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的慈悲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4027713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辛夷坞》是盛唐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整诗清丽隽永,历来受到各家激赏。然历来关于本诗的评价,或停留于表层,或未得其要旨。如胡应麟“五言绝之入禅者” ①或沈德潜“幽极” ②二语。但二者均作浮光掠影式的点评,且均为体验式的论断。对《辛夷坞》一诗,尚未做深入探析。本文拟以佛教教义为基点,阐释王维《辛夷坞》中关于“空”的内涵以及由“空”引申而出的慈悲之心。
  【关键词】 空;慈悲;佛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4-0010-03
  一、观花而证“法空”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初读之,确能感受到木芙蓉的清新可爱。陈铁民先生认为芙蓉(莲花)当是王维的想象,芙蓉即辛夷,王维将辛夷视作芙蓉花一般洁净。长于枝梢的“芙蓉花”,于山中吐绽红色的花萼。
  此处,当注意“发”字。“木末芙蓉花”是王维对“芙蓉花”做客观表述,好似泼墨画一般,静态呈现。而“发”字则将此句盘活。王国维在论及“境界”时,说到“‘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其中的“闹”和此处的“发”有异曲同工之妙,“鬧”字表现了春天的喧哗繁盛,节奏更为激越;而“发”字虽然也将生机轻轻拈出,却更为静默,王维甚至将初春时节的辛夷花的生命体征隐去,仅用“发”,于静中体现动。最后才用“红”字,为这静谧的初春辛夷图,缀以色彩。此联动静结合,明暗分错,却丝毫不见斧凿的痕迹。
  若仅上句分析至此,似也并无不妥之处。然王维受佛教影响甚深,不能仅停留在字句层面分析,当挖掘其深层次的含义。佛教中,各派思想纷繁复杂,对于现象界的看法,仍各有不同,但大致可认为现象界是无实体的“空” ③。了解了佛教关于现象界的看法后,我们再回到诗本身。王维为何在描写辛夷时,没有掺杂任何感情色彩?甚至连动态的花萼生长也弥漫着静谧的气氛?如果从佛教教义来看,则不难解释。诸法自性本空,诸法的定义具有普遍性,其外延囊括了一切现象界的一切事物,山川河流、虫鱼鸟兽、花草树木。他们的自性都是“空”的。龙树菩萨所谓“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④《心经》中也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⑤。“空”与“色”不一不异,因此眼前的花朵就算是娇艳欲滴,其自性都是“空”,为根与境和合而成。无论是“发”还是“红”,都是虚无妄相。所以在王维的客观表述之下,隐去了花朵的生命体征,春山之中所“发”的“红”萼,是无实体的虚妄。
  王维以佛教现象论为统摄,透过了辛夷的表象直达其本质。虽不言佛家语,却能尽得三昧。用冷峻沉寂的叙述,来体证万物的本质,同时以静写动,将迁流之世囊入虚静之中。
  二、定下而知“我空”
  佛家的“法空”可理解成现象界的纷杂万物。万法是空,那么作为思考、修行、轮回的主体的人呢?这在佛教史上同样有着极为激烈的争论 ⑥。但大致的取向是作为修行、轮回主体的人,肉身为五蕴和合 ⑦,五蕴为无自性,即空。心为主体。心性本净,由于无明,而生起五蕴之身。那么如何才能够证得“空”呢?这就涉及佛家所讲的三学 ⑧,严格的戒律能生定,定可分为思维层面与行为层面。就思维来讲,是不起妄念,无分别心;就行为层面来讲,便是不造恶业,以及禅定。
  我们看下联第一句,“涧户寂无人”。这里面的“寂”字是全诗的诗眼,“寂”即寂静安静。在此,“寂”既是原因,又是结果,观花而证“法空”,是因为外界的寂静,因为幽玄深远的环境,而使王维内心的寂静,内心妄念的寂灭,才能证得“法空”。但是光证得“法空”还远远不够,还需了知“我空”。“无人”二字,便是了知“我空”的证明。
