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城市近郊小城镇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天津市中北镇为例,通过分析中北镇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路径,提出在面对新时代背景的机遇与挑战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划策略。
关键词:小城镇;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中北镇
小城镇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小城镇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另一方面小城镇是城市产业转移、空间功能外溢的承载地。部分大城市的近郊小城镇凭借其良好的区位优势,实现了与大城市在空间功能上的融合发展,经济发展也达到了城市水平,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本文以天津市中北镇为例,探析大城市近郊小城镇的发展之路。
1 城镇概况
中北镇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的正西方,隶属于西青区,是中心城区西部发展的前沿阵地,是西青区第一经济重镇,是天津市汽车工业基地。中北镇东与中心城区接壤,西与千年古镇杨柳青毗邻,南接天津高新区、华苑高科技产业园区、海泰发展区及第三高教区,距天津南站约8公里,距天津站约10公里,距天津机场约25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京杭大运河南运河段横贯镇域辖区,生态资源良好。中北镇镇域总面积约39.78平方公里,下辖有23个行政村,城镇常住人口近23万人。
2 发展历程
上个世纪末,在国家城镇化发展的浪潮下,中北镇开启了小城镇的建设之路,从城镇化发展历程来看,截至到目前,中北镇大致历经了三个发展时期,分别是:工业园拉动的城镇建设时期(上世纪末至2005年)、房地产拉动的示范小城镇建设时期(2005年至2016年)、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发展时期(2016年至今)。
2.1工业园拉动的城镇建设时期(上世纪末—2005年)
上世纪末,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北镇以乡镇和村集体为单位启动建设工业园区,拉动乡村企业向园区集中,同时明确了工业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即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和精密仪器制造。
工业园区的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增加了非农业就业机会,有效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提升了城镇经济发展水平,推进了城镇化发展。这一时期的城镇整体面貌乡村特征依然显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较为落后。
2.2房地产拉动的示范小城镇建设时期(2005年—2015年)
20世纪初,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吸引力增强,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城市,中北镇作为近郊城镇,凭借其区位优势,成为承接中心城区外溢人口的优选之地。2005年大批国内优质开发商入驻中北镇,房地产业迅速发展起来,由此带来的“土地红利”,上下游产业拉动,就业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
2009年天津市启动建设31个市级示范工业园区,中北镇所在的西青汽车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获批。园区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業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加群众收入、壮大城镇经济实力的重要载体,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城镇发展空间。
2010年中北镇被列入天津市第四批示范小城镇。这是一条具有天津特色的城镇化发展之路,“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有效破解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和资金的瓶颈约束,集约了土地利用,拓展了城镇发展空间,缩小了城乡差距。伴随着示范小城镇的建设,中北镇涌现出大片城镇建成区,2013年地铁2号线入镇通车,进一步拉动了镇区土地价值,带动了轨道站点周边商业和居住地块的开发。
中北镇10年城镇化的阔步前行,带来了城镇建成区的迅速扩张,人口的快速增长,产业发展“退一进二”基本完成,第三产业异军突起,镇区GDP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城镇化面貌显著。
2.3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时期(2016年至今)
这一时期是未来十几年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国家重大战略的相继推出,中北镇的城镇建设重点转向运河文旅产业发展、RBD商圈打造、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以及镇区生态环境提升。目前,华侨城文旅大亨助力运河文化发展,中北运河文化经营初见端倪,以新城市中心为引领的RBD商业中心基本形成,镇区生态环境日渐优化,居民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我们在享受着城镇化带来的速度与激情的同时,同样也面临着一系列城镇化发展的新问题。
3 面临问题
3.1产业发展
从经济发展来看,主导产业二产增长趋缓,土地产出率低,创新不足,商贸商务、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各产业之间缺乏联动发展,产业聚集度有待提升。从产业环境来看,早期建设的传统园区的空间环境已经不适应当前新兴产业的入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的转型发展。
3.2、城镇空间
从城市空间发展来看,城乡结合部空间环境比较差,环外(外环线以外)片区东部城镇化发展成熟,西部空闲地块较多,空间发展不平衡。
3.3、公共配套
居住人口增长快速,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教育、文化等设施缺口较大,不满足需求。
3.4道路交通
受大型居住社区的影响,建成区次、支路路网密度不足,早晚高峰期交通压力较大;东西向主干路网需加强与中心城区的联通;镇区公共交通覆盖不足,与轨道交通站点接驳有限,需进一步优化提升。
4 发展策略
在当前中国创新、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中北镇应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带来的发展机遇,建立起一条具有自身特色、协同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4.1产业规划策略
