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们收治3例房、室间隔缺损经介入治疗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人,行外科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病例1 女,32岁.2000年11月在外院行封堵器介入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房缺)手术(具体型号不详),术后依旧咳嗽、胸闷、气促.心脏超声检查提示,房缺封堵介入治疗术后,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重度肺动脉高压.遂于2001年9月行外科手术,术中见房缺为继发孔型,大小约为3 cm×3 cm,直径约4 cm的
【机 构】
:
310003,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胸外科,310003,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胸外科,310003,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胸外科,310003,杭州,浙江大学医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收治3例房、室间隔缺损经介入治疗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人,行外科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病例1 女,32岁.2000年11月在外院行封堵器介入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房缺)手术(具体型号不详),术后依旧咳嗽、胸闷、气促.心脏超声检查提示,房缺封堵介入治疗术后,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重度肺动脉高压.遂于2001年9月行外科手术,术中见房缺为继发孔型,大小约为3 cm×3 cm,直径约4 cm的伞形封堵器被心内膜覆盖,二尖瓣瓣叶完整且活动良好,封堵器牵拉二尖瓣瓣环并造成重度关闭不全.拆除封堵器后予以自体心包修补房缺,二尖瓣关闭良好.术后症状明显好转,术后心脏超声复查示"二尖瓣极轻度关闭不全"。
其他文献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NM)是指由牙源性感染及咽部的化脓性炎症经颈部筋膜间隙下行引起的纵隔化脓性炎症.本病罕见,发展迅速,病情危重,死亡率高,是一种极严重的胸部感染。
目的 探讨贯穿缝合式胰肠吻合(PPJ)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12年3月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7例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34例采用PPJ者为研究组;43例根据胰腺的质地、大小,胰管的粗细选择不同的胰肠吻合方法者(胰管直径≥4 mm,选用胰管黏膜吻合;胰腺切断≤3 mm选用胰肠端端套入式或捆绑式胰肠吻合)为对照组.术后胰瘘的诊断
图1 镜下可见囊壁内衬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HE×100 图2 术前CT片显示胸骨柄前方软组织影病人男,37岁.发现前胸壁肿块30余年.查体:胸骨柄前可触及一约2.0cm×3.0cm×4.0cm软组织肿块,质韧、固定、无触痛,与周围组织分界清。
采用右腋下微创伤直切口结合小剂量抑肽酶用于心内直视手术,观察对血小板膜糖蛋白、血浆GMP140的影响及术后出血量变化,探讨其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
病人女,42岁.活动后胸闷、气促2周.查体:血压150/88mm Hg(20.0/11.7 kPa),心界大,P2亢进、分裂,胸骨左缘第2肋间闻及4/Ⅵ级收缩期杂音.X线胸片见双肺血多,肺动脉段凸出,右心增大.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示Ⅱ孔型中央型房间隔缺损(ASD)。
心脏移植手术是治疗各种终末期心脏病合理而又必要的治疗手段,但主要制约因素是供体的来源不足.对于供心耐受缺血的上限,目前,国外均认为4 h内为安全期限。
为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及后处理技术在结肠癌诊断的应用价值,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二院收集经手术病理学检查证实的57例结肠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患者行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图像行多平面重组(MPR)、滑动薄层最大密度投影(STS-MIP)、曲面重组(CPR)后处理,并与术后病理TNM分期比较.57例患者中,肿瘤位于盲肠1例,升结肠23例,结肠肝曲9例,横结肠11例
结核性毁损肺胸膜粘连紧密,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1992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们应用胸膜肺切除术治疗结核性毁损肺99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病人女,40岁.1994年6月行双瓣膜置换术,置入27号CarboMedics二尖瓣及23号Medtronic Hall主动脉碟瓣,大孔对无冠窦.术后心功能逐渐恢复到I级.2年后病人开始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反复突发晕厥,伴胸骨后剧烈疼痛,有时病人可听到胸内粗糙响亮的杂音,片刻后自行缓解.查体:X线胸片、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未发现异常.因怀疑人工瓣膜机械故障于1997年11月再次手术.术中见人工主动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监测极其重要,监测不当可导致出血或栓塞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病人生命.我们通过动态监测30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病人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II)血浆浓度、国际标准比值(INR)与凝血酶原时间(PT)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PIVKA-II血浆浓度在抗凝监测中的意义,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