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环境对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克思在分析空想社会主义和法国唯物主义关于环境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时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加大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立足于时代的新特点、社会的新要求,并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境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越是深入,工作就越是主动。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环境是具有多维性的,既有正面与反面影响的本质差别,又有影响的大小之分和影响方式的不同。本文从爱因斯坦时空观入手,通过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时空关系的解读,解析文化环境的机遇与挑战,并通过对文化环境建设的深入思考,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一、爱因斯坦“时空观”的形成背景及主要内容
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在人类认识史观上一度占据绝对统治的地位,直到20世纪才从根本上被动摇。爱因斯坦“时空观”的主要功绩是揭示出了时间和空间的内在本质联系,从而证明时间和空间并不是牛顿“绝对时空观”所谓的独立实体,也不是康德所谓的先验的认识形式的时空观,而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是物质运动的最基本属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时间与空间并不是一种与内容无关的外在的形式,而是一种与内容紧密相关,并且有着本质联系的内在形式。
二、“时空”关系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是指围绕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文化要素的总和,它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动态性体系,是由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文化因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立体、多维的系统,这一系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无处不在。
从空间上看,不同种类的文化模式相互交流和沟通,这成为文化环境运行的重要推动力。这种文化间的交往随着人类活动方式和范围的拓展而日益广阔和密切。全球化便为不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往提供了空间领域。
从时间上看,文化环境不仅是通过现实的客观存在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历史遗留的文化因素也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如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很多是从传统文化中传承的。这些历史因素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内涵积淀,并提供给其时间领域。
当今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文化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冲突和整合,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内在矛盾的主要构成,但也成为了其运行的重要动力。这些矛盾主要呈现为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斗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共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激荡、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织、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渗透。如何转化各文化之间的矛盾,整合各文化之间的精华,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
文化环境对我们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给了我们机遇。我们必须正视挑战,发挥文化环境的正功能,在引导人产生积极行为和塑造理想的人格上发挥重要的作用,以科学的方法和积极的心态构建健康、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为此,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应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倡导并强调主流文化的主体地位
当代中国,主流文化是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和谐文化。主流文化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面貌,跟整个社会定了基调,制约着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它是社会的根本价值观之所在,本身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由于主流文化这一突出的作用和地位,所以在文化环境建设中,必须首先大力倡导并强调主流文化的主体地位。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阶段,由于经济利益和经济成分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以及越来越复杂化的思想趋向,往往会对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成大的挑战。因此,当代中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过程中倡导的主流文化,应当是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不断强调并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要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明确提倡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面对大是大非,要毫不含糊,坚持原则,否则就会造成主流文化的削弱,错误思想随即泛滥开来。
2.确立并坚持多元文化统一战线
社会整合的基础是文化,正如安东尼·吉登斯所说:“所有社会的整合都依赖这样一个事实:它们的成员是在共同文化造就的结构化的社会关系中被组织起来的。没有社会,文化就不可能存在;反之亦然,没有文化,社会也不可能存在。”正因为这样,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的文化导向和文化建设。因为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这些特征:延续性、渐变性和稳定性,因此,决定了每个国家的文化建设必须植根于其国家及社会本身。从这可以看出,中国复杂的文化背景和多层次的社会结构,使得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成为客观必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的统一战线,是在世界文化政策中绝无仅有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文化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局面,在这当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占据主导地位,西方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发挥越来越多的影响力,成为我国目前两种最主要的亚文化,这种多元的格局已经形成并将长期存在下去。因此,要着力研究我国当前的社会文化形式和趋势,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体系为目标,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整合的需要,对多元文化加以正确的引导和选择,吸收多元文化中积极的因素,抵制消极的因素。
3.防范并抑制一切反文化渗透
在文化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要防范并抑制一切反文化渗透,除弊才能兴利。既要从正面引导和疏通,也要旗帜鲜明地抑制和打击反文化。(1)反文化的存在是一种必然,是一种社会现象。我们不能期待所有的反文化被连根拔除,一劳永逸。一种反文化被剔除,还是会有其他的反文化冒出来,只是形式不一样罢了。因此,我们要正视反文化,揭露其本质及其危害性,并经由各种努力,提高人们对反文化的警惕,把反文化的危害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围和最低的程度。(2)要大力提倡主流文化,以此来防范和抑制反文化的渗透。在思想领域,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就要去占领。如果人们主流文化认同度不强,主文化观念淡薄,精神家园缺失,就很难不使反文化泛滥。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不仅仅是人的文化主体的根本性要求,并且是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价值需求相契合的,从而能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向前迈进。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把人的自觉能动作用与文化环境的助力推动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改造和优化文化环境的同时,不断地改造自己。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李林.略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的历史沿革.理论观察,2009(4).
