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了适应日益深化的研究工作,高校在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此背景下,对当前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客观分析,以及研究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成为目前许多高校领导者与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共同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体育学科;研究生;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
一、导师制培养模式及其途径构建
1.导师制培养模式分析。导师能够充分调动体育学科研究生学习与研究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同时提高他们在体育学科研究活动中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2.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在传统一对一导师制的基础上,实施联合导师制。联合导师制强调由多名导师协同合作以满足研究生不同方面的需求,它比一对一导师制更有效率。其次,建立导师和研究生双向选择机制,促进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科学化发展。建立这种双向选择机制,不仅导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研究生,而且研究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导师。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后,研究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项目申请调换导师。最后,加强对导师的检查与评价。高校应对导师的科研指导工作进行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改正。对犯错的导师,应按照既定的导师章程对其进行惩罚,严重者撤销其导师职位。
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及其途径构建
1.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分析。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与社会企业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养模式。就目前来看,世界体育赛事发展以及我国对体育运动重视程度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社会企业对体育学科人才的需求量,但我国体育学科研究生人才缺口依然较大。
2.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途径构建。首先,高校可以根据社会企业的“订单”,对体育学科研究生实施“订单式”培养。例如,针对体育旅游企业的“订单”,高校可以重点培养研究生在体育文化挖掘与整理、民族传统体育继承与保护、体育资源管理与开发、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其次,高校与社会企业共同建造体育学科研究生科研基地,高校派出的导师与社会企业派出的经理人共同担任教导者,对体育学科研究生进行理论知识传授与工作经验储备的双重培养。最后,高校可以邀请社会企业的优秀管理者到校与体育学科研究生一起,探讨目前社会中的体育热点问题,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心得与体会。邀请社会企业优秀管理者到校无疑能够大大拉近社会与体育学科研究生之间的距离,使他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科研重点。
三、国际化培养模式及其途径构建
1.国际化培养模式分析。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高校需要构建国际化培养模式。国际化培养模式能够让高校学到国外体育强国在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先进技术与经验,从而使高校的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更加完善。
2.国际化培养模式的途径构建。首先,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导师与体育学科研究生到国外学习,一方面将自身在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的经验与技术带出国门;另一方面,学习国外高校在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方面的先进技术与经验,从而使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更加完善。其次,高校可以聘请国外体育教师到校担任导师职位,对体育学科研究生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以及具体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行指导。这恰恰能够给体育学科研究生带来别样的新鲜感,提高他们的科研兴趣。最后,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建立友好关系,即建立友好学校。友好学校的建立,能够促进国内外高校在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的优势互补,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
四、结论
高校在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要时刻强调研究生的主体意识,即坚持“以人为本”,这不仅是新时期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我国努力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唐成,孙卫国.体育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體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9).
[2]陈开梅,杨威.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交际,2013(4).
基金项目:基于创新能力的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MSY-YJG-01007);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MSY-YJG-01007)。
作者简介:袁磊,男,黑龙江牡丹江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训练理论研究;艾东明,男,黑龙江牡丹江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学生体质测试管理与研究;王昀博,男,黑龙江牡丹江人,研究生,讲师,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理论研究;张有明,男,黑龙江牡丹江人,博士,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讲师,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理论研究。
关键词:体育学科;研究生;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
一、导师制培养模式及其途径构建
1.导师制培养模式分析。导师能够充分调动体育学科研究生学习与研究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同时提高他们在体育学科研究活动中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2.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在传统一对一导师制的基础上,实施联合导师制。联合导师制强调由多名导师协同合作以满足研究生不同方面的需求,它比一对一导师制更有效率。其次,建立导师和研究生双向选择机制,促进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科学化发展。建立这种双向选择机制,不仅导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研究生,而且研究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导师。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后,研究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项目申请调换导师。最后,加强对导师的检查与评价。高校应对导师的科研指导工作进行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改正。对犯错的导师,应按照既定的导师章程对其进行惩罚,严重者撤销其导师职位。
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及其途径构建
1.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分析。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与社会企业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养模式。就目前来看,世界体育赛事发展以及我国对体育运动重视程度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社会企业对体育学科人才的需求量,但我国体育学科研究生人才缺口依然较大。
2.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途径构建。首先,高校可以根据社会企业的“订单”,对体育学科研究生实施“订单式”培养。例如,针对体育旅游企业的“订单”,高校可以重点培养研究生在体育文化挖掘与整理、民族传统体育继承与保护、体育资源管理与开发、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其次,高校与社会企业共同建造体育学科研究生科研基地,高校派出的导师与社会企业派出的经理人共同担任教导者,对体育学科研究生进行理论知识传授与工作经验储备的双重培养。最后,高校可以邀请社会企业的优秀管理者到校与体育学科研究生一起,探讨目前社会中的体育热点问题,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心得与体会。邀请社会企业优秀管理者到校无疑能够大大拉近社会与体育学科研究生之间的距离,使他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科研重点。
三、国际化培养模式及其途径构建
1.国际化培养模式分析。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高校需要构建国际化培养模式。国际化培养模式能够让高校学到国外体育强国在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先进技术与经验,从而使高校的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更加完善。
2.国际化培养模式的途径构建。首先,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导师与体育学科研究生到国外学习,一方面将自身在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的经验与技术带出国门;另一方面,学习国外高校在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方面的先进技术与经验,从而使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更加完善。其次,高校可以聘请国外体育教师到校担任导师职位,对体育学科研究生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以及具体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行指导。这恰恰能够给体育学科研究生带来别样的新鲜感,提高他们的科研兴趣。最后,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建立友好关系,即建立友好学校。友好学校的建立,能够促进国内外高校在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的优势互补,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
四、结论
高校在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要时刻强调研究生的主体意识,即坚持“以人为本”,这不仅是新时期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我国努力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唐成,孙卫国.体育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體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9).
[2]陈开梅,杨威.体育学科研究生导师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交际,2013(4).
基金项目:基于创新能力的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MSY-YJG-01007);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MSY-YJG-01007)。
作者简介:袁磊,男,黑龙江牡丹江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训练理论研究;艾东明,男,黑龙江牡丹江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学生体质测试管理与研究;王昀博,男,黑龙江牡丹江人,研究生,讲师,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理论研究;张有明,男,黑龙江牡丹江人,博士,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讲师,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