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科学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中学化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化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学会学习的目的。
高中化学教学越来越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然而大多数学校和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分,不肯花大量时间去做他们认为无法立刻见效的赔本买卖,所谓的探索和研究接近无用功,因此这变成了一句口号。怎样将口号落到实处呢?
一、在问题的选择上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这个问题上好比摘果子,太高的,学生一看见就丧失了信心,从心底里就泄了气。太低的得着太容易,没乐趣,也没挑战性,因而学生们大多不屑于。就得选择那些稍高一点但又不太高,踮起脚尖或稍微蹦一下就能够到,努力得来的果子吃着也甜,同样,在选择问题上就要精挑细选,选择适合学生,能引起他们探究欲望的、难度适中的题,太难了,学生一看就被吓住了,太简单了觉的不屑于做。在适度的题上,学生们跃跃欲试,积极地讨论,积极地探究着解决问题的途径。每一次探究中,一般只含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一次探究循环过程即可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适度性原则是指难度上的适宜。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探究问题的难度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即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的提取和综合,可以进行探究并得到结果。
其次,探究问题必须具有一定价值,或具有知识建构价值,或具有能力发展价值,或具有社会发展价值。
二、在探究中让学生掌握主动
在调动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之后,把问题教给学生,要敢于放手。将探究思路由各组组长确定好,任务明确,接下来的事就让学生大显神通。分组比赛,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角,教师不宜参与过多,更不应喧宾夺主。有的教师,看见学生争论的不可开交,就觉得是时间浪费,害怕进度赶不上去,就没等学生探究出个结果,就赶紧越俎代庖了,这是必须要避免的。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把“发现”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实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目标。
如探究课题:探究真假碘盐,先将要求明确,方式是实验的方式,结论是辨出真伪。方法要切实可行。学生们很聪明,知道真得碘盐中含碘是关键,就想起了淀粉,运用碘遇淀粉融合物变蓝的化学常识,很快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通过这一探究实验,学生掌握了多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有的方法教师一时半会也难想得出。这既锻炼的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培养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学以致用,这种探究是受益终生的。
三、大胆设想,勇于探究
在高中化学知识当中,有很多知识有待于进一步去探索,一般的教师为了省事,或为了赶进度,再者纯粹出于功利心——考试不考,在遇到这些知识点时,就选择避开,甚至连提也不提,这固然是可以避免麻烦,但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讲,对学生很不利,这样就会失去让学生大胆设想、勇于探索的机会。学生的职责不只是消化教师讲解的知识,学生还应该有超越教师的进一步探索学习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才会青出于蓝胜于蓝。因此,当遇到这样的知识点时,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探索,去发现知识当中的问题,尽管有的有争议,但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学生应该有自己的观点
四、确定目标,引导学生抓关键,
有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探究性学习当中,目标问题很重要,当确定目标之后,就要引导学生抓关键。让我们还用前面的例子:辨别真假食盐。
碘和淀粉的化学反应现象就是这一问题的关键,学生抓住这一关键,就能破解这一难题。
碘—淀粉指示反应的灵敏度很高,因此可以用淀粉作为本实验的指示剂。
①用淀粉溶液可检验食盐中是否有碘单质存在。
②碘化物的检验:选择高锰酸钾、双氧水为氧化剂,滴加在食盐上,用淀粉溶液检验是否有碘单质被氧化生成。并可用碘化钾溶液与氧化剂反应后,滴加淀粉溶液做对比实验。
③碘酸盐的检验:选择亚硫酸钠等为还原剂,滴加在食盐上,用淀粉溶液检验是否有碘单质被还原生成。并可用碘酸钾溶液与还原剂反应后,滴加淀粉溶液做对比实验。
探究过程中还要注意结合生活,所找方法要简易便捷。有同学提议用土豆片,这个建议让学生们眼前一亮,在生活中很容易操作。土豆片富含淀粉,且淀粉是湿的,遇到碘后就会变色,但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室里的实验结果有点出入,就是当土豆片遇到碘盐时,变成了浅紫色,而不是蓝色,这是二者的含量问题。若是假的碘盐,就不会出现以上现象,
总之,保守的教学无法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的精神,只能培养做题机器,高中化学教学若只停留在讲授知识的层面和机械做题拿分的阶段,这是很可悲的,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自己会更好的自学,毕竟学生不可能上一辈子学,总有一天学生会走向社会。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各种技能,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才能游刃有余,事业有成,反之,必然会被社会淘汰。因此,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高中化学教学越来越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然而大多数学校和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分,不肯花大量时间去做他们认为无法立刻见效的赔本买卖,所谓的探索和研究接近无用功,因此这变成了一句口号。怎样将口号落到实处呢?
