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理得法”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ho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专业书法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创作能力,在今天书法环境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对古人的书法学习的经验要辩证吸收。专业化的学习背景需要首先辨明基本书学概念之“理”,进而形成相应的学习之“法”,尤其是在书法的基础训练阶段,在明晰笔法的生成之理、知晓笔法与结体的相互依存关系后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书法;创作能力;笔法;結体
  书法创作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的痛苦与煎熬只有亲历者才有深刻体会,很多书法爱好者终其一生都没有形成创作能力,可见,创作能力的形成并不一定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今天,书法学习走向专业化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辨明基本书学概念之“理”,进而形成相应的学习之“法”。尽管有个体天然禀赋、学习能力的差异,但每个阶段都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得当的方法与严谨的学习过程方可有效。历史证明,任何试图速成的或跨越某一阶段的尝试都不会成功。
  一、学习方法的不确定性
  与选择的盲目性及其表现
  笔法和结字练习属于书法的基础训练阶段,由于古人书法学习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古代论著中也少有书法启蒙之类的行之有效且为大家一致认可的方法记载,这就给后来的初学者造成许多困难,究其原因大约可作以下推测:
  首先,古人写字从一开始就是拿毛笔写汉字(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字体),几乎都在童蒙阶段解决了笔法和结字的主要问题,或许从来就没有觉得用毛笔写字有什么不便。也就是说,在日常书写实践中(当然也包括摹写与临帖)自然掌握了这一技能,而对于今天的学习者而言,需要面对从硬笔向软笔转换这一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古人未曾经历的,目前也无法从古人的记录中找到答案。
  其次,古人的毛笔书写大多是面向日常的实用书写,其功能类似于现在的写字或打字。如果有艺术禀赋或有明确的艺术追求者很快能过渡到书法及其创作层面,这个转换过程对于有书法之才者而言并不困难。但今天却不同,软笔书写已几乎没有日常实用功能,拿起毛笔学习的开始,就是指向书法艺术的行为,无疑难度会更大,要求会更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初学者面临学习方法的不确定性和选择的盲目性,尽管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但如何临摹则是不确定的,似乎各有不同的方法。再比如,笔法和结字训练是分开练习还是同步进行,二者之间有无关系或有怎样的关系?有人强调先解决笔法问题,再进行结字训练,有人则主张相反,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再比如,书法和写字在初学阶段有没有区分,或者有没有必要分别对待,诸如此类一系列的问题就会给初学者造成一种选择障碍与迷茫。所以,书法学习的任何阶段都需要明理,这样的学习过程才会是主动的选择,对初学者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二、“笔法”——物性与人性合一的基础训练
  笔法养成为书法学习的基础训练,在笔法训练过程中,要把握“物性”与“人性”有机配合方可精进。
  (一)物性
  物性指事物的物理属性,首先表现在作为书写工具——毛笔的特性上,即书写要符合毛笔的特性。尽管圆锥形的毛笔可以做平动、绞转、提按等运动,但在书法中绝不是随心所欲的。书法中的笔法还须遵循另一个物性,即书写对象——汉字的结构。表现在每种字体、每个汉字的书写顺序各不相同,但都有约定俗成的习惯性书写,而这种习惯一方面保证了快速便捷的书写要求,另一方面则使书写具有了节奏而形成审美性。书写者的指、腕、臂的天然生理结构也制约着毛笔的运动方式,大致汉字书写要合乎人的生理结构才便于书写,所谓的“心手相应”一定是符合关节运动的方向和习惯,而反关节书写既难以完成,也难以出现好的效果,可以偶尔出现,但不属于常规的笔法范畴。书写中对物性的把握要注意在遵循物性的基础上发挥其特长。
  (二)人性
