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式平外号“阎王”的由来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ancom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邵式平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江西省人民政府第一任省长。他还是最早到江西省资溪县从事革命活动的老一辈革命家之一。从1927年4月初受赣东北五县党委的委派,以省农协特派员的身份来到资溪传播红色火种,从事革命活动,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坚持反“围剿”斗争,历时七八年,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壮大,为赣闽边县苏区土地革命的开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邵式平是江西弋阳人,早年就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南昌起义部队撤离南昌后,邵式平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便化名“余艳王”,回到家乡坚持革命斗争。同年年底,他与方志敏、黄道等一道发动了著名的“弋横暴动”。1928年6月,他带领游击队在弋阳、横峰、德兴三县交界的磨盘山一带开展革命斗争,为打破敌人的“围剿”,他决定在敌人力量较薄弱的金鸡山打一仗,以杀杀敌人的嚣张气焰。
  狡猾的敌人押着几千名群众在前面开路向我根据地逼近。邵式平获悉后,立马带领队伍抄小路绕过金鸡山,转到敌人的背后,出其不意地向敌人发起了进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此时,另一支农民自卫军从侧翼攻了过来,两面夹击把敌人打得大败,敌军只有仓皇逃命。邵式平率领队伍乘胜追击,一口气追到50余里外的弋阳东门外,一把火烧了敌军的指挥所。当晚,在凯旋的路上,游击队遇上从青板桥出来的敌军,邵式平当机立断向敌军发起进攻,击溃了这股敌军。第二天,邵式平得知驻扎在漆工镇的敌军要开往县城的消息,命令游击队黑夜行军80里,埋伏于樟树墩,拦腰打了一个伏击,重创了敌军。
  邵式平率领游击队三战三捷,很快扭转了根据地的被动局面。在金鸡山战斗中,游击队抓了几名俘虏。一位战士说:“把他们押到艳王那里去。”俘虏们一听要送他们去见“阎王”,赶紧跪在地上求饶。战士笑道:“是送你们去见我们一个叫‘艳王’的领导,不是去见阎王。”
  邵式平在资溪领导革命斗争多年,在当地老百姓中流传这么一句顺口溜:“骑大马,挎双枪,邵主席,好派堂。阿妮喊他叫‘老邵’,白军喊他‘邵阎王’……”反动派为何喊邵式平为“邵阎王”,这还得从红军解放资溪城的那场前哨战说起。
  1932年年底,邵式平率闽浙赣红军南下,在贵溪上清宫与朱德、彭德怀率领的中央红军会师后,他率所部继续南下黎川开展斗争,后来接到周恩来的命令,准备北上解放资溪与金溪。
  邵式平率红军一个团赶赴资溪横山,了解到敌人有一个保安师的一个团驻扎在离横山不远的陈坊,正准备凭借山高林密和精良武器等消灭我军。为减少伤亡,邵式平不主张硬拼,决定先摸清敌人的虚实再制订作战方案。
  经过侦察,得知敌保安师的团长叫郑为迟,此人狂妄骄横,不可一世。邵式平经过慎重考虑,制订了一个大胆的行动方案,决定深入虎穴,擒贼先擒王,拔掉这颗钉子,更好地震慑敌人。
  战士们听说邵式平要亲自去虎口拔牙都极力劝阻,大家争先恐后要求担此重任。
  邵式平笑道:“为什么我就不能去?这回我还偏要想法子把郑为迟捉来!”
  趁着夜色,邵式平带领几名战士乔装打扮,由资溪籍的战士曾细尧带路,悄悄來到敌营,剪断了铁丝网,进入了敌指挥所。敌人睡得像死猪一样,万万没想到他们的厄运已经降临。邵式平和战士们穿过前院指挥所翻墙进入后院,来到郑为迟的卧房,透过窗户缝隙,看见郑为迟正在和姘头喝酒。
  姘妇道:“郑团长啊,听说那个邵式平使双枪,枪法准得没得说,不好惹哟!”肥头大耳一身横肉的郑为迟呷了口酒,夹了块红烧肉扔进嘴里,鼓着腮帮子道:“奶奶的,怕个鸟!他邵式平在老家厉害,可到了老子的地盘上,凭他那几条烧火棍,还不是死甲鱼一只,猛虎还怕地头蛇呢!来来来,再陪我喝一杯。”姘妇道:“这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你还是小心一点为好。”
  郑为迟平时最讨厌别人唠叨,尤其是女人。他见姘妇唠叨个没完,十分扫兴,就发了飚,腾地站起来,吼道:“你有完没完,你娘们怕他,我堂堂国军团长会怕他?他再厉害,他又不是阎王爷,他还要收了我去做小鬼不成?”
  话音刚落,房门“咣当”被撞开了,两狗男女吓了一跳,还未等他们反应过来,两只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他们,一位彪形大汉严厉呵斥道:“不许动!”
  “你……你们……”郑为迟看着手持双抢的邵式平吓得结结巴巴。
  “我就是你说的‘阎王爷’!”
  “你你……你想干什么!”