  在本诗中,不能将“无人”简单地理解为除王维之外,别无他人。参考上联,王维在静态描写花的生长时,有意无意间,将观花主体,即王维本人隐去。单从字面来看,若“无人”是别无他人,则王维本人当为“有”,前一联隐去了观花主体的“有”,此处又强调了观花主体的“有”,这显然与逻辑不符。王维作为幽独景色的观赏者以及整首诗的叙述主体,应当处于潜隐状态。如果 “无人”不仅仅是讲别无他人,连观花主体也“无”呢?虽与现实不符,却合乎佛家教义。
  汉传佛教重视“法我二空”,通过观“诸法无常”,进一步参悟出五蕴和合而成的肉身也是“空”的。佛家悟空的意义在于,不再贪恋世间的情欲。因为从佛家观点来看,人所做的诸般恶业,都是为了使肉身得到满足,为了欲望而造作,产生恶业,由此堕入无尽轮回。当明白肉身并无实际意义时,对于情欲的贪恋也就失去了其滋生的土壤,人也因此能在轮回中解脱直至涅槃。
  因此由“木末芙蓉花”到“涧户寂无人”,我们可以将其视作王维本人,参悟的过程。王维对于整个过程的只做客观描述,并无私人情感掺杂。
  三、悲悯
  从之前的论述,可以明白,王维已经了知“人法两空”,似乎已经可以算是跳出轮回而证涅槃,而这并非是最终。自己成就涅槃,并不能说已完成修行。这便是佛教大小乘之间的区别,吕瀓先生在《印度佛教史略》中,论及佛教大小乘之别,说道:“大乘者何?一言以蔽之,一切有情成佛之教而已。乘为运度运载之义,即谓佛教期自己一身之解脱为小,今对此说自他解脱为大,故合名大乘教也。” ⑨,在此,“有情”是指世间众生,小乘教义仅追求一人涅槃成佛,而大乘佛教追求有情众生涅槃成佛。在《大智度论》中,认为“佛法皆是一种一味,所谓苦尽解脱味,此解脱有二种,一者但自为身,二者兼为一切众生,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人之异,是故有大小乘差别。” ⑩自利利人的行为,同时也符合中国本土兼济天下的传统价值观。汉传佛教,除早期有小乘佛教之外,其余时候,皆是大乘佛教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在通过观花知“法空”,禅定知“我空”情况下的王维,已经完成了自利的实践过程,但尚未触及利他。从自利到利他,缺少一个关键的心理活动——慈悲。   在佛教教义中,慈悲是极为重要的心理活动。何为慈悲 ??即希望与众生同乐,为众生拔去一切苦痛。慈悲是佛教传教活动的根本立足点。释迦牟尼曾讲到自己传教的缘起:“解脱众生苦,处生老病死。以慈悲心故,为说四真谛” ?释迦牟尼的本意在于,自己为众人弘扬佛法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众生未解脱剧痛,而自己因为慈悲心的缘故,希望用佛法来使众生得到解脱。这佛教的这种思想,在《地藏菩萨本愿经》得到最大的发挥,地藏王菩萨在其前世为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的长子时,曾发弘愿:“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苦罪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地藏王菩萨在其愿誓体现了自己的慈悲情怀,世间众生皆苦,而地藏王菩萨本身的修行已经俱足,希望众生均得解脱,并且以众生的解脱成为自己成佛的前提。
  王维在《辛夷坞》的末尾谈到“纷纷开且落”,正是体现了众生仍受轮回之苦的现实状况。“开”与“落”,恰好浓缩了世间众生的成住坏空,“开”即生,“落”即死。
  佛教理论中,生死的来源,正是众生造下恶业,业力的作用,使得众生堕入轮回。王维以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世间的现实状况。但我们不能仅着眼于字面,应当挖掘此句背后的含义。“人法两空”这是王维所体悟到的,他却没有满足于此。因为他意识到了世间众生仍然处于轮回迁流的苦海之中。受制于五言绝句句式短小,语言凝练,王维并未在诗中广发弘愿。但我们仍能感受到诗歌背后的情绪返翻涌,从观花知“法空”,禅定知“我空”的绝情灭欲,到以佛教教义观照世间万物迁流不息、轮回无尽的慈悲情怀。值得注意的是,王维此处的慈悲之情,与佛教所要灭的情,不能一概而论。佛教所要灭的,是以肉身和意识为基础,所产生的欲和情,即贪嗔痴。而王维此处的慈悲之情,是具有超越性的,是超功利性的,为了世间众生的解脱而产生的。
