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的“权利”
编者按:“我从来没有自己做过选择!我每天应该几点起床,早饭应该喝多少牛奶,饭后应该吃什么水果,应该跟哪些同学多说话,应该跟哪些同学少来往,这些都是你们替我做的决定。我就像一个提线木偶,原本属于自己的生活却变成仅仅是在一个又一个的指令下机械地遵从。我知道你们很爱我,我知道我还小,但是今天我就想替自己决定一次,哪怕这个决定没有你们替我选得那么好,哪怕结果会令人失望。这就是我的人生,我有权利去体会……”当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对着自己的父母说出上面的这段话时,声泪俱下,令人唏嘘。
眼神呆滞,面无表情,大部分时间都在盯着身前很近的地面,哪怕偶尔会抬一下眼皮,也只是轻轻触及对方的目光,之后便像一条受伤的斗犬,继续蜷缩到眼前那块很小的地面。“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活力阳光”这些本应属于这个16岁男孩的特质,就像消失的庞贝古城一样,沉没于岩浆下,冷却、凝固。
孩子的父母一脸的焦急与无奈:幼时活泼可爱的孩子怎么就慢慢变成了这种死气沉沉、没精打采的模样。这个男孩在全市最好的中学的重点班就读,原本学习能力很强的他,渐渐地作业开始敷衍,上课时注意力下降,成绩也是一落千丈。老师、父母做了很多工作却也只像秋风一飒让师生关系、亲子关系进入了寒冬,孩子愈发沉默退缩。本应青春叛逆的男孩居然是这种“半死不活”的状态,实在让他们无法理解。
既然孩子小时候表现出活泼机灵的本性,那他在成长过程中到底经历了什么才变得像现在这样干什么事情都没有热情和动力呢?作为青少年成长导师的我也在思索探寻着。
其实和其他的家长相比,这个孩子的父亲可以说是一个对家庭非常有责任心的人,对儿子和妻子非常照顾。在当下家庭教育中父爱普遍缺失的背景下,这倒是很难得的事情。除了有很多时间跟孩子相处之外,他的兴趣还非常广泛,在许多方面都很在行。比如说,知道孩子喜欢骑自行车,他就曾经陪着孩子从市区骑到近20公里以外的郊区看风景。说起那些往事,这位父亲可是一脸的自豪。
可奇怪的是,当孩子多次要求自己骑自行车上下学时,他却一口否决,坚决不同意!即使孩子的学校与自己的工作单位在方向上是大调角,即使路上堵车堵得再厉害,即使孩子抱怨在车里特别无聊又耽误学习时间,这位父亲也一直坚持要开车接送孩子上下学。
与读者有着相同疑问的我问他:“为什么不让孩子骑自行车上下学?”他摇了摇头说,“孩子骑得太快太危险,万一在路上出了什么危险怎么办?毕竟我家可就他这么一个孩子……”。而孩子的母亲却觉得孩子可以做到安全骑行。在孩子父亲出差的那几天里,她就和孩子一起骑车上下学。虽然孩子骑得有些快,但是当孩子回头看她被落下很远时,也能自觉地停下来等她。母亲觉得孩子可以平安骑行,可这位父亲却还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就是不放心。
男孩说看着身边的同学骑着自行车,在袭来的秋风中享受着速度带来的自由与快乐,可自己却只能无聊地坐在父亲的高级轿车里,满心的失落。故事到这,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个长得比父亲还高的男孩子,他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活力与激情,向往着自由与冒险,但每当他想要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与渴望时,却都因父亲的过度保护而被拒绝与压制。
这位父亲就这样强势地将羽翼渐丰的儿子紧紧地按在自己所谓的保护之下。从父亲的角度来说,这是怕孩子有危险,是对孩子的保护;但对这个男孩来说,有了飞翔的能力,也体会到了飞翔的自由与快乐,但却从未被允许去翱翔蓝天,这是多么地冷酷与残忍!父亲深深的爱却变成了牢牢的禁锢。孩子无力反抗,只能在这种无形的束缚中慢慢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孩子父亲亦说亦叙,把话题又转移到孩子,说这个孩子整天浑浑噩噩的,除了不吭声就是沉默,一点人生目标都没有。听到父亲的这种抱怨,我突然觉得孩子特别可悲。父母以关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的一切想法,根本不让他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却到头来还埋怨他没有想法和主张!在这样“强权”的父母面前,有想法有什么用,还不是被通通驳斥?霸道的父母打着爱的名义,自己认为对的、好的,孩子就必须无条件地遵从,反之,无论孩子怎么说都会被驳回。这叫爱吗?不,这种自以为是的“爱”,其实很自私、很无情。
接着,孩子父亲说起最近装修新房子的事,以印证他的儿子和妻子的想法怎么不好,显示自己多么有经验、有眼光,能装出又健康又有品位的新家。这时,孩子低着头小声嘟囔了一句:“我想把自己的房间刷成绿色。”原本缓和放松的父亲又立马坚定固执起来:“这个绝对不行,我不会允许家里出现带颜色的房间。”
“我自己的房间都不行吗?”孩子的声音更低了,把目光紧紧地锁在自己的鞋尖上。
“彩色的油漆含苯等其他有害物质的成分更多,我是绝对不允许的!”
