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生获取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会学知识。不断提高语文素质。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探索研究谈谈如何开展有效的初中语文诵读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诵读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不断普及,诵读教学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所认知。诵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诵读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更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陶冶自己的情操,可谓一举多得。那么,如何开展有效诵读教学呢?
一、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
营造良好的诵读环境是让学生爱上诵读以及培养学生诵读习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诵读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比如,1、充分利用好班级的黑板报、学习园地等,向学生推荐好书,介绍科学的读书方法,营造书香氛围。2、引导学生征集读书名言,可以把从各方面征集来的名言抄在黑板报上,或是做成书签与同学交换。3、建设好班级书吧。教师要搞好书吧的环境布置,营建浓厚的读书氛围。同时发动学生踊跃献书,鼓励他们换着看,保证书吧常年有充足的藏书量。4、建议学生在家设立自己的小小书库,家长督促孩子每天至少有半小时的诵读时间。5、定期召开形式多样的以读书为内容的班队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二、朗读中加强指导,做好范例,让学生有样可循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信息的提供者、意义的建构者。因此。教师的觀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诵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学生应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下,对课文进行研究性地诵读,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有效信息,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并且能够应用文本中学会的有关知识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关的事物,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能够体验、理解和应用一般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咬文嚼字,揣摩语言的情韵,培养学生感知语言能力
在诵读的过程中,对一些重要的词语段落进行反复地研读,咀嚼,能够进一步领略语言文字所创设的意境,培养学生感知语言、品读文章的能力。一段文本需要重点剖析三个方面:抓准文眼、理清文脉、剖析内涵。“文眼”是指文本中概括性的词语或句子,抓准文眼就把握住了文本大概的内容:“文脉”是指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结构特点、意义、关系、表达形式和作用,理清文脉就可以使文本的内容条理清楚地浮现字端:“内涵”是指文本中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内涵往往比较含蓄,剖析内涵既可以最终清楚文本内容,又能够完整深入地领悟文本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这三个方面的实现,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反反复复地吟诵,从而准确把握、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如《济南的冬天》的第三段描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景以及小雪点染下的山,作者用“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巧妙地对雪山的温静、秀气作了赞叹,随后对小雪点染下的山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记得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在交流读后感受时说:“老师,我觉得作者把雪后的小山写得像一位在春风中追逐梦想的美丽少女一样。”此言一出,课堂沸腾了,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争相表达自己的读后感。又如文中有这样三句话:“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一个理想的境界?”“老城”本是无情物,作者却说它们“睡着”。还能被春风“唤醒”,赋予老城以人的灵性,把老城写活了。“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卧”不仅表示存在,还传神地勾画出了小村庄、房顶上的雪的神态,它们像有灵性的人,在舒服地躺着。
四、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领会文章中心
初中生语文诵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依赖于他们对文章的洞悉、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对中心思想的把握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到文章所设定的语言环境中,并对关键词句进行重点理解和反复品味,进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学生才能够通过学习课文使自己的诵读能力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比如,教学《孔乙己》时,文章的开头是这样一句话: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针对这句话,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1、为什么孔乙己需要站着喝酒?2、孔乙己为什么会穿着长衫?3、这句话当中“唯一”是什么意识?说明了什么?通过质疑解疑, 学生明确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又理解了用“唯一”来限制,表明在这里仅此一人,一下子就把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凸现出来,为进一步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及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奠定基础。在品味文章其他的重点语句和段落时,我着重通过朗读、剖析和比较,让学生了解含义,受到感染,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有了透彻的理解和深层的感悟。
五、开展丰富多样的诵读活动
诵读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需要在不断的诵读实践活动中完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诵读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诵读兴趣,增强学生荣誉感,又可以不断提升学生诵读能力。因此,我在搞好新课教学中的文本诵读的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与创造更多诵读的机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课前的五分钟口语训练。利用上课开始的五分钟开展口语训练,形式灵活,更具随意性,主要是让学生交流个人的诵读心得,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由课下的闲散状态过渡到学习的最佳状态,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对学生诵读的检测。教师给予必要的激励与表扬,这同样是对学生诵读成果的一种肯定,更能强化学生的诵读动机,提升学生能力。
2、开展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发动学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读书报告会等一系列读书交流活动,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调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诵读的乐趣。大家一起闲坐聊天、会谈,这样更能为紧张中的高中生带来无穷的乐趣,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与喜悦。
结束语:
诵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是学生了解历史文化,了解中国精神的重要科目。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根据语文诵读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有效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4(02).