  因此,我们可以将“纷纷开且落”一句,视作整片诗歌的升华部分,不仅仅是情感的升华,同时也是主题的升华。王维在前三句中,静默观照“法”与“我”,情感一直处于潜隐甚至泯灭的状态,然而在末句,字面表述仍然是寂静,但是情感却喷薄而出;而在诗歌的主题上,前三句表達了小乘佛教自利的修行实践,末尾以“开”和“落”体现了世间万物迁流轮回,将自利与利他紧密结合。而这两种升华,均是以慈悲之心为统摄。
  注释:
  ①②陈铁民:《王维集校注》,中华书1997年版第425页。
  ③原始佛教认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其含义是指三世之有为法,是迁流无常的,而现象界的“诸法”(色),是因缘和合无自性的,不存在实体。部派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则认为世间万物是有自性的,存在实体。到了汉传佛教,则以般若空宗为主,认为现象界的本性为空。以天台宗与华严宗为代表,接受龙树菩萨“中观论”,在肯定诸法本性为空的基础上,承认现象界的假有。不论各宗派思想如何驳杂,关于现象界的判断,大致相同,均认为诸法自性本空。
  ④《中论》卷4:“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⑥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反对当时的婆罗门教,婆罗门教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梵天所创,而作为被创造的人,生来便有种姓的差异(婆罗门、刹帝力、吠舍、首陀罗),因此佛教倡导平等,世界万物是因缘和合,人也是因缘和合,是没有灵魂的(不承认有“我”),也非梵天所创造。但是佛教同样承认轮回,这就造成了逻辑上的矛盾,既然是因缘和合,那么业力的承担者以及轮回的主体在理论意义上,无从立足。部派佛教中有的派别如说一切有部、犊子部等立“补特伽罗”。到了大乘时代,则强调“二空”,即“法”“我”两空。
  ⑦色、受、想、行、识。
  ⑧丁福宝《佛学大辞典》所讲:“戒者防身之恶。定者静心之散乱。慧者去惑证理也。”
  ⑨吕瀓:《印度佛教史略》,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9页。
  ⑩《大智度论》:“皆是一种一味,所谓苦尽解脱味。此解脱味有二种:一者、但自为身,二者、兼为一切众生。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人之异,是故有大小乘差别。
  ?丁福宝《佛学大辞典》中讲到:(术语)与乐曰慈,拔苦曰悲。四无量心中之二无量也。智度论二十七曰:“大慈与一切众人生乐,大悲拔一切生苦。”
  ?《长阿含经》卷1。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1。
  参考文献:
  [1]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印)龙树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08.
  [3]恒强校注.长阿含经[M].北京:线装书局, 2012,12.
  [4]龙树菩萨.中论 · 十二门论[M].释迦佛印经会, 2007,12.
  [5]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01.
  [6]吕瀓.印度佛教史略[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6:49.
