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体育在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体育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已为人共识。但是,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多方面促进作用尚停留在一般认识阶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学校应重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辩证
学校体育虽然以育体为主,但是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也会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新课改中,小学体育以“体育与健康”的综合课的形式出现,课程名称本身就已经表现了学校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两个方面的重视。教育部颁发的新制定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一 体育运动对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
人的发展是身心两个方面的同步发展,身、心发展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体育运动在促进人身体发展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力。身体发展是心理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心理状态来自于大脑这个物质实体,心理健康首先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可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体育运动是推动心理发展的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参与者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在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进行的运动活动中,人的原有心理水平便会慢慢获得提高。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征。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 学校体育对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1、学校体育有益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众所周知,现代的青少年学生面对紧张的学习和来自多方的压力,普遍感到厌倦和压抑,易于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很显然,处于这种心理的青少年学生十分渴望能从压力下得到解脱。学校体育较好的满足了这一需求。首先,体育运动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学习、生活紧张。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仲庚(1992)认为,在业已发现的可以降低个体生活中心理压力的因素中,有两个因素最为突出:即社会支持和身体锻炼。而参加学校体育,不仅能得到身体上的锻炼,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增加了社会交往,从而易于获得社会支持。有学者认为,学校体育可作为“缓冲器”,它可以降低个体应激生活事件所带来的紧张水平。因此,学生参加学校体育活动,利于缓解学生精神压力,消除学生的心理紧张。其次,学校体育授课过程的独特性,可以缓解学生的情绪。
2、学校体育有益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目的性、自觉性、自信心、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自主独立的精神。意志品质是在自省活动中,在完成各种动作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受到锻炼而发展起来的。另外,学校体育常常是在室外活动,学生总是要克服一定的外界阻力,最明显的就是气候条件的变化,无论天气寒冷还是炎热,都要坚持,所以经过体育课的锻炼,学生的承受力、忍耐力和持久力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学生的意志品质受到锻炼而增强,有利于学生面对来自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各种问题。
3、学校体育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发展
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进行感知、观察、记忆和思维。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移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与提高。同时,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多样性能有效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4、学校体育有益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两方面的表现,其一,从教学过程来看,体育教学多以班集体形式进行,教学内容多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来共同完成,人际交往呈群体多向性。其二,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看,体育尤其是体育游戏、竞技体育和体育竞赛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体育精神是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
关键词: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辩证
学校体育虽然以育体为主,但是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也会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新课改中,小学体育以“体育与健康”的综合课的形式出现,课程名称本身就已经表现了学校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两个方面的重视。教育部颁发的新制定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一 体育运动对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
人的发展是身心两个方面的同步发展,身、心发展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体育运动在促进人身体发展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力。身体发展是心理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心理状态来自于大脑这个物质实体,心理健康首先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可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体育运动是推动心理发展的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参与者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在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进行的运动活动中,人的原有心理水平便会慢慢获得提高。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征。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 学校体育对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1、学校体育有益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众所周知,现代的青少年学生面对紧张的学习和来自多方的压力,普遍感到厌倦和压抑,易于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很显然,处于这种心理的青少年学生十分渴望能从压力下得到解脱。学校体育较好的满足了这一需求。首先,体育运动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学习、生活紧张。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仲庚(1992)认为,在业已发现的可以降低个体生活中心理压力的因素中,有两个因素最为突出:即社会支持和身体锻炼。而参加学校体育,不仅能得到身体上的锻炼,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增加了社会交往,从而易于获得社会支持。有学者认为,学校体育可作为“缓冲器”,它可以降低个体应激生活事件所带来的紧张水平。因此,学生参加学校体育活动,利于缓解学生精神压力,消除学生的心理紧张。其次,学校体育授课过程的独特性,可以缓解学生的情绪。
2、学校体育有益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目的性、自觉性、自信心、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自主独立的精神。意志品质是在自省活动中,在完成各种动作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受到锻炼而发展起来的。另外,学校体育常常是在室外活动,学生总是要克服一定的外界阻力,最明显的就是气候条件的变化,无论天气寒冷还是炎热,都要坚持,所以经过体育课的锻炼,学生的承受力、忍耐力和持久力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学生的意志品质受到锻炼而增强,有利于学生面对来自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各种问题。
3、学校体育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发展
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进行感知、观察、记忆和思维。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移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与提高。同时,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多样性能有效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4、学校体育有益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两方面的表现,其一,从教学过程来看,体育教学多以班集体形式进行,教学内容多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来共同完成,人际交往呈群体多向性。其二,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看,体育尤其是体育游戏、竞技体育和体育竞赛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体育精神是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