[6] 伍思文.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2).
[7] 廖晓衡,付小蓉.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与创新.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4).
(责任编辑 张茂林)
一、爱因斯坦“时空观”的形成背景及主要内容
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在人类认识史观上一度占据绝对统治的地位,直到20世纪才从根本上被动摇。爱因斯坦“时空观”的主要功绩是揭示出了时间和空间的内在本质联系,从而证明时间和空间并不是牛顿“绝对时空观”所谓的独立实体,也不是康德所谓的先验的认识形式的时空观,而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是物质运动的最基本属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时间与空间并不是一种与内容无关的外在的形式,而是一种与内容紧密相关,并且有着本质联系的内在形式。
二、“时空”关系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是指围绕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文化要素的总和,它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动态性体系,是由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文化因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立体、多维的系统,这一系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无处不在。
从空间上看,不同种类的文化模式相互交流和沟通,这成为文化环境运行的重要推动力。这种文化间的交往随着人类活动方式和范围的拓展而日益广阔和密切。全球化便为不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往提供了空间领域。
从时间上看,文化环境不仅是通过现实的客观存在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历史遗留的文化因素也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如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很多是从传统文化中传承的。这些历史因素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内涵积淀,并提供给其时间领域。
当今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文化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冲突和整合,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内在矛盾的主要构成,但也成为了其运行的重要动力。这些矛盾主要呈现为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斗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共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激荡、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织、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渗透。如何转化各文化之间的矛盾,整合各文化之间的精华,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
文化环境对我们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给了我们机遇。我们必须正视挑战,发挥文化环境的正功能,在引导人产生积极行为和塑造理想的人格上发挥重要的作用,以科学的方法和积极的心态构建健康、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为此,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应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倡导并强调主流文化的主体地位
当代中国,主流文化是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和谐文化。主流文化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面貌,跟整个社会定了基调,制约着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它是社会的根本价值观之所在,本身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由于主流文化这一突出的作用和地位,所以在文化环境建设中,必须首先大力倡导并强调主流文化的主体地位。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阶段,由于经济利益和经济成分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以及越来越复杂化的思想趋向,往往会对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成大的挑战。因此,当代中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过程中倡导的主流文化,应当是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不断强调并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要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明确提倡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面对大是大非,要毫不含糊,坚持原则,否则就会造成主流文化的削弱,错误思想随即泛滥开来。
2.确立并坚持多元文化统一战线
社会整合的基础是文化,正如安东尼·吉登斯所说:“所有社会的整合都依赖这样一个事实:它们的成员是在共同文化造就的结构化的社会关系中被组织起来的。没有社会,文化就不可能存在;反之亦然,没有文化,社会也不可能存在。”正因为这样,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的文化导向和文化建设。因为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这些特征:延续性、渐变性和稳定性,因此,决定了每个国家的文化建设必须植根于其国家及社会本身。从这可以看出,中国复杂的文化背景和多层次的社会结构,使得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成为客观必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的统一战线,是在世界文化政策中绝无仅有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文化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局面,在这当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占据主导地位,西方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发挥越来越多的影响力,成为我国目前两种最主要的亚文化,这种多元的格局已经形成并将长期存在下去。因此,要着力研究我国当前的社会文化形式和趋势,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体系为目标,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整合的需要,对多元文化加以正确的引导和选择,吸收多元文化中积极的因素,抵制消极的因素。
3.防范并抑制一切反文化渗透
在文化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要防范并抑制一切反文化渗透,除弊才能兴利。既要从正面引导和疏通,也要旗帜鲜明地抑制和打击反文化。(1)反文化的存在是一种必然,是一种社会现象。我们不能期待所有的反文化被连根拔除,一劳永逸。一种反文化被剔除,还是会有其他的反文化冒出来,只是形式不一样罢了。因此,我们要正视反文化,揭露其本质及其危害性,并经由各种努力,提高人们对反文化的警惕,把反文化的危害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围和最低的程度。(2)要大力提倡主流文化,以此来防范和抑制反文化的渗透。在思想领域,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就要去占领。如果人们主流文化认同度不强,主文化观念淡薄,精神家园缺失,就很难不使反文化泛滥。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不仅仅是人的文化主体的根本性要求,并且是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价值需求相契合的,从而能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向前迈进。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把人的自觉能动作用与文化环境的助力推动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改造和优化文化环境的同时,不断地改造自己。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李林.略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的历史沿革.理论观察,2009(4).
[6] 伍思文.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2).
[7] 廖晓衡,付小蓉.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与创新.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4).
(责任编辑 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