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孩子讲的学问,而在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当兴趣已很浓的时候,再教他的学习方法,这才符合优良教育的原则。”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教师必须采用多种举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而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去实践,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问题的关键。我作为一名多年在一线从事初中音乐教学的教师,想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新课程改革指导下音乐课的常态教学,谈谈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对教学行为的反思及在音乐新课程实践中的一些体会。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向学生渗透德育的:
一、纵情歌唱,净化学生的心灵。
歌唱是人类本能的表现手段,它可以把孩子从音乐艺术始发点引向宏伟的艺术殿堂。歌唱是学生直接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表达情感的理想途径,是实践音乐教育目标的重要领域。
歌唱最易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过程。歌曲以它独特的美——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达的情感美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扎根,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净化学生的心灵,美化学生的行为。
《我们多么幸福》是一首50年代创作的优秀儿童歌曲,传唱至今仍备受人们的喜爱。它那圆舞曲式轻快的速度、上下起伏优美的旋律、贴近生活儿童化的语言以及多次出现的衬词“哈哈哈”,使歌曲充满了热烈和欢乐的气氛。歌声随着琴声,一张张笑脸是那么的灿烂。学生们尽情抒发着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二、静心聆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古今中外的音乐名作浩如烟海。学生能演唱、演奏的只是沧海一粟。音乐欣赏活动是进行音乐教育的强有力的手段。它培养学生能够听懂音乐。通过感知音响,体验情感,从中得到审美情趣。
《怒吼吧,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终曲,由我国民族音乐家冼星海创作。在欣赏之前,教师先为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和歌曲的创作过程,以利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在欣赏的同时,教师播放有关的录像,使学生感受作品的宏大气势、黄河的汹涌澎湃,体会中国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斗争的伟大形象,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无数事实证明,音乐欣赏活动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能发挥不小的作用。有些學生在欣赏了中国民族音乐之后,深深为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多姿多彩的乐器门类、扣人心弦的乐声所打动。他们从音响中感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作为华夏子孙是值得自豪的。
三、交流合作,增强学生的整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音乐的实践活动创作、表演、欣赏三个环节中协作配合是非常重要的。独唱、独奏有与伴奏合作的关系,与观众上下呼应的关系。合唱、合奏有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小组创作表演的合作活动中,通过不同个体间思想的交流,形成统一
的意志,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精神。
《蜻蜓》是一首深受学生喜爱的歌曲。它以跳跃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形象的歌词表现了活泼、轻盈的蜻蜓的形象。在分组展示竞赛的教学活动,学生们有的唱、有的舞、有的奏、有的指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公正评价的能力,增强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精神。
《萤火虫》是一首旋律流畅、歌词简洁的歌曲。词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一个童话世界,赞扬了萤火虫那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在有感情演唱歌曲之后,我设计了学生分组创编哑剧的教学环节。各组自选一种情境分工合作、即兴表演:“为老、弱、怀抱婴儿者让座”、“搀扶盲人过马路”、“为里弄、孤老大扫除”、“为贫困地区募捐”。在歌曲音乐的伴奏中,各小组表演了主题鲜明、富有创意的哑剧小品。学生们各展其能,使音乐与生活、音乐与表演、音乐与形体、音乐与创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能哑剧表演,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行为统一起来,达到“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总之教学探索证明了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德育,不但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正像音乐教育家贺渌汀说过的一样:"……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不但不会妨碍他的专业,由于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使他的思想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我们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高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最实质的问题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不但使学生学到作品知识能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真正懂得我们中华民族是经过无数苦难磨练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从而唤起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自觉的为了祖国的强盛而学习,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加倍努力。
一、纵情歌唱,净化学生的心灵。
歌唱是人类本能的表现手段,它可以把孩子从音乐艺术始发点引向宏伟的艺术殿堂。歌唱是学生直接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表达情感的理想途径,是实践音乐教育目标的重要领域。
歌唱最易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过程。歌曲以它独特的美——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达的情感美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扎根,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净化学生的心灵,美化学生的行为。
《我们多么幸福》是一首50年代创作的优秀儿童歌曲,传唱至今仍备受人们的喜爱。它那圆舞曲式轻快的速度、上下起伏优美的旋律、贴近生活儿童化的语言以及多次出现的衬词“哈哈哈”,使歌曲充满了热烈和欢乐的气氛。歌声随着琴声,一张张笑脸是那么的灿烂。学生们尽情抒发着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二、静心聆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古今中外的音乐名作浩如烟海。学生能演唱、演奏的只是沧海一粟。音乐欣赏活动是进行音乐教育的强有力的手段。它培养学生能够听懂音乐。通过感知音响,体验情感,从中得到审美情趣。
《怒吼吧,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终曲,由我国民族音乐家冼星海创作。在欣赏之前,教师先为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和歌曲的创作过程,以利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在欣赏的同时,教师播放有关的录像,使学生感受作品的宏大气势、黄河的汹涌澎湃,体会中国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斗争的伟大形象,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无数事实证明,音乐欣赏活动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能发挥不小的作用。有些學生在欣赏了中国民族音乐之后,深深为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多姿多彩的乐器门类、扣人心弦的乐声所打动。他们从音响中感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作为华夏子孙是值得自豪的。
三、交流合作,增强学生的整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音乐的实践活动创作、表演、欣赏三个环节中协作配合是非常重要的。独唱、独奏有与伴奏合作的关系,与观众上下呼应的关系。合唱、合奏有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小组创作表演的合作活动中,通过不同个体间思想的交流,形成统一
的意志,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精神。
《蜻蜓》是一首深受学生喜爱的歌曲。它以跳跃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形象的歌词表现了活泼、轻盈的蜻蜓的形象。在分组展示竞赛的教学活动,学生们有的唱、有的舞、有的奏、有的指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公正评价的能力,增强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精神。
《萤火虫》是一首旋律流畅、歌词简洁的歌曲。词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一个童话世界,赞扬了萤火虫那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在有感情演唱歌曲之后,我设计了学生分组创编哑剧的教学环节。各组自选一种情境分工合作、即兴表演:“为老、弱、怀抱婴儿者让座”、“搀扶盲人过马路”、“为里弄、孤老大扫除”、“为贫困地区募捐”。在歌曲音乐的伴奏中,各小组表演了主题鲜明、富有创意的哑剧小品。学生们各展其能,使音乐与生活、音乐与表演、音乐与形体、音乐与创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能哑剧表演,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行为统一起来,达到“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总之教学探索证明了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德育,不但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正像音乐教育家贺渌汀说过的一样:"……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不但不会妨碍他的专业,由于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使他的思想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我们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高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最实质的问题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不但使学生学到作品知识能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真正懂得我们中华民族是经过无数苦难磨练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从而唤起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自觉的为了祖国的强盛而学习,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