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一生曾观看过大量电影,但并非一开始便对电影很感兴趣,据研究,鲁迅第一次看电影是在一九一六年,但之后七八年内看过的电影寥寥无几,直到一九二四年四月,鲁迅时年四十三岁,据说被许广平等学生再次拉着前往看电影,尤其自一九二七年定居上海后,鲁迅开始比较关注电影,还曾亲临《春蚕》拍摄现场参观,自一九三三年至病危,鲁迅看电影的次数明显增加,几乎每周一场。许广平曾说:“如果作为挥霍或浪费的话,鲁迅先生一生最奢华的生活怕是坐汽车、看电影。”但鲁迅观看的国产片却为数极少,而根据刘思平、邢祖文选编的《鲁迅与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统计,能够确定片名的仅有四部《水火鸳鸯》、《新人之家庭》、《一朵蔷薇》、《诗人挖目记》。鲁迅在日记中对其中两部做了极低的评价。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三日的日记记载:“夜略看电影,为《新人之家庭》,劣极。”一九二七年一月二十四日的日记记载:“观电影,曰《诗人挖目记》,浅妄极矣。”许广平曾回忆过《诗人挖目记》这部电影:“对于中国电影,在广州,我们曾经看过一部叫《诗人挖目记》的,内容的荒唐和表演的不进步,使他没有看完就走,以后对于中国片,就没有再看了。”(《关于鲁迅的生活》,5页,许广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四年版)可见,鲁迅不看国产片是因为《诗人挖目记》倒了他的胃口。但是我们却难在中国电影史中觅得它的踪迹,不知何人所导,何人所演,何处出品。
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鲁迅全集》的日记卷对该片也未加注释,二○○五年新版《鲁迅全集》则注为“根据小说改编的国产影片”,但语焉不详,不知所据何来。经查阅一九二六年的《申报》,关于影片《诗人挖目记》的文章有两篇,一为广告,一为短评。文章均不长,兹照录如下:
中国明代古装历史影片
诗人挖目记
前法总理克理满沙编剧
留法中国电影明星徐琥主演
前法总理克理满沙在欧战和议既成之后,深痛人类残杀之罪恶,联想所及,觉世界实现之事实,皆足使明眼人触目伤心,退著《诗人挖目记》(The Veil of Happiness)一剧,以中国清代装饰出演于法国国家大剧场,颇受法人之欢迎。时中国和会总代表陆征祥氏在法,喜其剧情寓意深奥,嘱林纾译为华文,题名《膜外风光》。书既发,留法学生争往观剧,见演员垂辫之状,有辱国体,退而大哗,举徐琥告克氏,谓剧情所述,系明代事,不可故误。克氏乃请徐为顾问,命剧场以明代古装出演,法人欢迎,更见热烈。巴黎汉蜜莱影片公司(Hamalaya Film Co.)总导演欲摄演之为影戏,聘任徐琥为副导演,并请主演剧中张怡一角。巴黎总领事廖叙时之弟廖世勤,及留法美术学生华女士赵庭良李福昌等,闻讯自告奋勇,分任剧中诗春夫人、杜夫、李刚、赵犯诸角,历时十余月,用费数十万,全剧始成。出演之日,巴黎全市,如中狂热。今本院以巨价购运来沪,定三月十三日开演。凡欲认识克理满沙氏之政治眼光,及领略剧中之哲学意味者,不可不看此明代古装历史片。静安寺路夏令配克戏院启
(《申报》一九二六年三月十一日头版)
摴劭死砺呈送谀恳院??神影
法前总理克理满沙氏,素有人虎之称,盖状其治事之精壮。吾人远居东方,未能见其容貌。今观《诗人挖目记》,得知其思想之一斑。此剧真义,言世界罪恶之事,所在多有,能使明眼人触目伤心,非挖目相避,决不能免痛苦,其深恶现代之世界,意尽于此。
据克氏之自述,谓诗人挖目记之剧材,系取诸中国明代历史中。中国明代历史中,有无其事,今不可究,以意度之,或竟绝无其事,而克氏必指为明代事,复嘱汉曼莱影片公司特请留法中国学生以古装表演者,殆欲藉此引起法人特殊之注意,而使彼所发挥之意见令法人得深刻印象乎?果如是,则克氏用心大足使人钦佩矣!
