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形势的变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也需与时俱进。紧密联系时政,紧贴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教法,不断加强和改进《纲要》课教学,提高《纲要》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纲要》课教学 与时俱进 教学实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自2005年列为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公共政治课以来,通过“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1],使学生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全人类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和日常生活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2]面对新形势、新情况,《纲要》课教学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高校,领导和教师对《纲要》课教学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师生关系不够和谐等。因此,为顺利实施教学计划,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须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纲要》课教学。在此,笔者紧密联系教学实践,谈谈一点个人的做法和看法。
一、紧密联系时政,增强《纲要》课教学的时代感。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2]从时间维度的连续性而言,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任何节点的内容都影响着今天的现状与未来的走向。大多数当今重大事件都能在近现代史中找到根源。因此,通过把丰富多彩的历史进程和生动感人的时代素材结合起来进行讲述、讨论、评判,让学生认识到现在的发展源于历史积淀;能以史为鉴,更深刻地认识当今世界。这既能比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更重要的是提升他们的思想高度、政治觉悟,“认识、理解和关心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前途,增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3]。《纲要》课教学中历史感和时代感的脱节,会使学生感到《纲要》课知识旧、道理空、距离远,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教学气氛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当然教学效果也难尽人意。《纲要》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也决定了在“纲要”教学中必须注重时代感。而且,历史的生命力在于其对现实的价值,通过彰显时代感来增强历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历史教育和研究的发展趋势。因此,笔者在钻研教材、把握历史的基础上,增强对现实的关注度,将历史教学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认识现实生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笔者在2011年讲到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时,引入当年“3.11”日本大地震,通过两相比较,从政府和国家领导人的反应、社会各界的支援、军队救灾、灾民安置、灾后重建等方面的对照,用身边正在发生的事实告诉学生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在,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在讲到第六章第一二节内容时,笔者将前影响中日关系的日本修改教科书事件、生化武器遗留、慰安妇、钓鱼岛和东海等敏感问题有机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主义情感。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历史和现实细节,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增进学习“纲要”的愿望和兴趣,又能够对之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取得不错的教学实效。在学习《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节时,笔者以2009年厦门文物商人蔡铭超竞拍圆明园兽首后拒绝付款的事件为切入点,通过讲述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的来龙去脉,说明兔首、鼠首是英法联军劫走并流失海外多年的珍貴文物,按照国际公约理应归还中国。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分析中认清资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本质,深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在增强学生忧患意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理性的爱国主义。笔者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时,还注意和当前流行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的思想困惑联系起来。因为在信息时代,学生可以通过杂志、书籍和网络大量接触到史学研究中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的各种理论分歧和观点评述。这虽然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同时也带来了思想困惑。特别是在网络上,对历史的戏说甚至歪说常常被众多大学生所肯定和追捧。有的帖子认为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鼓吹侵略有功;有的为慈禧太后、袁世凯、汪精卫等历史人物翻案,将其美化成忍辱负重、苦撑危局的杰出人物;还有的打着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旗号,夸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个别问题,丑化党的光辉历程。这类帖子很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历史观的混乱。对诸如此类错误思潮的批判,是必须正视的理论问题和原则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从正面入手,明辨是非,拨云见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历史观。
二、科学利用各种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教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资讯的发达等,可供《纲要》课选择的教学资源无比丰富,也为教法的改进创新提供了极大的技术支撑和广阔的空间。当然,也对《纲要》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课题。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也需要《纲要》课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科学合理的利用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和深化《纲要》课程教学内容,改进和创新教学教法,切实加强和提高《纲要》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早在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5号文件就指出: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笔者在《纲要》课教学实践中,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改进教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在教学中充分认识和挖掘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以实践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为依据,合理选择运用红色资源注重红色资源的提炼、开发、准确把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发挥红色资源的辅助和服务作用,努力推进红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努力提高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纲要》课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形象生动的历史素材的感知,形成思想上的震动和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红色资源能够使我们跨越时空界限,深刻感悟历史的发展进程。每一处革命遗址、革命文物及其承载着的革命精神,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昭示着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历史,都是最真实的、最有说服力的教育素材。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纲要》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受到感染,在亲身经历中得到熏陶,在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信服的事实面前去感知和体验,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而且能够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又如笔者以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事件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根本宗旨,高扬社会主义旋律,选择纪录片能够还原历史和震撼人们心灵的纪录片。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局变(1840年-1911年)、峥嵘岁月(1912年-1949年)、中国新生(1949年-1976年)、伟大转折(1976年-1992年)、世纪跨越(1989年-2002年)、继往开来(2002年-2007年)六大主题线索,全景式追溯华民族16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凸现了历史发展主体脉络。每一部分都有可供利用的素材。笔者在教学中,第一章选择了电影《圆明园》,第七部分选择电影《三大战役》和《开国大典》,第九部分选择以文革为背景的影片《周恩来》,最后部分选择了影片《邓小平》等。笔者在具体的选择应用中,有机结合《纲要》课程每个章节具体内容,根据具体的时间来安排:有的选择整部影片来放映;有的选取部分来欣赏;有的则把它们放在多媒体课件中,以便和教学内容有机的融在一起。