一、在问题的选择上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这个问题上好比摘果子,太高的,学生一看见就丧失了信心,从心底里就泄了气。太低的得着太容易,没乐趣,也没挑战性,因而学生们大多不屑于。就得选择那些稍高一点但又不太高,踮起脚尖或稍微蹦一下就能够到,努力得来的果子吃着也甜,同样,在选择问题上就要精挑细选,选择适合学生,能引起他们探究欲望的、难度适中的题,太难了,学生一看就被吓住了,太简单了觉的不屑于做。在适度的题上,学生们跃跃欲试,积极地讨论,积极地探究着解决问题的途径。每一次探究中,一般只含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一次探究循环过程即可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适度性原则是指难度上的适宜。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探究问题的难度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即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的提取和综合,可以进行探究并得到结果。
其次,探究问题必须具有一定价值,或具有知识建构价值,或具有能力发展价值,或具有社会发展价值。
二、在探究中让学生掌握主动
在调动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之后,把问题教给学生,要敢于放手。将探究思路由各组组长确定好,任务明确,接下来的事就让学生大显神通。分组比赛,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角,教师不宜参与过多,更不应喧宾夺主。有的教师,看见学生争论的不可开交,就觉得是时间浪费,害怕进度赶不上去,就没等学生探究出个结果,就赶紧越俎代庖了,这是必须要避免的。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把“发现”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实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目标。
如探究课题:探究真假碘盐,先将要求明确,方式是实验的方式,结论是辨出真伪。方法要切实可行。学生们很聪明,知道真得碘盐中含碘是关键,就想起了淀粉,运用碘遇淀粉融合物变蓝的化学常识,很快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通过这一探究实验,学生掌握了多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有的方法教师一时半会也难想得出。这既锻炼的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培养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学以致用,这种探究是受益终生的。
三、大胆设想,勇于探究
在高中化学知识当中,有很多知识有待于进一步去探索,一般的教师为了省事,或为了赶进度,再者纯粹出于功利心——考试不考,在遇到这些知识点时,就选择避开,甚至连提也不提,这固然是可以避免麻烦,但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讲,对学生很不利,这样就会失去让学生大胆设想、勇于探索的机会。学生的职责不只是消化教师讲解的知识,学生还应该有超越教师的进一步探索学习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才会青出于蓝胜于蓝。因此,当遇到这样的知识点时,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探索,去发现知识当中的问题,尽管有的有争议,但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学生应该有自己的观点
四、确定目标,引导学生抓关键,
有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探究性学习当中,目标问题很重要,当确定目标之后,就要引导学生抓关键。让我们还用前面的例子:辨别真假食盐。
碘和淀粉的化学反应现象就是这一问题的关键,学生抓住这一关键,就能破解这一难题。
碘—淀粉指示反应的灵敏度很高,因此可以用淀粉作为本实验的指示剂。
①用淀粉溶液可检验食盐中是否有碘单质存在。
②碘化物的检验:选择高锰酸钾、双氧水为氧化剂,滴加在食盐上,用淀粉溶液检验是否有碘单质被氧化生成。并可用碘化钾溶液与氧化剂反应后,滴加淀粉溶液做对比实验。
③碘酸盐的检验:选择亚硫酸钠等为还原剂,滴加在食盐上,用淀粉溶液检验是否有碘单质被还原生成。并可用碘酸钾溶液与还原剂反应后,滴加淀粉溶液做对比实验。
探究过程中还要注意结合生活,所找方法要简易便捷。有同学提议用土豆片,这个建议让学生们眼前一亮,在生活中很容易操作。土豆片富含淀粉,且淀粉是湿的,遇到碘后就会变色,但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室里的实验结果有点出入,就是当土豆片遇到碘盐时,变成了浅紫色,而不是蓝色,这是二者的含量问题。若是假的碘盐,就不会出现以上现象,
总之,保守的教学无法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的精神,只能培养做题机器,高中化学教学若只停留在讲授知识的层面和机械做题拿分的阶段,这是很可悲的,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自己会更好的自学,毕竟学生不可能上一辈子学,总有一天学生会走向社会。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各种技能,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才能游刃有余,事业有成,反之,必然会被社会淘汰。因此,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势在必行,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