  作者简介:
  沈忱,男,土家族,重庆石柱人。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单位:西南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 枸杞得名,众说纷纭。通过对史料记载的几类主流说法的考释,至今未有一说能准确阐述“枸杞”之名的由来。结合现代植物学对枸杞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其根、茎、叶等器官性状的深入了解,“枸杞”之名中“枸”取象于根,取音于“狗”,“其树根盘错”如犬;“杞”取象于茎,其“茎如杞之条”,应为“枸杞”命名之理据。  【关键词】 枸杞;命名;考释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 基于对发挥传播媒体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作用的研究,首先,阐述传播媒体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分析群众文化活动具有群众性特点以及固定载体特点等。最后,为促使传播媒体能够在群众文化中发挥作用,给出构建高素质管理团队、加强多元化目标改革、明确传播媒体优势等措施。  【关键词】 传播媒体;群众文化活动;人民群众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要】 《金锁记》讲述了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被迫出嫁后的心理、性格发生变化的过程,最终由一个人的悲剧发展成为一家人的悲剧的故事。曹七巧从一个牺牲品变为加害者最终变得疯魔化的过程令人唏嘘,而每一个与之有关的人物都起了或多或少的推動作用,造成了最终的可怕悲剧。本文尝试通过对曹七巧形象变化进行分析,寻找其悲剧人生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 《金锁记》;曹七巧;悲剧;枷锁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
【摘要】 作为文化引领高地的高校来说,如何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个现实的迫切问题。地方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论述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如何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和策略。  【关键词】 地方文化资源;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
期刊
【摘要】 在新旧哲学转折的关键点上,马克思用“劳动”解开了生活世界之谜,从而使人们在真正意义上摒弃了思想、观念为社会变革根本动力的观念,从而使人们真正回归了属人的世界、实践的世界。劳动作为人存在的方式,从人的本质的意义上讲,就是生产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我们唯有在生产这个根本的层面上才能真正理解人的自由、人的解放。本文从当下的生产活动着手来研究人的自由与人的解放,以期使人们看到回归了人性
期刊
【摘要】 林白的《北去来辞》自2013年出版之后,很多解读的视野停留在“女性写作”或者“个人化写作”的层面,而本文试图从小说的人物命名来解读。小说中人物的命名,必然带有作者对于人物形象的设定和人物命运的隐喻,以及人物对于故事的时代特点和背景文化的交代。所以对于小说中人物姓名的研究,成为作品解读或者作家分析的一个重要的方式方法。本文从林白的《北去来辞》中,对于海红等人物形象的命名规律来分析林白对于现
期刊
【摘要】 在园林景观的打造中,植物作为具有生命的活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何将园林植物合理的应用到景观设计中,是一个景观设计能否成功的主要体现。本文收集中英文数据库,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整合景观设计尤其是植物景观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案例与特点。  【关键词】 园林;植物景观;文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
期刊
【摘要】 《变形记》这部作品的艺术笔调十分独特,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看似荒诞的故事使作品呈现出荒诞、不可思议的基调。通过象征、细节描写等写作手法进行艺术再造,以古老的童话变形手法和经典童话的结构模式诉说了作者的生活理想。用表面的荒诞不经为我们呈现了一部现代童话,更是现代人人情世态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 卡夫卡;《变形记》;写人手法;童话意蕴;童话色彩  【中图分类号】I521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代变迁,地域文化的内容都会发生变化,无论文化风貌以何种形式呈现出来,但其内在的基因是永续不变的。本文运用文化基因理论提炼出凉州文化中较为突出的代表性元素,将其划分为生产生活方式基因、意识形态基因和外在表象基因,通过打造核心文旅IP、寻找合适的商业模式、开发旅游演艺项目、培养本土文化自信等策略来实现新时代凉州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 凉州;文化基因;传承;
期刊
【摘要】 《小园赋》是庾信557年出仕北周时期所创,诗人选取植物、动物和山水等富有生命力的园林意象,反衬内心可悲之情和归隐田园之心。此时期庾信仕途堰塞、生活贫困,加以自视甚高的心态,造就了《小园赋》不是乐志抒怀之作,而是诗人穷愁之际的哀音之叹。  【关键词】 庾信;《小园赋》;园林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4-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