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种流行率较高、危害严重的慢性疾病,进食障碍已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进食障碍是复杂而多因素的疾病,文章主要通过探讨进食障碍的心理因素,综述进食障碍病因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进食障碍;病因;心理因素
近年来,神经性厌食症迅速增多,患者不是忍受饥饿就是暴食。进食障碍对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造成极大伤害。因此广大专家学者们开始了对于进食障碍致病机制的研究,并逐渐发现心理学因素方面在进食障碍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进食障碍的概念
进食障碍(eatingdisorders)主要指以反常的摄食行为和心理紊乱为特征,伴发显著体重改变或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组综合征,其主要的临床类型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和不典型进食障碍[1]。
二、进食障碍的心理因素
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研究进食障碍的病因必须考虑个体的心理因素。
1. 认知因素
进食障碍患者存在明显的歪曲认知,包括强迫思维、不合理的判断等。Glares等人的研究发现进食障碍患者每天的大量时间都在进行与食品、体重、体形等相关问题的思考[2]。
Dunkley等人的研究表明进食障碍患者存在感知觉方面的障碍。实验要求14名厌食症患者估计自己的脸、胸部和臀部的宽度,与控制组比较发现,厌食症患者估计的数值普遍偏高。即患者总是把自己看得比实际更胖,从而采取过度节食的行为[3]。
2. 情绪因素
(1)进食障碍情绪特征
大多数进食障碍的患者都表现出消极的情绪特征,抑郁、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都非常明显。不论是神经性厌食症患者还是神经性贪食症患者,他们都是通过控制饮食应对自己的情绪。
(2)进食障碍与负性情绪
积极情绪状态和消极情绪状态下的进食行为是两种不同行为模式。朱虹(2015)和蔡太生(2013)研究结果都发现消极情绪进食组患者患进食障碍的可能性更高,积极情绪进食行为患进食障碍的风险较低[4]。Sonneville等人研究表明抑郁症状与食物病理学强烈相关,横断面研究支持体质量的过度关注与抑郁严重程度之间的正相关性[5]。
3. 人格因素
与进食障碍有关的人格特征包括低自尊、低自我评价、高神经质水平、高冲动性、完美主义倾向等因素。
Holland等人对大学生的10年长期随访研究发现,高度的完美主义预测了进食障礙的高发病率,完美主义可能是进食障碍持续存在的一个强力的危险因素[6]。另外,Mphil等人的研究发现,研究“表明,冲动也与进食障碍的症状发展密切相关[7]。
三、结语
心理因素是导致进食障碍的很重要因素。影响进食障碍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认知因素,人格特征,消极情绪等。但是,仅关注一个层面的分析来预测进食障碍的能力是有限的。建立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多元交互模型,有助于全面了解进食障碍的发病机制,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治疗进食障碍。
参考文献
[1]陈清刚.(2006).进食障碍与社会心理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5(011), 1053-1054.
[2]Glares J, Kaltiala-Heino R. &Rantanen P, et al. (2005).Are there diferences in the attitudinal body imagebetweenadolescent anorexia nervosa andbulimia nervosa. Eating Behaviors,10:98-100.
[3]Dunkley D M, Grilo CM. &Self-criticism. (2006).Low self-es-teem,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over-evaluation of shape and weight in binge eating disorder patients. Eating and Weight Disorders,10:78-81.
[4]吴思遥,何金波,朱虹,蔡太生,陆遥,&胡献, et al. (2015). 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对青少年进食行为的影响: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3(001), 93-96.
[5]Sonneville KR, Grilo CM, &Richmond TK, et al.(2015).Prospec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overvaluation of weight and binge eating among overweight adolescent girls. Adolesc Health,56(1):25-29.
[6]Holland LA, Bodell LP, &Keel PK.(2013). Psychological factors predict eating disorder onset and maintenance at 10-year follow-up. Eur Eat Disord Rev,21(5):405-410.
[7]Mphil D, Lien L,& Soest TV. (2013).The development of bulimic symptoms from adolescence to young adulthood in females and males:a population-based;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Int J Eat Dis,45(6):737-745.