当然,资源的选择利用仅为我们达到教学目的提供了可能,要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还需努力改进教学教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和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为达到《纲要》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教师在引导教学中要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联系中国的实际,来精心设计教法,努力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可接受”和“乐接受”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留住学生,赢得学生。不断学习和钻研,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逐渐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子”的教学法,探索创新如问题式教学法、互动型教学法、对话式教学法等,不断提高教学实效。如欣赏完纪录片《建党伟业》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让学生在争鸣中掌握真理,在讨论完以后更加到认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从而真正达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以生为本,紧贴学生生活实际,提高教学实效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4]在《纲要》课程教学中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樹立“以学生为本”新理念,确立学生在《纲要》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于课内课外将“以学生为本”全过程和全方位灌注和体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5]在《纲要》课程教学中,从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把握时代脉搏,解答现实课题,不断赋予《纲要》课鲜明的时代特征、时代内容和时代风格,才能提高《纲要》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纲要》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引导与互动相结合、趣味与严肃相结合,强调知行统一,尽可能增加学生在《纲要》课过程中的体验机会,让学生以躬行践履的方式实现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从信息社会的时代特征出发,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拓展《纲要》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扩大《纲要》课程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学会选择信息进行自我教育,建立资源共享、平等交互的《纲要》课程教学新机制。笔者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紧贴学生,紧贴生活,紧贴实际,对学生有机的进行“三生教育”(生活、生命、生存),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等,多渠道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鉴于学生多是“90后”的新生一代,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很大不同,容易造成对一些历史问题理解困难和困惑甚至麻木,如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会由盛而衰、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才能取得胜利、建国后为什么会出现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等,笔者在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的讲述上,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融入更多当今时代的元素,从过去与现在的联系上下功夫,如讲到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十二生肖兽首的流失和法国佳士得拍卖事件切入,逐渐深入,效果不错;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紧密结合现实的社会问题,以帮助学生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针对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是政治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笔者在《纲要》课程的教学中,力求避免唯书是论,避免低水平地重复,努力在教材基本要义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深化,以提升广大学生理论学习的境界。根据教学目的,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提出一些问题,在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自由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实现教学互动。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时代感,保持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理论素养,使学生学会客观、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鉴别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18.
[2]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
[3]杨凤霞.创新教学模式突出育人功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73-74.
[4]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 2004-03-01.
[5]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0[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 贵州贵阳)
[关键词]《纲要》课教学 与时俱进 教学实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自2005年列为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公共政治课以来,通过“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1],使学生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全人类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和日常生活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2]面对新形势、新情况,《纲要》课教学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高校,领导和教师对《纲要》课教学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师生关系不够和谐等。因此,为顺利实施教学计划,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须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纲要》课教学。在此,笔者紧密联系教学实践,谈谈一点个人的做法和看法。
一、紧密联系时政,增强《纲要》课教学的时代感。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2]从时间维度的连续性而言,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任何节点的内容都影响着今天的现状与未来的走向。大多数当今重大事件都能在近现代史中找到根源。因此,通过把丰富多彩的历史进程和生动感人的时代素材结合起来进行讲述、讨论、评判,让学生认识到现在的发展源于历史积淀;能以史为鉴,更深刻地认识当今世界。这既能比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更重要的是提升他们的思想高度、政治觉悟,“认识、理解和关心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前途,增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3]。《纲要》课教学中历史感和时代感的脱节,会使学生感到《纲要》课知识旧、道理空、距离远,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教学气氛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当然教学效果也难尽人意。《纲要》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也决定了在“纲要”教学中必须注重时代感。而且,历史的生命力在于其对现实的价值,通过彰显时代感来增强历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历史教育和研究的发展趋势。因此,笔者在钻研教材、把握历史的基础上,增强对现实的关注度,将历史教学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认识现实生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笔者在2011年讲到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时,引入当年“3.11”日本大地震,通过两相比较,从政府和国家领导人的反应、社会各界的支援、军队救灾、灾民安置、灾后重建等方面的对照,用身边正在发生的事实告诉学生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在,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在讲到第六章第一二节内容时,笔者将前影响中日关系的日本修改教科书事件、生化武器遗留、慰安妇、钓鱼岛和东海等敏感问题有机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主义情感。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历史和现实细节,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增进学习“纲要”的愿望和兴趣,又能够对之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取得不错的教学实效。在学习《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节时,笔者以2009年厦门文物商人蔡铭超竞拍圆明园兽首后拒绝付款的事件为切入点,通过讲述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的来龙去脉,说明兔首、鼠首是英法联军劫走并流失海外多年的珍貴文物,按照国际公约理应归还中国。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分析中认清资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本质,深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在增强学生忧患意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理性的爱国主义。笔者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时,还注意和当前流行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的思想困惑联系起来。因为在信息时代,学生可以通过杂志、书籍和网络大量接触到史学研究中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的各种理论分歧和观点评述。这虽然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同时也带来了思想困惑。特别是在网络上,对历史的戏说甚至歪说常常被众多大学生所肯定和追捧。有的帖子认为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鼓吹侵略有功;有的为慈禧太后、袁世凯、汪精卫等历史人物翻案,将其美化成忍辱负重、苦撑危局的杰出人物;还有的打着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旗号,夸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个别问题,丑化党的光辉历程。这类帖子很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历史观的混乱。对诸如此类错误思潮的批判,是必须正视的理论问题和原则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从正面入手,明辨是非,拨云见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历史观。