[2]陶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2011(05).
[3]李家惠.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路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0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诵读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不断普及,诵读教学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所认知。诵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诵读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更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陶冶自己的情操,可谓一举多得。那么,如何开展有效诵读教学呢?
一、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
营造良好的诵读环境是让学生爱上诵读以及培养学生诵读习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诵读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比如,1、充分利用好班级的黑板报、学习园地等,向学生推荐好书,介绍科学的读书方法,营造书香氛围。2、引导学生征集读书名言,可以把从各方面征集来的名言抄在黑板报上,或是做成书签与同学交换。3、建设好班级书吧。教师要搞好书吧的环境布置,营建浓厚的读书氛围。同时发动学生踊跃献书,鼓励他们换着看,保证书吧常年有充足的藏书量。4、建议学生在家设立自己的小小书库,家长督促孩子每天至少有半小时的诵读时间。5、定期召开形式多样的以读书为内容的班队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二、朗读中加强指导,做好范例,让学生有样可循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信息的提供者、意义的建构者。因此。教师的觀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诵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学生应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下,对课文进行研究性地诵读,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有效信息,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并且能够应用文本中学会的有关知识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关的事物,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能够体验、理解和应用一般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咬文嚼字,揣摩语言的情韵,培养学生感知语言能力
在诵读的过程中,对一些重要的词语段落进行反复地研读,咀嚼,能够进一步领略语言文字所创设的意境,培养学生感知语言、品读文章的能力。一段文本需要重点剖析三个方面:抓准文眼、理清文脉、剖析内涵。“文眼”是指文本中概括性的词语或句子,抓准文眼就把握住了文本大概的内容:“文脉”是指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结构特点、意义、关系、表达形式和作用,理清文脉就可以使文本的内容条理清楚地浮现字端:“内涵”是指文本中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内涵往往比较含蓄,剖析内涵既可以最终清楚文本内容,又能够完整深入地领悟文本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这三个方面的实现,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反反复复地吟诵,从而准确把握、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如《济南的冬天》的第三段描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景以及小雪点染下的山,作者用“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巧妙地对雪山的温静、秀气作了赞叹,随后对小雪点染下的山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记得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在交流读后感受时说:“老师,我觉得作者把雪后的小山写得像一位在春风中追逐梦想的美丽少女一样。”此言一出,课堂沸腾了,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争相表达自己的读后感。又如文中有这样三句话:“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一个理想的境界?”“老城”本是无情物,作者却说它们“睡着”。还能被春风“唤醒”,赋予老城以人的灵性,把老城写活了。“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卧”不仅表示存在,还传神地勾画出了小村庄、房顶上的雪的神态,它们像有灵性的人,在舒服地躺着。
四、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领会文章中心
初中生语文诵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依赖于他们对文章的洞悉、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对中心思想的把握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到文章所设定的语言环境中,并对关键词句进行重点理解和反复品味,进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学生才能够通过学习课文使自己的诵读能力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比如,教学《孔乙己》时,文章的开头是这样一句话: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针对这句话,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1、为什么孔乙己需要站着喝酒?2、孔乙己为什么会穿着长衫?3、这句话当中“唯一”是什么意识?说明了什么?通过质疑解疑, 学生明确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又理解了用“唯一”来限制,表明在这里仅此一人,一下子就把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凸现出来,为进一步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及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奠定基础。在品味文章其他的重点语句和段落时,我着重通过朗读、剖析和比较,让学生了解含义,受到感染,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有了透彻的理解和深层的感悟。
五、开展丰富多样的诵读活动
诵读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需要在不断的诵读实践活动中完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诵读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诵读兴趣,增强学生荣誉感,又可以不断提升学生诵读能力。因此,我在搞好新课教学中的文本诵读的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与创造更多诵读的机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课前的五分钟口语训练。利用上课开始的五分钟开展口语训练,形式灵活,更具随意性,主要是让学生交流个人的诵读心得,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由课下的闲散状态过渡到学习的最佳状态,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对学生诵读的检测。教师给予必要的激励与表扬,这同样是对学生诵读成果的一种肯定,更能强化学生的诵读动机,提升学生能力。
2、开展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发动学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读书报告会等一系列读书交流活动,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调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诵读的乐趣。大家一起闲坐聊天、会谈,这样更能为紧张中的高中生带来无穷的乐趣,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与喜悦。
结束语:
诵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是学生了解历史文化,了解中国精神的重要科目。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根据语文诵读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有效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4(02).
[2]陶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2011(05).
[3]李家惠.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路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