  “人性”是指人的审美参与下的书写。书法艺术会留给书写者很大的发挥空间,其中有一小部分是属于笔法的。尽管如赵孟有“用笔千古不易”之说,但不能机械理解为笔法是惟一的、不变的,而是说书法用笔的基本规律是相对稳定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的任何行为与动作均会打上个体烙印。尽管笔法属于书法的技术性层面,但书法毕竟不同于流水线的作业方式,因“惟笔软则奇怪生焉”[1],故每位书写者对毛笔的把控能力都具有唯一性,所谓“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2]。笔法变化的复杂性是十分微妙的,即使临习同一种法帖,用相似的用笔方法,也会呈现出一定的个体差异,如果这种个体表现是合乎笔法美原则的,视为“得法”,就会成功融入到书法的笔法体系中。反之为“不得法”,会被摒除在书法用笔之外。
  日常的笔法训练一般从所选字体基本点画规范的书写训练开始,无论是作为实用的写字还是作为艺术的书法,点画规范训练都是基础,也是必须的。由于魏晋以后楷书成为日常书写和官方通用的字体,所以在基本笔法的训练中常作为基础训练的主要内容。就书法创作而言,仅有楷书笔法的规范训练还不够,还需掌握其它书体的用笔方法,这样才能做到相互融通。毕竟,笔法的丰富性是保证书法创作能力的重要内容。历史上,颜真卿就创造性地将篆籀笔法用于楷书而获得成功,成就了彪炳书史的“颜体”。所以,笔法从基本规范到丰富再到形成自己的特点,是书法学习者必须要历练的过程,这一过程应该伴随书法学习的整个阶段。有人通俗地总结为笔法“简单——丰富——简单”的阶段,也可以理解为从必然到自然的一个过程。如果这一阶段基础薄弱,书法创作就会堕入粗鄙、甚至“野道”,今天常见的“江湖体”皆属此列,毫无可观。总的来说,这一阶段训练既要遵循物性,发挥物性之长,这是作为书法的基本属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书法就是“用毛笔写汉字”;还要注意“人性”的积极、合理参与,人性的参与主要指向的是保证书写的审美性,做到二者有机统一。所谓“‘得心应手’‘心手两忘’‘心手合一’‘手与心会’等词,皆出现在古代书论的言辞述解之中,同样这也是我们学书之人内心皆所祈盼达到的至境”[3]。   三、笔法与结体相互生成的审美风格训练
  尽管点画是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但笔法训练绝不能理解是为对点画的独立训练。虽然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古代书法学习的事实证明,笔法训练必須在汉字的书写中进行。究其缘由,一个完整的用笔过程还应该包括笔触离开纸面的空中运笔部分,通常的用笔单元从小到大应该是偏旁部件、单字到字组。如果把每一个点画作为最小的用笔单元,汉字的书写就会节奏凌乱,书写过程就成为点画的堆砌搭接而变得迟滞困难,毫无美感,没有书写节奏的汉字书写无论是实用书写还是艺术创作,都不会接纳。
  实际上,汉字笔法与结体的关系从训练角度讲是不可分割的,“笔法即结构”,在训练中笔法与结体训练应该同步展开。笔法与结体的关系是相互生成、相互影响的。这就决定了笔法与结体训练应该是同步发生的,不可顾此失彼。
  (一)结体生成笔法
  规定的汉字形体决定了对于笔法是有选择性的。大量形态万千、不适合特定汉字形体的用笔方法是被排斥在笔法之外的,不同的字体、书体所选择的笔法也是不同的。就字体而言,追求规整长方的小篆结体要求大量平动、圆转笔法来表现出其“婉而畅”的美。而隶书横势开张,方正结体则决定了折笔的出现。此后,楷书进一步规定了方块字的基本形态,打破了横平竖直的机械形体,笔法更加丰富精微,所谓“永字八法”——侧、勒、弩、、策、掠、啄、磔,即是其笔法精髓的浓缩。
  (二)笔法影响结体
  在长期的书法训练中,书写者会形成较为固定的笔法节奏,进而会不自觉地渗入到每一次书写中,渐渐地,这种唯一的节奏感会影响到汉字的结体形态,成为个人风格重要的组成部分。就行草书而言,结体的规范被进一步打破,在流动性笔法系统的影响下,折、钩等构成结体特征的重要点画弱化,被连带的圆转、反转所代替。历史上,如杨维祯、张瑞图、倪元璐等人都在个人书写节奏上大量改造了汉字结体,形成个性鲜明的书风。
  四、结语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种类,相对于绘画,书法的表达方式更为抽象、简约,这就增加了书法创作的难度。作为创作者,要在抽象、简约的表达中表现出符合书法传统的审美意趣绝非易事。书家积一生所学,在创作中渗透着自己对书法审美的深刻理解,再加上个人意趣、情致、偶然体验等的渗入,才会形成一个独特的书法作品。对创作者而言,这种表达应该是自觉不经意的。但这种创作中的自由表现却是在目的明确的严格训练中逐渐获得的,尤其是关于笔法与字法的训练,如果只是处于盲目的摹写阶段,耗费日久也不一定有所得,所以明确笔法生成、字形结体之“理”对学习者来说是得“法”的捷径。
  参考文献:
  [1]蔡邕.九势[C]//崔尔平,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6-7.
  [2]孙过庭.书谱[C]//崔尔平,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124-125.
  [3]邓威.古代书论心手关系刍议[J].中国书法,2019(24):161-164.
