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国家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我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我的感触有如下几点。
一、拟定目标,激发主动参与
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之一是落实课程目标。地理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设计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此,教师就要根据教材的内容拟定教学目标,目的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讨。如在学习《地球的结构》(湘教版)一课时,教师帮助学生设计以下学习提纲:1.说明地震波(横波和纵波)通过物质传播及传播速度方面的差異点;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组成及划分依据,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3.认识岩石圈的范围;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相互关系;5.记住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外部圈层。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学习,教师适当点拨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学习体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二、创设情境,调动自主参与
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任何学习活动只有在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计符合学生特点和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发挥,引起他们质疑问难。如在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可设问:“为什么朝霞、晚霞呈橘红色?(近地面大气中尘埃多,颗粒较大,散射能力强,波长较长的红光、橙色光不易被散射。)交通信号规定‘红灯停’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又如,在学习《日界线》之前,教师先讲一个小故事:“一个孕妇乘船从上海去旧金山的途中,生下一对双胞胎,先生一个女孩,后生一个男孩,但先出生的女孩却叫后出生的男孩为哥哥。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有趣,急欲弄清其中的道理,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
三、课本知识联系实际生活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就能把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变为身边显而易见的知识来理解、记忆。如我们可以将煮熟的鸡蛋比喻为地球内部的构造:蛋壳为地壳,蛋清为地幔,蛋黄为地核。如果教师不指导学生观察,大多数学生可能只知道煮熟的鸡蛋能吃,并没有注意将熟鸡蛋的分层用来与地球的结构进行联想的生活体验。再如,在教学《工业的区位选择》时,讲到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了如果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该布局在盛行风(主导风)的下风向或垂直郊外、季风区的垂直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并且在黑板上画图讲解了化工厂在三种情况下的布局位置,学生听完后也都直点头,看来是听懂了。我正想说:“同学们,看看我们生活周围有没有因为环境问题布局不合理的例子呢?”话还没说出来,突然有一个男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这个垃圾场为什么要在这里呢?气味难闻死了!”学生们也都笑了,表示点头。(情况是这样的:在我校东北方向有一个垃圾场,当吹偏北风的时候,垃圾场的臭味就会影响学校的空气,学校也已经向相关部门反映。)于是我就问:“那请你来思考一下,这个垃圾场为什么布局不合理?如果你是一个行政部门的策划人,你会把这个垃圾场布局在什么地方?”学生们各抒己见,其中一个学生回答:“我们这里是季风气候区,冬半年主要吹偏北风,这样垃圾场就位于冬季风的上风向了,所以污染物被风带到了学校。”“回答得太好了!”我对这个学生进行了表扬,他把刚刚学习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也都说应该把垃圾场搬迁到垂直郊外。这样教学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怀着一种轻松自然的心情去学习,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鼓励个性发展,增强自信心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要鼓励学生“与众不同”“异想天开”,经常向教师提问、学生间相互提问、小组间提问,可大大增多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和增强自身的勇气。我班就成立了八个小组,小组讨论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学生在互相讨论中解决了问题,就会产生成就感,也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只有在教师的赞许下才能获得自信,有自信才会有下一次的积极参与,才会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运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责任编辑 陈剑平)
一、拟定目标,激发主动参与
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之一是落实课程目标。地理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设计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此,教师就要根据教材的内容拟定教学目标,目的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讨。如在学习《地球的结构》(湘教版)一课时,教师帮助学生设计以下学习提纲:1.说明地震波(横波和纵波)通过物质传播及传播速度方面的差異点;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组成及划分依据,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3.认识岩石圈的范围;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相互关系;5.记住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外部圈层。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学习,教师适当点拨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学习体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二、创设情境,调动自主参与
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任何学习活动只有在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计符合学生特点和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发挥,引起他们质疑问难。如在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可设问:“为什么朝霞、晚霞呈橘红色?(近地面大气中尘埃多,颗粒较大,散射能力强,波长较长的红光、橙色光不易被散射。)交通信号规定‘红灯停’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又如,在学习《日界线》之前,教师先讲一个小故事:“一个孕妇乘船从上海去旧金山的途中,生下一对双胞胎,先生一个女孩,后生一个男孩,但先出生的女孩却叫后出生的男孩为哥哥。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有趣,急欲弄清其中的道理,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
三、课本知识联系实际生活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就能把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变为身边显而易见的知识来理解、记忆。如我们可以将煮熟的鸡蛋比喻为地球内部的构造:蛋壳为地壳,蛋清为地幔,蛋黄为地核。如果教师不指导学生观察,大多数学生可能只知道煮熟的鸡蛋能吃,并没有注意将熟鸡蛋的分层用来与地球的结构进行联想的生活体验。再如,在教学《工业的区位选择》时,讲到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了如果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该布局在盛行风(主导风)的下风向或垂直郊外、季风区的垂直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并且在黑板上画图讲解了化工厂在三种情况下的布局位置,学生听完后也都直点头,看来是听懂了。我正想说:“同学们,看看我们生活周围有没有因为环境问题布局不合理的例子呢?”话还没说出来,突然有一个男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这个垃圾场为什么要在这里呢?气味难闻死了!”学生们也都笑了,表示点头。(情况是这样的:在我校东北方向有一个垃圾场,当吹偏北风的时候,垃圾场的臭味就会影响学校的空气,学校也已经向相关部门反映。)于是我就问:“那请你来思考一下,这个垃圾场为什么布局不合理?如果你是一个行政部门的策划人,你会把这个垃圾场布局在什么地方?”学生们各抒己见,其中一个学生回答:“我们这里是季风气候区,冬半年主要吹偏北风,这样垃圾场就位于冬季风的上风向了,所以污染物被风带到了学校。”“回答得太好了!”我对这个学生进行了表扬,他把刚刚学习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也都说应该把垃圾场搬迁到垂直郊外。这样教学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怀着一种轻松自然的心情去学习,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鼓励个性发展,增强自信心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要鼓励学生“与众不同”“异想天开”,经常向教师提问、学生间相互提问、小组间提问,可大大增多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和增强自身的勇气。我班就成立了八个小组,小组讨论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学生在互相讨论中解决了问题,就会产生成就感,也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只有在教师的赞许下才能获得自信,有自信才会有下一次的积极参与,才会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运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