作者简介
赵丹丹(1992—),女(汉), 山东滨州市人,研究生在读,云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应用心理。
关键词:进食障碍;病因;心理因素
近年来,神经性厌食症迅速增多,患者不是忍受饥饿就是暴食。进食障碍对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造成极大伤害。因此广大专家学者们开始了对于进食障碍致病机制的研究,并逐渐发现心理学因素方面在进食障碍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进食障碍的概念
进食障碍(eatingdisorders)主要指以反常的摄食行为和心理紊乱为特征,伴发显著体重改变或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组综合征,其主要的临床类型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和不典型进食障碍[1]。
二、进食障碍的心理因素
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研究进食障碍的病因必须考虑个体的心理因素。
1. 认知因素
进食障碍患者存在明显的歪曲认知,包括强迫思维、不合理的判断等。Glares等人的研究发现进食障碍患者每天的大量时间都在进行与食品、体重、体形等相关问题的思考[2]。
Dunkley等人的研究表明进食障碍患者存在感知觉方面的障碍。实验要求14名厌食症患者估计自己的脸、胸部和臀部的宽度,与控制组比较发现,厌食症患者估计的数值普遍偏高。即患者总是把自己看得比实际更胖,从而采取过度节食的行为[3]。
2. 情绪因素
(1)进食障碍情绪特征
大多数进食障碍的患者都表现出消极的情绪特征,抑郁、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都非常明显。不论是神经性厌食症患者还是神经性贪食症患者,他们都是通过控制饮食应对自己的情绪。
(2)进食障碍与负性情绪
积极情绪状态和消极情绪状态下的进食行为是两种不同行为模式。朱虹(2015)和蔡太生(2013)研究结果都发现消极情绪进食组患者患进食障碍的可能性更高,积极情绪进食行为患进食障碍的风险较低[4]。Sonneville等人研究表明抑郁症状与食物病理学强烈相关,横断面研究支持体质量的过度关注与抑郁严重程度之间的正相关性[5]。
3. 人格因素
与进食障碍有关的人格特征包括低自尊、低自我评价、高神经质水平、高冲动性、完美主义倾向等因素。
Holland等人对大学生的10年长期随访研究发现,高度的完美主义预测了进食障礙的高发病率,完美主义可能是进食障碍持续存在的一个强力的危险因素[6]。另外,Mphil等人的研究发现,研究“表明,冲动也与进食障碍的症状发展密切相关[7]。
三、结语
心理因素是导致进食障碍的很重要因素。影响进食障碍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认知因素,人格特征,消极情绪等。但是,仅关注一个层面的分析来预测进食障碍的能力是有限的。建立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多元交互模型,有助于全面了解进食障碍的发病机制,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治疗进食障碍。
参考文献
[1]陈清刚.(2006).进食障碍与社会心理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5(011), 1053-1054.
[2]Glares J, Kaltiala-Heino R. &Rantanen P, et al. (2005).Are there diferences in the attitudinal body imagebetweenadolescent anorexia nervosa andbulimia nervosa. Eating Behaviors,10:98-100.
[3]Dunkley D M, Grilo CM. &Self-criticism. (2006).Low self-es-teem,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over-evaluation of shape and weight in binge eating disorder patients. Eating and Weight Disorders,10:78-81.
[4]吴思遥,何金波,朱虹,蔡太生,陆遥,&胡献, et al. (2015). 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对青少年进食行为的影响: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3(001), 93-96.
[5]Sonneville KR, Grilo CM, &Richmond TK, et al.(2015).Prospec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overvaluation of weight and binge eating among overweight adolescent girls. Adolesc Health,56(1):25-29.
[6]Holland LA, Bodell LP, &Keel PK.(2013). Psychological factors predict eating disorder onset and maintenance at 10-year follow-up. Eur Eat Disord Rev,21(5):405-410.
[7]Mphil D, Lien L,& Soest TV. (2013).The development of bulimic symptoms from adolescence to young adulthood in females and males:a population-based;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Int J Eat Dis,45(6):737-745.
作者简介
赵丹丹(1992—),女(汉), 山东滨州市人,研究生在读,云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应用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