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 引领问题 激发兴趣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wuyw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论支撑】
  1.建构主义理论。通过教师所提供的“真实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来建构新的知识和技能。
  2.合作学习理论。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新知、提升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质量单位及其与常用质量单位的换算,了解常见物体的大致质量。
  2.通过阅读思考,认识天平的结构、天平平衡的调节、知道使用天平测量质量的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4.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实验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天平的使用。
  2.教学难点: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教学设计】
  活动一:建立质量的概念
  建立临时学习小组,指定小组联络人。要求每次讨论结束,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1)以合作小组为单位,把实验桌上的物品进行分类(物品有:火柴棒、小铁钉、大螺栓、积木)。说出分类的理由是什么?(学生讨论,组内交流)
  (2)讨论结束,各个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对各种分类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有创新意识的加以表扬。组织学生汇报分类的方法,通过追问、点拨引出尽可能多的分类方案。对下列两种分类适时形成板书。
  (3)针对图1讨论,给出名词“物体”“物质”,并板书在相关内容的下方。分类依据既可以是组成“材料”不同,也可以是组成“物质”不同。
  (4)针对图2,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大螺栓比小铁钉大,积木比火柴棒大,实质上是大螺栓的什么比小铁钉多,积木的什么比火柴棒多?
  (直到学生说出前者所含物质多,后者所含物质少,并对应板书在相关内容的下方)
  (5)引出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设计意图:课堂的引入设计体现了物理新课程理念之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利用随手可得的生活素材(火柴棒、小铁钉、大螺栓、积木)设计的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活动二:认识质量的单位
  (1)引导学生回忆“质量”的英文单词“mass”,追问“mass”的第一个字母,告诉学生质量的符号是“m”。
  (2)引导学生比较大螺栓和小铁钉的质量大小。(引出为了比较质量大小,必须知道质量的单位)
  (3)要求学生回忆,其他课上用到过的质量单位。(学生边阐述质量单位,教师边板书)
  (4)教师简单介绍并擦除国际单位之外的质量单位。然后要求学生将国际单位制中的质量单位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5)学生活动,对上述单位进行排序。在学生排序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千克”是国际单位制中的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毫克是常用单位。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单位的符号(t、kg、g、mg),然后让学生先说出km、m、mm之间的换算关系,再用类比法让学生说出kg、g、mg之间的换算关系,完成换算关系的板书。再追问t与kg之间的换算关系。
  (6)在此基础上,教师简要介绍“标准千克原器”。(19世纪中叶,法国为了改变国内计量制度混乱的状况,规定了质量单位,即规定“在4℃时,1dm3纯水的质量为1kg”,并且用铂制作了标准千克原器)
  (7)亲身体会1kg:让学生将装有1kg水的方便袋提在手上,体会一下1kg。(将一个装有1kg水的方便袋从前向后传)
  (8)如下图所示,看图片,填单位:
  (讨论结束,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与质量有关的信息,既能让学生感觉到我们身边到处都有物理学习的素材,使学生课后有意识地去关注这些素材,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符号。
  活动三: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1)引导学生阅读“托盘天平使用说明”,要求学生先认识托盘天平的结构,再按照说明书的使用要求调节天平平衡,然后用天平测量大螺栓的质量。
  (2)学生活动,使用天平测量大螺栓的质量。(教师巡视,并用数码相机拍摄学生在使用天平测量质量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照片)
  (3)教师将学生在测量质量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照片展示在屏幕上,要求学生指出其中的错误,教师适时用演示天平操作规范的测量方法。最后,在屏幕上展示“测量大螺栓平衡时的图片”,要求学生读出大螺栓的质量,以此规范天平的读数。
  (4)在屏幕上展示“使用天平简要规范操作方法”。让学生重新用天平测量大螺栓的质量。
  (5)投影(或出示图片)生活中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如磅秤、案秤、杆秤、物理天平等,供学生浏览。
  设计意图: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考虑,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这一活动的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天平的初步使用、天平的调节、物体和砝码的放置和如何规范使用天平。
  活动四:探究物体形状、物质状态对质量是否有影响
  (1)教师活动,用手捏橡皮泥,引导学生提出“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其质量是否改变”的问题。
  (2)教师通过“天冷了,水会发生什么变化”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物体的状态发生改变,其质量是否改变”的问题。
  (3)在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猜想,并追问猜想的依据。
  (4)在设计探究“物体形状对质量是否有影响”时,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所提供形状不同的几块积木和一块橡皮泥来探究物体形状对质量是否有影响。你选用哪一个来实施探究?否定另一个的理由是什么?”   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得出:形状不同的积木是不同的物体,有可能它们的质量本来就不同。而取一块橡皮泥,可以保证它是同一物体,而且形状可以任意改变。从而确定选用橡皮泥来实施探究。
  (5)在设计探究“物质状态对质量是否有影响”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得出:采取液态烛蜡,改变其状态来实施探究。
  (6)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橡皮泥质量,改变其形状再次测量其质量,比较其质量是否改变。
  (7)将加热熔化成液态的烛蜡放入烧杯,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其质量,当烛蜡的状态由液态逐渐变成固态,观察天平的横梁平衡是否破坏。
  (8)根据收集的实验数据可归纳出:当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时,物体的质量不改变。
  (9)观看“嫦娥三号探测器探月任务”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巡视器(即‘玉兔号’月球车)”的位置改变,其质量是否改变?讨论形成结论:物体的位置变化,物体的质量不变。进一步归纳得出: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改变时,物体的质量不改变。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设计意图:从物体的形状、位置变化,让学生亲自动手检验质量是否改变。设计的目的,旨在让学生知晓物理来源于生活,基于生活也能学习物理新知,达到学以致用的功效。科学探究的结论应从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入手,进行分析、推理,归纳出实验结论。