  作者简介:焦福维,硕士,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与书法。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当下社会对高校美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持续关注的双重作用下,高校美育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既有助于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审美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大学生的审美认同。广钟设计制作技艺是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在美育中引入其内容,将“非遗进校园”与“培育工匠精神”结合起来,是以“非遗”促进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可操作路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重量轻质”的状况虽正在改善,但距离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路径仍道阻且长。在此状况下,精准定位动画创意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把握生产中先进的技术要素和人才要素,探索一条当代国产动画电影创意发展的路径迫在眉睫。  关键词:中国动画电影产业;创意发展;路径探索;技术与人才  一、辨析与界定  (一)创意与创新  创意,是指产生一种新的极具思想性和创造性的想法、主意或理念。
期刊
摘 要:罗斯科是抽象主义色域的画家,他独特的绘画颠覆了美国的绘画传统,从其创作的经历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以简明的形式语言诉述着罗斯科的情感。在罗斯科的绘画中,尼采的“悲剧性”、毁灭性、精神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马克·罗斯科;绘画阶段;语境;主题  一、罗斯科绘画阶段与社会语境  罗斯科(Mark Rothko)的绘画根据主题可分为三个维度:早期孤独者主题、中期希腊神话主题、晚期宗教主
期刊
摘 要:高建平先生等著的《当代中国文学批评观念史》一书总体上讲有史有论、阐述平实、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言晓畅,所以读之有清新之感。不过,其中也存在着不够客观、不够全面等问题。以该书的第十二章“文化转向及其影响”为主要对象进行学术批评,与高建平等先生商榷,并建议《当代中国文学批评观念史》修订或重写。  关键词:文艺学批评;学术批评;文学批评观念;审美文化研究;学术史;文本细读法  2019年8月,
期刊
摘 要:亨利·马蒂斯作为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深深影响了20世纪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绘画风格。借助阿恩海姆的视知觉色彩的审美原理研究以及基于色彩原理基础上对马蒂斯的油画作品《生命的快乐》进行深度色彩美学研究,系统认识和对比马蒂斯作品色彩背后的感情依附和审美呈现,揭示其作品的那种狂野性与鲜艳性背后所孕育的美学态度,为这个深受后印象艺术流派色彩影响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艺术流派色彩意蕴
期刊
摘 要:作为我国现实题材剧的子类型之一,国产都市剧是伴随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而出现的以现代都市生活为背景、讲述大众都市生活的电视剧。近年来,随着现实题材剧的风行,国产都市劇的数量也急剧增多,在这些都市剧中剧集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呈现出了伪现实主义倾向,造成了“悬浮剧”的出现。“悬浮剧”无论从剧本还是场景布置上都显示出一种脱离现实的漂浮感。“悬浮剧”产生的原因既有制作方“工匠精神”的缺失,又有电视剧市
期刊
摘 要:中国戏剧的悲剧意识以其自身文化、政治、经济发展等因素发展出迥异于西方悲剧的戏剧美感。《东海黄公》作为中国最早具备故事性的戏剧雏形,对于其故事性中“悲、喜”性的争议一直不断。以《东海黄公》为例,从角抵戏的流变过程、历史背景,来分析其悲剧冲突及其悲剧人物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探究其悲剧美学价值。  关键词:角抵戏;东海黄公;悲剧性;喜剧性  传统戏曲艺术是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国古典悲
期刊
摘 要:针对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大赛,围绕主持人的话题,进行传播学的分析,指出了其中蕴含的仪式感与真实性的美学博弈,如果说大赛要“好看”的话,那么仪式感就是其中的充分条件,如果说主持人要“可信”的话,那么真实性更是其中的必要条件,追问了为什么要举办大赛的动机,探究了哪个是大赛主角的纠结,还反思了如何定位大赛性质的意义,说明主持人大赛不仅是“好看”的,而且大赛主持人必须是“可信”的。  
期刊
摘 要:《敦煌变文集》是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过渡的重要史料,同时又是唐五代时期古白话文语言的代表性文献。作为敦煌话本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韩擒虎话本》过渡性和口语性的特点,使它成为研究词汇的理想语料。唐五代时期宗教盛行,敦煌话本词语面貌也深受外来文化影响。挑选“天使”“方便”两个古今异义有明显转移的词语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浅探宗教影响下敦煌变文的词语面貌。  关键词:《韩擒虎话本》;古今异义;敦
期刊
摘 要:克劳德·洛兰是17世纪法国最伟大的风景画家之一,被认为是风景画最大宗师,开创了理想风景画的新视野,在欧洲风景画历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英国的风景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克劳德·洛兰的画作中,常看到巨大的树木出现在画面的两侧边缘,整个画面在树木的围绕下显得如此和谐、宁静,这种以树木取景框是古典主义绘画的一种表现自然的特征,区别于作为绘画边缘的画框的概念。克劳德·洛兰的取景框在他创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