目的正确选项为B,李冰是战国时期的一名官吏,他所做的主要贡献就是在都江堰上修建了水利工程。”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解典型历史题目的方法,把分析题干这一步演绎得淋漓尽致,这种做法必然有助于学生形成读题并分析的良好习惯,从而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
二、树立宏观分析格局
所谓分析能力就是要针对一道历史题目进行深入分析,全方位分析和立体化分析。这就要求学生数理分析大局观,要综合各个方面的历史因素充分考虑到历史大背景和小背景。只有实现了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分析,才能保证在解答历史题目的过程中不会出现遗漏。
教师在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甲午中日战争这一部分的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引用“请叙述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背景”这道题目辅助自己的教学工作。依据这道题目,教师向学生做如下讲述:“同学们,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对我们绝大多数人而言并不陌生。这也是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之一。在分析它的背景时,我们一定要全方位考虑。就这道题目而言,我们必须考虑国际国内两个背景。首先是国际方面,世界大背景下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科学技术得到了非常充分的发展。以德国、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大力发展国内工业,军事实力逐渐加强。其次是国内方面,国内方面的背景必须要考虑日本国内和我国内。日本国内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产阶级成为执掌国家政权的主要力量。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落后的封建制度。而我国内,中法战争我国不败而败充分暴露了清政府腐朽无能的本质,而这一历史事件也让虎视眈眈的日本政府看到了向我国挑战的机会。在这一系列的大背景下,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只有写出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这道题目的解答才算完整。因此大家在以后的分析过程中,一定要密切结合国际大背景和国内小背景这两个方面综合进行。”教师通过亲身举例的方法教育学生在分析题目是要结合大背景和小背景这两个方面,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认知,切实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强化学生历史分析能力的教学工作除了教师在课堂上学生讲述以外,学生也应当受到一些必要的练习工作,在教师讲述完成后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习题的方式进一步巩固所学。
三、结语
分析能力是历史学习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历史分析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书本历史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历史学习成绩和历史综合素养。因此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师应当把提升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教育学生认真分析题干、拓宽分析眼界,把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
参考文献:
[1]吴明芳,王文杰.刍议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9(33):44.
[2]丁焕平.浅析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9(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