“那绿色的壁纸总可以了吧?”孩子在做最后的挣扎。
“不行!粘壁纸的胶水也不健康。”
孩子眼睛里燃起的最后的那一撮希望的火焰慢慢地熄灭了,又恢复到那种漠然冷淡的表情。这个孩子根本没有自己的人生,他优秀的父亲在替他活,强行把他拢在自己的人生影子里……
后来,随着成长教育咨询的逐步深入,这位父亲慢慢地领悟到,长久以来自己一直在让孩子做“选择题”,从来没让孩子做过“填空题”。他自我反思说,就拿买家具这件事来讲,他认为自己的见解比孩子和妻子要高明,所以就转遍所有的家具市场,挑好自己认为满意的几款样式,然后再让他们从中选出喜欢的那一款。在他的眼中,自己挑选的这几款家具,家里人一定都会非常喜欢,而孩子也会“配合”着选一下。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怎么会有投入的热情?久而久之,无论他说什么,孩子就只是“哼”一声,他替孩子活出优雅高品质的人生,同时也剥夺了孩子做出自己真正选择的权利。
这位父亲问我怎么办?我说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在开始的时候,肯定各个方面都不如大人,没有那么高的品位,没有那么会计划,但那时的他才是最自然最有发展性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在不停的选择与犯错中逐步坚定自己的信念,并一点一点地积累生活经验,丰富与修正自己的人生轨迹。他有资格过自己选择的人生。我们父母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生命发展的本来的样子,允许他做他自己。这位父亲终于明白了,他说他要给孩子做一次“填空题”。
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天,他把孩子带到家具商场,只是提供如家具尺寸大小等一些参考意见,随后告诉儿子可以随便挑选自己喜欢的家具。儿子无比高兴,眼里闪现着从未有过的热情与活力,神采飞扬地挑选真心喜欢的家具,给出的理由也条条是道。这位父亲发现,原来儿子的表现比自己想象的要优秀得多。孩子那天特别开心,和他说的话比以前半年说的话加起来还要多。回家之后的作业根本不用他再费劲催促,孩子很快就完成了……那一天,家里每个成员的心中都流动着暖暖的爱,亲子间的寒冬终于过去,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
编者语:就和上面的故事一样,如今有太多的孩子处在这种被“包办”的生活中,一切都要听从父母的决定,丝毫没有自主决定的权利。我们在抱怨现在的孩子缺少担当与决断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成人到底给过他们多少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其实,我们所认为的不成熟和“错路”,都将会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经验和财富,可以让他们不畏前路。过度保护是一种束缚,适当放手才是真正的爱。各位爱孩子的父母,把人生的权利还给孩子,尊重他们的人生,放手让他们成就属于自己的未来。编辑/马冲冲[email protected]
徐瑞雪、刘柳,河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家庭教育工作室。徐瑞雪,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资深情绪疗愈与亲子导师,青少年心灵成长导师。咨询热线:85516088。
手机:13931875362。
编者按:“我从来没有自己做过选择!我每天应该几点起床,早饭应该喝多少牛奶,饭后应该吃什么水果,应该跟哪些同学多说话,应该跟哪些同学少来往,这些都是你们替我做的决定。我就像一个提线木偶,原本属于自己的生活却变成仅仅是在一个又一个的指令下机械地遵从。我知道你们很爱我,我知道我还小,但是今天我就想替自己决定一次,哪怕这个决定没有你们替我选得那么好,哪怕结果会令人失望。这就是我的人生,我有权利去体会……”当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对着自己的父母说出上面的这段话时,声泪俱下,令人唏嘘。