依托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自身发展条件,借势城市群背景下产业转移与城市平台构建的时代机遇,协同区域建立差异化发展,构建中北镇产业特色化之路。 ①加强优势产业——汽车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产业升级,夯实经济发展基础。②挖掘特色产业——以运河文化为引领发展运河商旅,建立区域文化IP,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③发展新兴产业——对接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协同区域发展需求,发展科技服务产业,形成以智能制造的汽车产业为主导,以运河文化的商贸旅游为特色,以信息媒体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为协同的“一主导、一特色、一协同”的产业体系,构建“南汽车、北科技、中商旅”的产业格局。
4.2空间规划策略
在规划建设上应遵循增存并重、可持续营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原则,适当控制城镇开发速度,实现由高速度向高质量的转变,由传统粗放向创新集约的转变,最终实现中北镇的产、城、人的融合发展。
结合现状城镇空间特点,以运河文化发展轴为引领,构建“一轴、两园、三区、四带”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上形成“一镇三区”的功能布局,“三区”即商贸旅游区、生态宜居区以及创新产业区。
空间发展格局 “一镇三区”功能分区
4.3规划系统提升策略
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注重民计民生,强化活力引擎。一是依托轨道交通站点,加强以新城市中心为核心的商业商务主中心,塑造环外磁力中心;二是主力打造运河水岸的公共服务中心与节点,激发运河活力;三是结合居住区规划便捷的公共服务节点,建立5分钟步行、5分钟自行车行的生活服务圈。四是补足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公益设施,满足居民日常需求,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实现健康理想城市的目标。
绿地与广场系统提升:对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修复提升镇区生态环境,一是保護提升运河生态环境,创建滨水开放空间,激发城市活力;二是落实《天津市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的控制要求,保障城市生态屏障;三是补足公园绿地,提升道路绿化层次,实现便捷可达的网络体系,最终形成以运河水系、外环线500米绿带为引领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公共空间,满足居民特色化、多样化的需求。
综合交通系统提升:道路交通上,应进一步完善镇域道路交通系统,打通断头道路,加强与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的联通。公共交通上要逐步优化,一是加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通道的密度与深度;二是完善与其它镇区重要节点的沟通与衔接;三是以中心城区公交运营为标准,提高与地铁站点的有效接驳。进而形成与中北镇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高效率、一体化、人性化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通过一系列的规划举措,最终将中北镇打造成为活力创新的商旅之镇,生态宜居的花园之镇、产城融合的实力之镇。
5 结语
大城市近郊小城镇在发展横向经济联系、协调城乡关系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发展优势日益明显,近郊小城镇应依据在大城市区域化发展中所承担的城市职能,合理地进行功能与产业的定位,强化自身特色,协调区域发展,不仅要做到土地空间的城镇化,还应做到人的城镇化以及产业的城镇化,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天津市西青区中北镇人民政府,中北镇镇志
[2]黄瑛、郑礼,关于天津示范小城镇建设的研究与思考,华北金融,2014年第二期
[3]胡东波、温玉珍,浅析城镇化与房地产之间的关系,经营管理者,2016年第05期
[4]季如漪,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初探,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年第30期
关键词:小城镇;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中北镇
小城镇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小城镇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另一方面小城镇是城市产业转移、空间功能外溢的承载地。部分大城市的近郊小城镇凭借其良好的区位优势,实现了与大城市在空间功能上的融合发展,经济发展也达到了城市水平,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本文以天津市中北镇为例,探析大城市近郊小城镇的发展之路。
1 城镇概况
中北镇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的正西方,隶属于西青区,是中心城区西部发展的前沿阵地,是西青区第一经济重镇,是天津市汽车工业基地。中北镇东与中心城区接壤,西与千年古镇杨柳青毗邻,南接天津高新区、华苑高科技产业园区、海泰发展区及第三高教区,距天津南站约8公里,距天津站约10公里,距天津机场约25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京杭大运河南运河段横贯镇域辖区,生态资源良好。中北镇镇域总面积约39.78平方公里,下辖有23个行政村,城镇常住人口近23万人。
2 发展历程
上个世纪末,在国家城镇化发展的浪潮下,中北镇开启了小城镇的建设之路,从城镇化发展历程来看,截至到目前,中北镇大致历经了三个发展时期,分别是:工业园拉动的城镇建设时期(上世纪末至2005年)、房地产拉动的示范小城镇建设时期(2005年至2016年)、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发展时期(2016年至今)。
2.1工业园拉动的城镇建设时期(上世纪末—2005年)
上世纪末,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北镇以乡镇和村集体为单位启动建设工业园区,拉动乡村企业向园区集中,同时明确了工业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即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和精密仪器制造。
工业园区的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增加了非农业就业机会,有效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提升了城镇经济发展水平,推进了城镇化发展。这一时期的城镇整体面貌乡村特征依然显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较为落后。
2.2房地产拉动的示范小城镇建设时期(2005年—2015年)
20世纪初,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吸引力增强,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城市,中北镇作为近郊城镇,凭借其区位优势,成为承接中心城区外溢人口的优选之地。2005年大批国内优质开发商入驻中北镇,房地产业迅速发展起来,由此带来的“土地红利”,上下游产业拉动,就业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
2009年天津市启动建设31个市级示范工业园区,中北镇所在的西青汽车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获批。园区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業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加群众收入、壮大城镇经济实力的重要载体,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城镇发展空间。
