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公民信息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了通过开发信息技术的隐性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观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素质教育;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0)02-0033-02
一、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指出:普通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入手,在持续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新的课程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提高了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然而高中所规定的信息技术学科课时并没有增加。对于信息技术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没有反复的接触是不可能形成素养的。
以笔者所调查的连续三届学生为例,他们在高中信息技术会考中的合格率是100%,但是让他们去完成一个简单的主题网站,却存在很多实际问题:部分学生可以快速构建网页框架,但不知道如何去自主地获取相关素材,来丰富所建的页面;相当多的学生完成了站点的制作,但不会在因特网上申请空间、发布站点;而九成以上学生不善管理他们的网站,站点中的各种文件与文件夹存放杂乱无序。究其根本,主要就是因为课时不足,学生缺乏充分的体验与实践,还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
要解决教学内容扩充、教学要求提高与课时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不能仅依靠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还要依靠整个教育体系的合作,来开展持续的、多方面的教育。因此,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其他形态的相关教学活动,从各个层面来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必将成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渠道。
二、开发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隐性课程一般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按照既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培养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它所传递的价值观、态度等,是“不教而教”,是学校重要的无形资产。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指既可能是以其他课程名称出现在教学计划,而实际上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也包括那些没有包含在教学计划中的,由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建设而提供的信息技术教育。隐性形态信息技术课程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学校校园网络环境、其他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自主学习等均属于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范畴。
由于隐性课程的普遍性、弥散性和持久性,使得它比显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尤其是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它能为学生多方面地营造提高信息素养所需的环境与手段。学生在信息技术显性课程中所获取的知识与技能,通过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得以综合应用,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水平。以隐性形态的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建构知识,正符合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网络硬件环境基本成型、软件资源也日趋完善,这为实施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提供了物理支撑,营造了良好的信息环境;同时,信息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学生每天都能在其他课上感受到信息氛围。在此基础上,再去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对学生加以信息技术方面的引导,这正是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
三、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主要类型及开发构想
1.课程整合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深入,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已成为目前学科教学的常见手段。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为学习者创设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既能改善教师的教,又能促进学生的学。
过去讲到整合,往往只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科教学提供了便利,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从另一层面看,我们就可以发现:课程整合也起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功能,是一种隐性形态的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实际上达到了一种双赢的效果。
教师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最简单的莫过于Powerpoint或Flash形式的课堂演示,虽说这不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但实际上教师起到了一种榜样的作用,其身体力行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行为,能对学生信息意识、信息情感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功效;而基于WebQuest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则能全方位地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加工、管理与表达能力,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甄别与评价水平,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开发构想: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对其他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使各学科教师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技能,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水平。同时,可以在校园网上提供如Blog空间与WebQuest模板之类的教学资源,这既能为学科教师实施教学、开发课件提供便利,也能给学生提供体验与实践信息技术的机会,达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
2.校园网建设与应用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校园网的信息化教学和管理环境构成了现在的校园网络文化,这是另一种重要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一般的校园网上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便利的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利用它们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及专题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会大量使用到信息的检索、整理加工与存储等操作,这可以增强学生的信息技能,而良好的、相互尊重的网络交流环境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感。
学生制作的班级、团队、个人主页是目前多数校园网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建设和维护网络的部分资源,学生通过这些活动综合性地应用信息技术,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开发构想: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教师层面,各学科教师可以开辟相应的BBS子论坛与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研究、答疑的场所,既扩展了学科教学的空间,又锻炼了学生信息技术交流能力,增强了学生信息技术情感的体验。二是学生层面,可以在校园网上多为学生创设一些栏目,让学生自己来丰富、管理与维护,也可以开展一些网页设计、多媒体制作等比赛,把学生的作品放到校园网上,由学生自己做裁判,在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也起到了培养学生信息技术鉴赏与评价能力的功效。
3.社会活动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和交流都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学生的许多社会活动也无形中得到了信息技术工具的帮助,他们在这些影响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着信息技术教育。
根据对笔者所教学生的调查,约有30%的学生已把E-Mail作为与亲朋好友通讯交流的主要工具;有15%左右的学生会在购买物品时先进行网络查询,了解其功能、比较其价格。社会活动中的信息技术体验,能使学生把学校教学中获取的技能进行实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开发构想: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鼓励一些有特长、有余力的学生多参加青少年科技活动指导站开展的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发展他们的个性。还可以邀请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来校开设讲座,把他们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对信息社会发展趋势的理解介绍给学生,促进学生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发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多方面为学生营造信息化资源环境,让学生接受全方位的信息技术熏陶,对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编辑:郭桂真)