眼神呆滞,面无表情,大部分时间都在盯着身前很近的地面,哪怕偶尔会抬一下眼皮,也只是轻轻触及对方的目光,之后便像一条受伤的斗犬,继续蜷缩到眼前那块很小的地面。“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活力阳光”这些本应属于这个16岁男孩的特质,就像消失的庞贝古城一样,沉没于岩浆下,冷却、凝固。
孩子的父母一脸的焦急与无奈:幼时活泼可爱的孩子怎么就慢慢变成了这种死气沉沉、没精打采的模样。这个男孩在全市最好的中学的重点班就读,原本学习能力很强的他,渐渐地作业开始敷衍,上课时注意力下降,成绩也是一落千丈。老师、父母做了很多工作却也只像秋风一飒让师生关系、亲子关系进入了寒冬,孩子愈发沉默退缩。本应青春叛逆的男孩居然是这种“半死不活”的状态,实在让他们无法理解。
既然孩子小时候表现出活泼机灵的本性,那他在成长过程中到底经历了什么才变得像现在这样干什么事情都没有热情和动力呢?作为青少年成长导师的我也在思索探寻着。
其实和其他的家长相比,这个孩子的父亲可以说是一个对家庭非常有责任心的人,对儿子和妻子非常照顾。在当下家庭教育中父爱普遍缺失的背景下,这倒是很难得的事情。除了有很多时间跟孩子相处之外,他的兴趣还非常广泛,在许多方面都很在行。比如说,知道孩子喜欢骑自行车,他就曾经陪着孩子从市区骑到近20公里以外的郊区看风景。说起那些往事,这位父亲可是一脸的自豪。
可奇怪的是,当孩子多次要求自己骑自行车上下学时,他却一口否决,坚决不同意!即使孩子的学校与自己的工作单位在方向上是大调角,即使路上堵车堵得再厉害,即使孩子抱怨在车里特别无聊又耽误学习时间,这位父亲也一直坚持要开车接送孩子上下学。
与读者有着相同疑问的我问他:“为什么不让孩子骑自行车上下学?”他摇了摇头说,“孩子骑得太快太危险,万一在路上出了什么危险怎么办?毕竟我家可就他这么一个孩子……”。而孩子的母亲却觉得孩子可以做到安全骑行。在孩子父亲出差的那几天里,她就和孩子一起骑车上下学。虽然孩子骑得有些快,但是当孩子回头看她被落下很远时,也能自觉地停下来等她。母亲觉得孩子可以平安骑行,可这位父亲却还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就是不放心。
男孩说看着身边的同学骑着自行车,在袭来的秋风中享受着速度带来的自由与快乐,可自己却只能无聊地坐在父亲的高级轿车里,满心的失落。故事到这,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个长得比父亲还高的男孩子,他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活力与激情,向往着自由与冒险,但每当他想要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与渴望时,却都因父亲的过度保护而被拒绝与压制。
这位父亲就这样强势地将羽翼渐丰的儿子紧紧地按在自己所谓的保护之下。从父亲的角度来说,这是怕孩子有危险,是对孩子的保护;但对这个男孩来说,有了飞翔的能力,也体会到了飞翔的自由与快乐,但却从未被允许去翱翔蓝天,这是多么地冷酷与残忍!父亲深深的爱却变成了牢牢的禁锢。孩子无力反抗,只能在这种无形的束缚中慢慢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孩子父亲亦说亦叙,把话题又转移到孩子,说这个孩子整天浑浑噩噩的,除了不吭声就是沉默,一点人生目标都没有。听到父亲的这种抱怨,我突然觉得孩子特别可悲。父母以关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的一切想法,根本不让他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却到头来还埋怨他没有想法和主张!在这样“强权”的父母面前,有想法有什么用,还不是被通通驳斥?霸道的父母打着爱的名义,自己认为对的、好的,孩子就必须无条件地遵从,反之,无论孩子怎么说都会被驳回。这叫爱吗?不,这种自以为是的“爱”,其实很自私、很无情。
接着,孩子父亲说起最近装修新房子的事,以印证他的儿子和妻子的想法怎么不好,显示自己多么有经验、有眼光,能装出又健康又有品位的新家。这时,孩子低着头小声嘟囔了一句:“我想把自己的房间刷成绿色。”原本缓和放松的父亲又立马坚定固执起来:“这个绝对不行,我不会允许家里出现带颜色的房间。”
“我自己的房间都不行吗?”孩子的声音更低了,把目光紧紧地锁在自己的鞋尖上。
“彩色的油漆含苯等其他有害物质的成分更多,我是绝对不允许的!”