二、科学利用各种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教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资讯的发达等,可供《纲要》课选择的教学资源无比丰富,也为教法的改进创新提供了极大的技术支撑和广阔的空间。当然,也对《纲要》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课题。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也需要《纲要》课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科学合理的利用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和深化《纲要》课程教学内容,改进和创新教学教法,切实加强和提高《纲要》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早在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5号文件就指出: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笔者在《纲要》课教学实践中,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改进教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在教学中充分认识和挖掘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以实践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为依据,合理选择运用红色资源注重红色资源的提炼、开发、准确把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发挥红色资源的辅助和服务作用,努力推进红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努力提高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纲要》课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形象生动的历史素材的感知,形成思想上的震动和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红色资源能够使我们跨越时空界限,深刻感悟历史的发展进程。每一处革命遗址、革命文物及其承载着的革命精神,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昭示着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历史,都是最真实的、最有说服力的教育素材。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纲要》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受到感染,在亲身经历中得到熏陶,在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信服的事实面前去感知和体验,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而且能够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又如笔者以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事件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根本宗旨,高扬社会主义旋律,选择纪录片能够还原历史和震撼人们心灵的纪录片。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局变(1840年-1911年)、峥嵘岁月(1912年-1949年)、中国新生(1949年-1976年)、伟大转折(1976年-1992年)、世纪跨越(1989年-2002年)、继往开来(2002年-2007年)六大主题线索,全景式追溯华民族16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凸现了历史发展主体脉络。每一部分都有可供利用的素材。笔者在教学中,第一章选择了电影《圆明园》,第七部分选择电影《三大战役》和《开国大典》,第九部分选择以文革为背景的影片《周恩来》,最后部分选择了影片《邓小平》等。笔者在具体的选择应用中,有机结合《纲要》课程每个章节具体内容,根据具体的时间来安排:有的选择整部影片来放映;有的选取部分来欣赏;有的则把它们放在多媒体课件中,以便和教学内容有机的融在一起。
当然,资源的选择利用仅为我们达到教学目的提供了可能,要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还需努力改进教学教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和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为达到《纲要》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教师在引导教学中要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联系中国的实际,来精心设计教法,努力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可接受”和“乐接受”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留住学生,赢得学生。不断学习和钻研,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逐渐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子”的教学法,探索创新如问题式教学法、互动型教学法、对话式教学法等,不断提高教学实效。如欣赏完纪录片《建党伟业》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让学生在争鸣中掌握真理,在讨论完以后更加到认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从而真正达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以生为本,紧贴学生生活实际,提高教学实效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4]在《纲要》课程教学中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樹立“以学生为本”新理念,确立学生在《纲要》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于课内课外将“以学生为本”全过程和全方位灌注和体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5]在《纲要》课程教学中,从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把握时代脉搏,解答现实课题,不断赋予《纲要》课鲜明的时代特征、时代内容和时代风格,才能提高《纲要》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纲要》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引导与互动相结合、趣味与严肃相结合,强调知行统一,尽可能增加学生在《纲要》课过程中的体验机会,让学生以躬行践履的方式实现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从信息社会的时代特征出发,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拓展《纲要》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扩大《纲要》课程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学会选择信息进行自我教育,建立资源共享、平等交互的《纲要》课程教学新机制。笔者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紧贴学生,紧贴生活,紧贴实际,对学生有机的进行“三生教育”(生活、生命、生存),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等,多渠道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鉴于学生多是“90后”的新生一代,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很大不同,容易造成对一些历史问题理解困难和困惑甚至麻木,如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会由盛而衰、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才能取得胜利、建国后为什么会出现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等,笔者在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的讲述上,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融入更多当今时代的元素,从过去与现在的联系上下功夫,如讲到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十二生肖兽首的流失和法国佳士得拍卖事件切入,逐渐深入,效果不错;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紧密结合现实的社会问题,以帮助学生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针对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是政治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笔者在《纲要》课程的教学中,力求避免唯书是论,避免低水平地重复,努力在教材基本要义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深化,以提升广大学生理论学习的境界。根据教学目的,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提出一些问题,在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自由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实现教学互动。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时代感,保持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理论素养,使学生学会客观、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鉴别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18.
[2]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
[3]杨凤霞.创新教学模式突出育人功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73-74.
[4]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 2004-03-01.
[5]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0[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 贵州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