(《申报》一九二六年三月十五日第五张第十七版)
很明显,《诗人挖目记》系改编自法国舞台剧本,并非小说,由法国电影公司出品,导演、编剧也均是法国人,只是因为内容表现的是中国明代故事,为了使电影真实自然,故而延请中国人主演,只能说是一部跨文化题材的影片,但不是中国的国产片。根据《申报》提供的信息,经查阅得知,《诗人挖目记》原剧本曾被林纾翻译为《膜外风光》(与叶于沅合作,叶于沅口译),一九二○年三月出版,但并非正式出版物,而是陆征祥家刊本,该书存世不多。但该剧本一九二六年也曾刊载于鸳鸯蝴蝶派刊物《紫罗兰》第一卷第十九号和二十二号,《紫罗兰》第一卷第十九号曾刊《特别启事》云:“本期因包天笑先生之《玉笑珠香》与王小逸先生之《春水微波》均未到,特从钱芥尘先生处借得故大小说家林琴南先生所译《膜外风光》副刊,以弥其缺。下期中两长篇仍当赓续刊登。读者谅之。”
苏雪林在《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中评论巴金的域外小说时曾以《膜外风光》为对照:“法国老虎总理克莱孟梭(Clemenceau)以中国古代盲诗人张某(大概指张籍)为题材写其《膜外风光》,在法国为传诵一时之佳构,中国人观之则竟莫名其妙。”可知《膜外风光》当时还是有人知道的,通过对该剧本的阅读,我们可以大略知道电影《诗人挖目记》表现的主要内容,以及鲁迅何以斥之为“浅妄极矣”。
林纾翻译剧本多采用小说形式,但这部署名法国克里孟索原著,闽县林纾、叶于沅同译的《膜外风光》仍保持了剧本形式,共十五幕。张怡是个富家盲人,自失明十年来,李刚“为瞽者之目”,照顾他的生活,并且每日为他读邸抄(即新闻),使他“洞彻外事,获厕于社会中,自成其生活,尤能知人之所知,见人之所见。中心悦豫极矣”。张怡从邸抄中得知天下清明,遂口口声声颂扬帝力,并贬斥外族,但也与李刚谈及一外族医士称能治好自己眼睛,给了他一玻璃瓶药水,每日滴三滴可复明,但如滴十滴,则眼睛永不可救。张怡认为自己反正已瞎,不妨一试。而张怡之妻诗春,“柔婉而有仪”,“矩步规行,无可訾议”,张怡称之为“蓓蕾之名花”、“玉琢之花、当春之绿树”,张怡作了许多歌颂“三从四德”的诗,欲“扬诗春之名于大地”。张怡的儿子万修也读书精进,对《礼记》尤为擅长,张怡对他进行面试,问“人子之事父母”应尽何职,万修对答如流,恭敬守礼,张怡由是畅想儿子必然能够“身登廊庙”,“赐以尚方之剑,生杀均可自由”,并夸耀科举,“中国之佳处,仕官实考校而来,非若外洋以势力鸣,以选举进,非法也,须知科举者,五千年以前祖制如是,更历五千年亦当供守成法,方无流弊,天下尚有何事能如是之公”。
后来一个姓赵的囚犯在押解途中,路过张怡家,赵囚央求张怡施舍钱物,张怡信了他的花言巧语,以为他真是打抱不平误杀恶少,便命诗春施舍于他。不久圣旨降至张家,称一万七千二百首“三从四德”诗为张怡与李刚所制,圣上对张怡予以奖赏,并赐官给李刚,张怡声明诗集为自己一人独著,遭奉谕人呵斥:“谕旨安得有误”,李刚解释说可能是进呈御览时书记无心将自己名字羼入。张怡不以为意,并以能与友分享而感到高兴,并请圣上释赵姓之囚。