2010年中北镇被列入天津市第四批示范小城镇。这是一条具有天津特色的城镇化发展之路,“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有效破解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和资金的瓶颈约束,集约了土地利用,拓展了城镇发展空间,缩小了城乡差距。伴随着示范小城镇的建设,中北镇涌现出大片城镇建成区,2013年地铁2号线入镇通车,进一步拉动了镇区土地价值,带动了轨道站点周边商业和居住地块的开发。
中北镇10年城镇化的阔步前行,带来了城镇建成区的迅速扩张,人口的快速增长,产业发展“退一进二”基本完成,第三产业异军突起,镇区GDP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城镇化面貌显著。
2.3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时期(2016年至今)
这一时期是未来十几年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国家重大战略的相继推出,中北镇的城镇建设重点转向运河文旅产业发展、RBD商圈打造、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以及镇区生态环境提升。目前,华侨城文旅大亨助力运河文化发展,中北运河文化经营初见端倪,以新城市中心为引领的RBD商业中心基本形成,镇区生态环境日渐优化,居民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我们在享受着城镇化带来的速度与激情的同时,同样也面临着一系列城镇化发展的新问题。
3 面临问题
3.1产业发展
从经济发展来看,主导产业二产增长趋缓,土地产出率低,创新不足,商贸商务、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各产业之间缺乏联动发展,产业聚集度有待提升。从产业环境来看,早期建设的传统园区的空间环境已经不适应当前新兴产业的入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的转型发展。
3.2、城镇空间
从城市空间发展来看,城乡结合部空间环境比较差,环外(外环线以外)片区东部城镇化发展成熟,西部空闲地块较多,空间发展不平衡。
3.3、公共配套
居住人口增长快速,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教育、文化等设施缺口较大,不满足需求。
3.4道路交通
受大型居住社区的影响,建成区次、支路路网密度不足,早晚高峰期交通压力较大;东西向主干路网需加强与中心城区的联通;镇区公共交通覆盖不足,与轨道交通站点接驳有限,需进一步优化提升。
4 发展策略
在当前中国创新、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中北镇应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带来的发展机遇,建立起一条具有自身特色、协同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4.1产业规划策略
依托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自身发展条件,借势城市群背景下产业转移与城市平台构建的时代机遇,协同区域建立差异化发展,构建中北镇产业特色化之路。 ①加强优势产业——汽车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产业升级,夯实经济发展基础。②挖掘特色产业——以运河文化为引领发展运河商旅,建立区域文化IP,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③发展新兴产业——对接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协同区域发展需求,发展科技服务产业,形成以智能制造的汽车产业为主导,以运河文化的商贸旅游为特色,以信息媒体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为协同的“一主导、一特色、一协同”的产业体系,构建“南汽车、北科技、中商旅”的产业格局。
4.2空间规划策略
在规划建设上应遵循增存并重、可持续营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原则,适当控制城镇开发速度,实现由高速度向高质量的转变,由传统粗放向创新集约的转变,最终实现中北镇的产、城、人的融合发展。
结合现状城镇空间特点,以运河文化发展轴为引领,构建“一轴、两园、三区、四带”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上形成“一镇三区”的功能布局,“三区”即商贸旅游区、生态宜居区以及创新产业区。
空间发展格局 “一镇三区”功能分区
4.3规划系统提升策略
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注重民计民生,强化活力引擎。一是依托轨道交通站点,加强以新城市中心为核心的商业商务主中心,塑造环外磁力中心;二是主力打造运河水岸的公共服务中心与节点,激发运河活力;三是结合居住区规划便捷的公共服务节点,建立5分钟步行、5分钟自行车行的生活服务圈。四是补足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公益设施,满足居民日常需求,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实现健康理想城市的目标。
绿地与广场系统提升:对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修复提升镇区生态环境,一是保護提升运河生态环境,创建滨水开放空间,激发城市活力;二是落实《天津市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的控制要求,保障城市生态屏障;三是补足公园绿地,提升道路绿化层次,实现便捷可达的网络体系,最终形成以运河水系、外环线500米绿带为引领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公共空间,满足居民特色化、多样化的需求。
综合交通系统提升:道路交通上,应进一步完善镇域道路交通系统,打通断头道路,加强与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的联通。公共交通上要逐步优化,一是加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通道的密度与深度;二是完善与其它镇区重要节点的沟通与衔接;三是以中心城区公交运营为标准,提高与地铁站点的有效接驳。进而形成与中北镇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高效率、一体化、人性化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通过一系列的规划举措,最终将中北镇打造成为活力创新的商旅之镇,生态宜居的花园之镇、产城融合的实力之镇。
5 结语
大城市近郊小城镇在发展横向经济联系、协调城乡关系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发展优势日益明显,近郊小城镇应依据在大城市区域化发展中所承担的城市职能,合理地进行功能与产业的定位,强化自身特色,协调区域发展,不仅要做到土地空间的城镇化,还应做到人的城镇化以及产业的城镇化,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天津市西青区中北镇人民政府,中北镇镇志
[2]黄瑛、郑礼,关于天津示范小城镇建设的研究与思考,华北金融,2014年第二期
[3]胡东波、温玉珍,浅析城镇化与房地产之间的关系,经营管理者,2016年第05期
[4]季如漪,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初探,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