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与历史,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与繁荣。文化是民族的载体,是社会的缩影。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独特性的标志。小学阶段的启蒙教育,直接影响学生品质的形成。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无时无刻熏陶着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做一个真正的“文化有情人”。加强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塑造民族精神,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当中,让学生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让优秀文化在现代社会得到升华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尤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人文教育的紧密结合
古人云:“文以载道。”所以,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让学生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就可以使之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要与学生的价值取向同优化,追求人文素养的精度和深度。
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
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并将一直熠熠生辉、流芳百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语文课堂教师备课前就应该考虑的。我们要通过语文这个教学载体把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地传承下来。
三、将语文教学过程变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主桥梁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志。因此,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甜味与魅力。具体可以做以下尝试:
(1)诵读积累。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它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识、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在课前预习时渗透传统文化,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发展,爱上语文,并对国家产生一种自豪感。
(3)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举办古诗词背诵比赛,师生共同搜集非物质文化材料,到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参观学习,等等,集中体现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弘扬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4)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一种科学与审美的校園中,自觉领略传统文化风采,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播手段和宣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接受有形传统文化教育的情感熏陶。
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正直道行、崇尚气节的中国人。《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培养学生做一个具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中国人;做一个博爱的人。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从对父母、亲人的爱发展到对众人、朋友、全人类的爱,从爱老人、小孩、朋友到爱国、爱世界,真正地领悟到孔孟“仁爱、博爱”的思想境界,从身边的人爱起,让学生做一个博爱的人,让其学会对一切人、事物都平等博爱,善待天地万物。教师应教导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让学生学会感恩,要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以及感念身边的朋友对自己的帮助和训导之恩,甚至学会感恩批评过自己的陌生人。
四、结语
总之,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其自觉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精华,让语文课堂成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的平台,成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质平台。
(作者单位: 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逸夫小学)
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人文教育的紧密结合
古人云:“文以载道。”所以,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让学生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就可以使之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要与学生的价值取向同优化,追求人文素养的精度和深度。
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
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并将一直熠熠生辉、流芳百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语文课堂教师备课前就应该考虑的。我们要通过语文这个教学载体把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地传承下来。
三、将语文教学过程变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主桥梁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志。因此,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甜味与魅力。具体可以做以下尝试:
(1)诵读积累。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它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识、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在课前预习时渗透传统文化,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发展,爱上语文,并对国家产生一种自豪感。
(3)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举办古诗词背诵比赛,师生共同搜集非物质文化材料,到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参观学习,等等,集中体现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弘扬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4)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一种科学与审美的校園中,自觉领略传统文化风采,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播手段和宣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接受有形传统文化教育的情感熏陶。
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正直道行、崇尚气节的中国人。《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培养学生做一个具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中国人;做一个博爱的人。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从对父母、亲人的爱发展到对众人、朋友、全人类的爱,从爱老人、小孩、朋友到爱国、爱世界,真正地领悟到孔孟“仁爱、博爱”的思想境界,从身边的人爱起,让学生做一个博爱的人,让其学会对一切人、事物都平等博爱,善待天地万物。教师应教导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让学生学会感恩,要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以及感念身边的朋友对自己的帮助和训导之恩,甚至学会感恩批评过自己的陌生人。
四、结语
总之,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其自觉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精华,让语文课堂成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的平台,成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质平台。
(作者单位: 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逸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