药水竟然真的发生作用,张怡突然目明,见到被赦免的赵囚,又潜回偷盗,见到万修在李刚面前学自己盲人的模样,不孝之极,又发现自己的诗集上,“李刚之名赫然触目”,分明是李刚故意“窜袭他人之作”。“自复明之后,觉昧昧中所席之幸福,至此乃全空矣。方吾盲时,以隔膜揣世界物状,节节皆佳,及复明而膜启,则人间真态竟一一呈露于吾前,感吾之恩,承吾之教,订我之盟,均成虚话,在在行诈而已,今将用何言以斥其非,如负心之罪人,不孝之叛子,冒利无耻之损友,节节令人寒心。”但张怡对他们仍然抱有幻想,并且“幸吾之左右尚有挚之爱情,赤心之义友”,但终于见到诗春和杜夫两人偷情之丑态。
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鲁迅全集》的日记卷对该片也未加注释,二○○五年新版《鲁迅全集》则注为“根据小说改编的国产影片”,但语焉不详,不知所据何来。经查阅一九二六年的《申报》,关于影片《诗人挖目记》的文章有两篇,一为广告,一为短评。文章均不长,兹照录如下:
中国明代古装历史影片
诗人挖目记
前法总理克理满沙编剧
留法中国电影明星徐琥主演
前法总理克理满沙在欧战和议既成之后,深痛人类残杀之罪恶,联想所及,觉世界实现之事实,皆足使明眼人触目伤心,退著《诗人挖目记》(The Veil of Happiness)一剧,以中国清代装饰出演于法国国家大剧场,颇受法人之欢迎。时中国和会总代表陆征祥氏在法,喜其剧情寓意深奥,嘱林纾译为华文,题名《膜外风光》。书既发,留法学生争往观剧,见演员垂辫之状,有辱国体,退而大哗,举徐琥告克氏,谓剧情所述,系明代事,不可故误。克氏乃请徐为顾问,命剧场以明代古装出演,法人欢迎,更见热烈。巴黎汉蜜莱影片公司(Hamalaya Film Co.)总导演欲摄演之为影戏,聘任徐琥为副导演,并请主演剧中张怡一角。巴黎总领事廖叙时之弟廖世勤,及留法美术学生华女士赵庭良李福昌等,闻讯自告奋勇,分任剧中诗春夫人、杜夫、李刚、赵犯诸角,历时十余月,用费数十万,全剧始成。出演之日,巴黎全市,如中狂热。今本院以巨价购运来沪,定三月十三日开演。凡欲认识克理满沙氏之政治眼光,及领略剧中之哲学意味者,不可不看此明代古装历史片。静安寺路夏令配克戏院启
(《申报》一九二六年三月十一日头版)
摴劭死砺呈送谀恳院??神影
法前总理克理满沙氏,素有人虎之称,盖状其治事之精壮。吾人远居东方,未能见其容貌。今观《诗人挖目记》,得知其思想之一斑。此剧真义,言世界罪恶之事,所在多有,能使明眼人触目伤心,非挖目相避,决不能免痛苦,其深恶现代之世界,意尽于此。
据克氏之自述,谓诗人挖目记之剧材,系取诸中国明代历史中。中国明代历史中,有无其事,今不可究,以意度之,或竟绝无其事,而克氏必指为明代事,复嘱汉曼莱影片公司特请留法中国学生以古装表演者,殆欲藉此引起法人特殊之注意,而使彼所发挥之意见令法人得深刻印象乎?果如是,则克氏用心大足使人钦佩矣!