  【课后活动】
  1.社会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测量质量的工具。
  2.想办法测量一根火柴的质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基于生活实践中的素材让学生探究新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为学生学好物理打下基石。在建立质量的概念活动中,通过列举事例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出“物体”和“物质”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更能区别“物体”和“物质”这两个概念,不同的物体中含有的物质有多有少,多少由“量”来体现,从而深入地理解“质量”的含义。让学生初步掌握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课堂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机会。由于探究物体形状、物质状态对质量是否有影响是难点,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充分展开思维,亲自动手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亲自动手的能力,在实验中体验到科学家的探究精神。另外,本节教学中力图避免“灌输”式教学,每个结论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过程。
其他文献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坐落于张家港地区现代意义上最早的学校“梁丰两等小学”原址,有着120余年的灿烂校史。  近年来,这所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初级中学在秉持“梁丰文化”的优秀传统与精神气质的同时,着眼于未来社会“互联网+”的发展方向,积极打造智慧校园,并以数字化学习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走出了一条“眼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特色化发展之路,真正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理念先行:咬定青山不放松 
期刊
“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么教”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话题,“教什么”即教学内容与问题;“为什么教”即教学价值;“怎么教”即教学方法。教者的这节课以对教材独到的理解、对学情充分的把握和教学过程的精彩演绎,在“教育价值”“问题解决”“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给予我们以完美诠释。  一、教育价值引领数学教学  裴光亚先生说:“教育价值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为什么要安排这一节课?也就是,本节课内容的教学价值何在?这
期刊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基本概念,也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函数又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难以建立的一个抽象数学概念。让学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函数概念是学好与函数相关内容的关键所在,是后继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基础,也是高中阶段学习其他函数的必要准备。张洁老师的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函数概念教学的三个基本点,即立足点、生长点和发展点,较好地突破了函数概念教学这一难点,是比较成
期刊
情与思是散文的核心。对于散文而言,文本不及言说或不便言说的才是深度的存在。读散文,最重要的是读出文字背后作家的内心旨趣和没有明言的思想。那么,对于王开领散文集《精神明亮的人》来说,我们该如何去解读作者的情感密码呢?  一、通读全书,提炼每篇文章的关键词  翻开目录,六十一篇散文(不含序和后记)赫然映入眼帘,每篇的题目和题目之间,我们几乎没有办法看出其中的联系,总之毫无头绪。这时候,我们只能静下心来
期刊
前不久,在镇江听了陆其勇老师在“全国名校名师论坛”上执教的《苏州园林》一课。我认为此课坚守语文的身份与边界,以具有学术和研究意义的课堂教学实例践行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明确地说:“第一,国文是语文学科,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尤其应当注重。第二,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又说
期刊
参加了“镇江市‘好课堂’教学竞赛”,我对“一堂好课”有了新的认知。我认为,好的课堂应该是简约而流畅的,情境引人入胜,过渡简洁自然,问题层次分明,活动由浅入深,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没有任何多余的语言描述。也只有这样简约、流畅、无“赘肉”的课堂才能成为高效教学的主阵地。  一、引人入胜的情境是好的开始  电视剧《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的画面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不需要任何多余的描述,仅仅是这种先声夺人
期刊
一、课程实施背景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学校开展楹联教育,既是践行“弘扬中华文化”的义务与责任,也是顺应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的要求。基于此,我校从2007年开始进行楹联课程探索之路。  二、课程目标设定  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开设楹联课程,让学生初步掌握楹联基础知识,明确《联律通则》基本要求,积累词汇,调整句式,初
期刊
江苏省无锡市庞彦福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于2012年9月由无锡市滨湖区教育局挂牌成立。多年来,工作室秉承“学习、交流、促进、成长、提高”的宗旨,带领教师用好的方法教学,引导学生用好的方法学习。  工作室扎根课堂,致力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中优化教学、提升專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坚持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学会、优化、改进教学。工作室想方设法为每一位成员的进步提供助力,以每一位成员的成
期刊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而数学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课堂要多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我展示、探究学习的舞台,教师的角色扮演则是课堂高效的关键。教师要善于通过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态,引导他们最广泛地参与整个学习、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鼓励他们大胆设想、发散思维、敢于实践、勇于创新,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及进步
期刊
一、设计思路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基于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将学习与问题挂钩,使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于解决问题之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获取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