  “干什么?无事不登三宝股,勾你的命簿来了。”郑为迟一听,本能地蹿向墙边拿枪。邵式平一个箭步上前,飞起一脚将郑为迟踢倒,身边的战士迅速压在他的身上,将他捆了个严严实实,口里塞了块毛巾,然后押着他迅速离开了。郑的姘妇也被捆绑,嘴塞毛巾,留在了屋内。
  红军三路进军,很快解放了资溪县城。
  从此,白军一听邵式平的名字就吓得屁滚尿流,如同丧家之犬,邵式平“邵阎王”的诨号很快在白军中传开了。
其他文献
白发吟——元旦寄语  ○巩怀书  元旦对镜将白发凝视  是发自内心的欣喜  一根根洁白的银丝  织进了生命的旗帜  织成了往事的印记  织出了生命的绚丽  元旦对镜将白发凝视  白发在警示  生命进入倒计时  更要争朝夕,再奋起  更要高度警惕  保持晚节爱自己  坚守终生洁如玉  元旦对镜将白发凝视  坦然面对自然规律  没有忧虑  没有叹息  不经意想起一句诗:  “人见白头嗔,我见白头喜。”
期刊
帅孟奇,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我党组织战线杰出的领导者,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顾问。20世纪50年代我就知道她。那时,很多年轻人深情地称她“帅妈妈”“帅奶奶”,更有人亲切地称她“帅大姐”。不幸的是,1968年,帅大姐被诬指为“叛徒”“特务”“内奸”而挨斗、受审,被关在卫戍区监护7年。1975年5月,又被流放了江西萍乡,并被
期刊
在永和镇开展扶贫开发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试点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老区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对此作了重要批示。各级领导对永和试点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悉心指导。省扶贫办张志豪主任多次亲临永和进行调研和宣传发动,对试点工作的意义、目标,以及如何把试点工作“永和化”、创出永和特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作了详尽的阐述。全镇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受鼓舞和启发。12月26日,市
期刊
1978年,万安县为把粮食生产搞上去,推动农业快速发展,决定在下半年全县晚稻普遍种上杂交水稻。为了解决杂交水稻种子紧缺的问题,确保杂交晚稻种植计划的顺利完成,县里专门成立了县杂交水稻制种指挥部,各公社相应地成立了杂交水稻制种队,举全县之力,去广西壮族自治区参加杂交水稻制种。我是农技干部,有幸被推选为公社制种队领队。所有制种队队员在县里接受了几天的培训后,就在1978年元旦启程了。上火车后,大家惊喜
期刊
在江西省吉安县城金家小区,只要提起胡伏秀这个名字,人们就会跷起拇指啧啧称赞:“这个人真是世间少有,她自己身体并不好,还要照顾一个90多岁的老人,真不容易呀!”“有的人对自己久病的父母都厌烦,可是她却无怨无悔服侍婶婶十几年,真是个好人呀!”……  胡伏秀12年如一日用大爱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她的善举感动了许多人,获得了当地政府的嘉奖;2016年她入围“中国好人榜”,被评为江西“孝老
期刊
“让我们继往开来、并肩前行,助力《巴黎协定》行稳致远,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习近平主席2020年12月12日出席气候雄心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阐释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主张,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最新举措,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信心和力量。  气候变化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合力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关系人类未来命运。5年前,各国领导人以最大的政治决心和智慧推动达成应对气候变化的
期刊
我的老家是抚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庄,抚河的支流在村子西边蜿蜒而过。村子的堤垱边有一个渡口,至于渡口是什么时候存在的,谁也说不清。  渡口对岸靠近抚河边有不少村庄,有汪家村、刘家村、尧家村、潘家村……小时候,那里的村民大多以制竹篾制品、织渔网为副业,竹篾制品一般是鸡笼、簸箕、畚箕、箩筐等,村民们都靠这些手藝来挣钱养家糊口。那时,农村商品经济不是很发达,虽然每个大队都有供销社代销点,但代销点的商品并不多,
期刊
最近和一些老友聊天,发现有的老友怨气较大,对很多事都看不顺眼,心情比较压抑。于是,我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西汉宣帝时的丞相叫丙吉,他的车夫好喝酒。有一次,车夫酒后驾车弄脏了车子,丙吉的下官骂了车夫一顿,要赶走车夫。丙吉说:“他是驾车能手,现有点过失就赶走他,谁会再用他呢?就容忍了吧。”那个车夫是边疆人,熟悉边塞军事紧急传递公文的方式。有次外出,他正好看见传递军书的人拿着红、白颜色的袋子,知道边
期刊
如今想拍张彩照,手机上轻轻一点,立马即可成功。可在20世纪70年代,要照一张彩照并非易事。1974年12月的一天,在海南某部隊服役了4年的我,接到一纸调令要奔赴湖南工作。于是,我打算“奢侈”一番,去照相馆照张彩照。那天,正好途经海口,我走街串巷,好不容易找到一家自认为不错的照相馆。我摆好姿势,随着“咔嚓”一声,照相师傅便给我拍好了一张彩照。为了纪念在海南当兵的经历,我让照相师傅在照片上配了海南特有
期刊
退休后,我与老伴就居住在县城,前些时候,我们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赣江河畔白头洲的陈家村。  光阴荏苒,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山乡田隅,故乡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触摸这片大地,真切、清晰地感受到这里砥砺前行的脉搏。原来村里猪圈乱搭、茅厕乱建、禽畜散养、污水横流。现在,我们一进村,映入眼帘的是取代了老旧乡居的新宅。村落中增添了一幢幢园林式的小楼房,环绕村庄的泥泞小道变成了平整的水泥村路,路上流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