(《申报》一九二六年三月十五日第五张第十七版)
很明显,《诗人挖目记》系改编自法国舞台剧本,并非小说,由法国电影公司出品,导演、编剧也均是法国人,只是因为内容表现的是中国明代故事,为了使电影真实自然,故而延请中国人主演,只能说是一部跨文化题材的影片,但不是中国的国产片。根据《申报》提供的信息,经查阅得知,《诗人挖目记》原剧本曾被林纾翻译为《膜外风光》(与叶于沅合作,叶于沅口译),一九二○年三月出版,但并非正式出版物,而是陆征祥家刊本,该书存世不多。但该剧本一九二六年也曾刊载于鸳鸯蝴蝶派刊物《紫罗兰》第一卷第十九号和二十二号,《紫罗兰》第一卷第十九号曾刊《特别启事》云:“本期因包天笑先生之《玉笑珠香》与王小逸先生之《春水微波》均未到,特从钱芥尘先生处借得故大小说家林琴南先生所译《膜外风光》副刊,以弥其缺。下期中两长篇仍当赓续刊登。读者谅之。”
苏雪林在《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中评论巴金的域外小说时曾以《膜外风光》为对照:“法国老虎总理克莱孟梭(Clemenceau)以中国古代盲诗人张某(大概指张籍)为题材写其《膜外风光》,在法国为传诵一时之佳构,中国人观之则竟莫名其妙。”可知《膜外风光》当时还是有人知道的,通过对该剧本的阅读,我们可以大略知道电影《诗人挖目记》表现的主要内容,以及鲁迅何以斥之为“浅妄极矣”。
林纾翻译剧本多采用小说形式,但这部署名法国克里孟索原著,闽县林纾、叶于沅同译的《膜外风光》仍保持了剧本形式,共十五幕。张怡是个富家盲人,自失明十年来,李刚“为瞽者之目”,照顾他的生活,并且每日为他读邸抄(即新闻),使他“洞彻外事,获厕于社会中,自成其生活,尤能知人之所知,见人之所见。中心悦豫极矣”。张怡从邸抄中得知天下清明,遂口口声声颂扬帝力,并贬斥外族,但也与李刚谈及一外族医士称能治好自己眼睛,给了他一玻璃瓶药水,每日滴三滴可复明,但如滴十滴,则眼睛永不可救。张怡认为自己反正已瞎,不妨一试。而张怡之妻诗春,“柔婉而有仪”,“矩步规行,无可訾议”,张怡称之为“蓓蕾之名花”、“玉琢之花、当春之绿树”,张怡作了许多歌颂“三从四德”的诗,欲“扬诗春之名于大地”。张怡的儿子万修也读书精进,对《礼记》尤为擅长,张怡对他进行面试,问“人子之事父母”应尽何职,万修对答如流,恭敬守礼,张怡由是畅想儿子必然能够“身登廊庙”,“赐以尚方之剑,生杀均可自由”,并夸耀科举,“中国之佳处,仕官实考校而来,非若外洋以势力鸣,以选举进,非法也,须知科举者,五千年以前祖制如是,更历五千年亦当供守成法,方无流弊,天下尚有何事能如是之公”。
后来一个姓赵的囚犯在押解途中,路过张怡家,赵囚央求张怡施舍钱物,张怡信了他的花言巧语,以为他真是打抱不平误杀恶少,便命诗春施舍于他。不久圣旨降至张家,称一万七千二百首“三从四德”诗为张怡与李刚所制,圣上对张怡予以奖赏,并赐官给李刚,张怡声明诗集为自己一人独著,遭奉谕人呵斥:“谕旨安得有误”,李刚解释说可能是进呈御览时书记无心将自己名字羼入。张怡不以为意,并以能与友分享而感到高兴,并请圣上释赵姓之囚。
药水竟然真的发生作用,张怡突然目明,见到被赦免的赵囚,又潜回偷盗,见到万修在李刚面前学自己盲人的模样,不孝之极,又发现自己的诗集上,“李刚之名赫然触目”,分明是李刚故意“窜袭他人之作”。“自复明之后,觉昧昧中所席之幸福,至此乃全空矣。方吾盲时,以隔膜揣世界物状,节节皆佳,及复明而膜启,则人间真态竟一一呈露于吾前,感吾之恩,承吾之教,订我之盟,均成虚话,在在行诈而已,今将用何言以斥其非,如负心之罪人,不孝之叛子,冒利无耻之损友,节节令人寒心。”但张怡对他们仍然抱有幻想,并且“幸吾之左右尚有挚之爱情,赤心之义友”,但终于见到诗春和杜夫两人偷情之丑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