关键词: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素质教育;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0)02-0033-02
一、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指出:普通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入手,在持续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新的课程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提高了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然而高中所规定的信息技术学科课时并没有增加。对于信息技术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没有反复的接触是不可能形成素养的。
以笔者所调查的连续三届学生为例,他们在高中信息技术会考中的合格率是100%,但是让他们去完成一个简单的主题网站,却存在很多实际问题:部分学生可以快速构建网页框架,但不知道如何去自主地获取相关素材,来丰富所建的页面;相当多的学生完成了站点的制作,但不会在因特网上申请空间、发布站点;而九成以上学生不善管理他们的网站,站点中的各种文件与文件夹存放杂乱无序。究其根本,主要就是因为课时不足,学生缺乏充分的体验与实践,还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
要解决教学内容扩充、教学要求提高与课时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不能仅依靠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还要依靠整个教育体系的合作,来开展持续的、多方面的教育。因此,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其他形态的相关教学活动,从各个层面来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必将成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渠道。
二、开发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隐性课程一般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按照既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培养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它所传递的价值观、态度等,是“不教而教”,是学校重要的无形资产。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指既可能是以其他课程名称出现在教学计划,而实际上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也包括那些没有包含在教学计划中的,由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建设而提供的信息技术教育。隐性形态信息技术课程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学校校园网络环境、其他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自主学习等均属于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范畴。
由于隐性课程的普遍性、弥散性和持久性,使得它比显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尤其是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它能为学生多方面地营造提高信息素养所需的环境与手段。学生在信息技术显性课程中所获取的知识与技能,通过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得以综合应用,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水平。以隐性形态的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建构知识,正符合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网络硬件环境基本成型、软件资源也日趋完善,这为实施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提供了物理支撑,营造了良好的信息环境;同时,信息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学生每天都能在其他课上感受到信息氛围。在此基础上,再去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对学生加以信息技术方面的引导,这正是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
三、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主要类型及开发构想
1.课程整合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深入,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已成为目前学科教学的常见手段。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为学习者创设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既能改善教师的教,又能促进学生的学。
过去讲到整合,往往只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科教学提供了便利,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从另一层面看,我们就可以发现:课程整合也起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功能,是一种隐性形态的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实际上达到了一种双赢的效果。
教师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最简单的莫过于Powerpoint或Flash形式的课堂演示,虽说这不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但实际上教师起到了一种榜样的作用,其身体力行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行为,能对学生信息意识、信息情感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功效;而基于WebQuest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则能全方位地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加工、管理与表达能力,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甄别与评价水平,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开发构想: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对其他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使各学科教师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技能,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水平。同时,可以在校园网上提供如Blog空间与WebQuest模板之类的教学资源,这既能为学科教师实施教学、开发课件提供便利,也能给学生提供体验与实践信息技术的机会,达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
2.校园网建设与应用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校园网的信息化教学和管理环境构成了现在的校园网络文化,这是另一种重要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一般的校园网上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便利的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利用它们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及专题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会大量使用到信息的检索、整理加工与存储等操作,这可以增强学生的信息技能,而良好的、相互尊重的网络交流环境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感。
学生制作的班级、团队、个人主页是目前多数校园网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建设和维护网络的部分资源,学生通过这些活动综合性地应用信息技术,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开发构想: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教师层面,各学科教师可以开辟相应的BBS子论坛与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研究、答疑的场所,既扩展了学科教学的空间,又锻炼了学生信息技术交流能力,增强了学生信息技术情感的体验。二是学生层面,可以在校园网上多为学生创设一些栏目,让学生自己来丰富、管理与维护,也可以开展一些网页设计、多媒体制作等比赛,把学生的作品放到校园网上,由学生自己做裁判,在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也起到了培养学生信息技术鉴赏与评价能力的功效。
3.社会活动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和交流都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学生的许多社会活动也无形中得到了信息技术工具的帮助,他们在这些影响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着信息技术教育。
根据对笔者所教学生的调查,约有30%的学生已把E-Mail作为与亲朋好友通讯交流的主要工具;有15%左右的学生会在购买物品时先进行网络查询,了解其功能、比较其价格。社会活动中的信息技术体验,能使学生把学校教学中获取的技能进行实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开发构想: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鼓励一些有特长、有余力的学生多参加青少年科技活动指导站开展的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发展他们的个性。还可以邀请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来校开设讲座,把他们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对信息社会发展趋势的理解介绍给学生,促进学生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发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多方面为学生营造信息化资源环境,让学生接受全方位的信息技术熏陶,对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编辑: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