“那绿色的壁纸总可以了吧?”孩子在做最后的挣扎。
“不行!粘壁纸的胶水也不健康。”
孩子眼睛里燃起的最后的那一撮希望的火焰慢慢地熄灭了,又恢复到那种漠然冷淡的表情。这个孩子根本没有自己的人生,他优秀的父亲在替他活,强行把他拢在自己的人生影子里……
后来,随着成长教育咨询的逐步深入,这位父亲慢慢地领悟到,长久以来自己一直在让孩子做“选择题”,从来没让孩子做过“填空题”。他自我反思说,就拿买家具这件事来讲,他认为自己的见解比孩子和妻子要高明,所以就转遍所有的家具市场,挑好自己认为满意的几款样式,然后再让他们从中选出喜欢的那一款。在他的眼中,自己挑选的这几款家具,家里人一定都会非常喜欢,而孩子也会“配合”着选一下。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怎么会有投入的热情?久而久之,无论他说什么,孩子就只是“哼”一声,他替孩子活出优雅高品质的人生,同时也剥夺了孩子做出自己真正选择的权利。
这位父亲问我怎么办?我说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在开始的时候,肯定各个方面都不如大人,没有那么高的品位,没有那么会计划,但那时的他才是最自然最有发展性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在不停的选择与犯错中逐步坚定自己的信念,并一点一点地积累生活经验,丰富与修正自己的人生轨迹。他有资格过自己选择的人生。我们父母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生命发展的本来的样子,允许他做他自己。这位父亲终于明白了,他说他要给孩子做一次“填空题”。
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天,他把孩子带到家具商场,只是提供如家具尺寸大小等一些参考意见,随后告诉儿子可以随便挑选自己喜欢的家具。儿子无比高兴,眼里闪现着从未有过的热情与活力,神采飞扬地挑选真心喜欢的家具,给出的理由也条条是道。这位父亲发现,原来儿子的表现比自己想象的要优秀得多。孩子那天特别开心,和他说的话比以前半年说的话加起来还要多。回家之后的作业根本不用他再费劲催促,孩子很快就完成了……那一天,家里每个成员的心中都流动着暖暖的爱,亲子间的寒冬终于过去,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
编者语:就和上面的故事一样,如今有太多的孩子处在这种被“包办”的生活中,一切都要听从父母的决定,丝毫没有自主决定的权利。我们在抱怨现在的孩子缺少担当与决断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成人到底给过他们多少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其实,我们所认为的不成熟和“错路”,都将会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经验和财富,可以让他们不畏前路。过度保护是一种束缚,适当放手才是真正的爱。各位爱孩子的父母,把人生的权利还给孩子,尊重他们的人生,放手让他们成就属于自己的未来。编辑/马冲冲[email protected]
徐瑞雪、刘柳,河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家庭教育工作室。徐瑞雪,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资深情绪疗愈与亲子导师,青少年心灵成长导师。咨询热线:85516088。
手机:13931875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