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童是当代实力派作家,与余华、格非并称“先锋作家三驾马车”。而今,读他的最新散文集《你为何对我感到失望》(万卷出版公司2016年9月第1版)发现,像他这样想象力惊人、叙述潇洒富于韵味、语言感觉纯净透明的小说家,其散文也依然保持着既幽雅又平实的气质和格调,用冷静而写实的文字抚慰心靈。
这本书非常平实,有关于中国市井的人与事,有关于读书写作的评论,有关于社会现象的评论。书中,苏童不仅提供了细腻的生活枝节,而且直接指向精神的内含,还有观察世界的角度。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谐趣,在淡淡的氛围中,自有一种韵味,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以美的熏陶。读苏童的这本书,会让人发现文字是这么的有力,可以把人从臆想中的世界拉回现实。童年记忆,青年生活,阅读习惯,他一一道来,不是娓娓的叙述,没有丝毫的造作,没有任何卖弄才华之嫌,却让人印象深刻。
苏童对于每一个日常琐屑的事件,都通过散文,引导到一个他所构筑的空中楼阁,同时又直指人心。虽然没有在散文里关注到极端的生存困境和内在的灵魂疾患,但是,如同季节的循环一样,人心的律动有其节奏和规律,把这个过程如实地表现出来,便能契合于自然,达成某种充满艺术形式感的意境。从《狗刨式游泳》、《先生小姐哪里人》、《广告法西斯》、《电视与宗教》、《直面人脸》、《多吃多占》等篇,看不到耸人听闻或逗人捧腹的故事,而这里却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意趣,类似写意画般舒展与轻灵。
苏童在佯装俗气、饶舌、幽默、随和的时候,似乎有意无意地显出有些“笨拙”。他终于在《沉默的人》里不打自招了:“在很多场合我像葛朗台清点匣子里的金币一样清点嘴里的语言,让很多人领教了沉默的厉害。事实上很少有人把沉默视为魅力,更多的人面对沉默的人感觉到的是无礼或无聊。”也许正因如此,他便有意识地“多嘴多舌”,谈锋甚健。并且,专门挑选当下流行的话题喋喋不休:《追星族》《牛奶浴后上金床》《纸上的美女》《口头腐化》等。这一类的文章,虽然显得有些底气不足,但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尝试或点缀,而这却展示了他迷人的魅力。
苏童不断通过世态人情,达到生命的深层,探讨现代人之所以如此生存的理由。他曾在小说中以一系列非常态的生命体验,展示了一种东方文化典型的生命谱系;而他的散文,若是把其中的一幅幅耐人寻味的常态生活图景收集起来,完全可以作为其小说世界的补充,成为他另一个有特色的文学景观。在散文中,他常常驻足停留于古典与现代的边缘,东方与西方的交界,体验世态人生的变数,有节制地抒写生命的歌哭,体味文学大师的经典叙述,这些散文,也为我们感知苏童文学记忆、想象、写实和虚构的表意、隐喻关系提供了审美的情境和依据。
读苏童的散文是一种美的享受。他代表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唯美化的追求,并赋予散文以灵气与沉潜的神韵。如《女人和声音》《女裁缝》和《女儿红》等,把女人的身世感写得淋漓尽致。因为都出之于童年视角,使她们的故事远远地湮没在过去的时光,蒙上一层扑朔迷离的色调。这个小孩子身边一段一段的故事发生后,引起他特别注意的那些特别的市井女人们曲终人散,这个旁观的孩子却在记忆深处为她们保留着一个个或美好或忧伤的记忆,并久久地为之感动着。读后余味无穷,遐想不已。
苏童以一个作家的眼光,谈自己对写作本身的认识和理解。在日常生活化的言说中夹杂着谐趣,有些另类但不放肆,自如地驱遣着文字并坦然地衡量着得失。《答自己问》正是一个自诘、自省、自我冲突的表现。他所采取的写作姿态,正是一种缓解和化解内心冲突的姿态,是他内心的需求,而写作就是平衡的手段。他在《虚构的热情》中关于“虚构”问题的阐述更是一语中的:“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虚构对于他一生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虚构必须成为他认知事物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些,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理性的苏童。
正如其他很多作家一样,苏童不断努力地突破其固有的写作模式。他笔下的人性美,人情美,真实的独特的体验无不令人赞叹。他的散文风格恬淡,文笔简洁,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本书非常平实,有关于中国市井的人与事,有关于读书写作的评论,有关于社会现象的评论。书中,苏童不仅提供了细腻的生活枝节,而且直接指向精神的内含,还有观察世界的角度。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谐趣,在淡淡的氛围中,自有一种韵味,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以美的熏陶。读苏童的这本书,会让人发现文字是这么的有力,可以把人从臆想中的世界拉回现实。童年记忆,青年生活,阅读习惯,他一一道来,不是娓娓的叙述,没有丝毫的造作,没有任何卖弄才华之嫌,却让人印象深刻。
苏童对于每一个日常琐屑的事件,都通过散文,引导到一个他所构筑的空中楼阁,同时又直指人心。虽然没有在散文里关注到极端的生存困境和内在的灵魂疾患,但是,如同季节的循环一样,人心的律动有其节奏和规律,把这个过程如实地表现出来,便能契合于自然,达成某种充满艺术形式感的意境。从《狗刨式游泳》、《先生小姐哪里人》、《广告法西斯》、《电视与宗教》、《直面人脸》、《多吃多占》等篇,看不到耸人听闻或逗人捧腹的故事,而这里却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意趣,类似写意画般舒展与轻灵。
苏童在佯装俗气、饶舌、幽默、随和的时候,似乎有意无意地显出有些“笨拙”。他终于在《沉默的人》里不打自招了:“在很多场合我像葛朗台清点匣子里的金币一样清点嘴里的语言,让很多人领教了沉默的厉害。事实上很少有人把沉默视为魅力,更多的人面对沉默的人感觉到的是无礼或无聊。”也许正因如此,他便有意识地“多嘴多舌”,谈锋甚健。并且,专门挑选当下流行的话题喋喋不休:《追星族》《牛奶浴后上金床》《纸上的美女》《口头腐化》等。这一类的文章,虽然显得有些底气不足,但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尝试或点缀,而这却展示了他迷人的魅力。
苏童不断通过世态人情,达到生命的深层,探讨现代人之所以如此生存的理由。他曾在小说中以一系列非常态的生命体验,展示了一种东方文化典型的生命谱系;而他的散文,若是把其中的一幅幅耐人寻味的常态生活图景收集起来,完全可以作为其小说世界的补充,成为他另一个有特色的文学景观。在散文中,他常常驻足停留于古典与现代的边缘,东方与西方的交界,体验世态人生的变数,有节制地抒写生命的歌哭,体味文学大师的经典叙述,这些散文,也为我们感知苏童文学记忆、想象、写实和虚构的表意、隐喻关系提供了审美的情境和依据。
读苏童的散文是一种美的享受。他代表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唯美化的追求,并赋予散文以灵气与沉潜的神韵。如《女人和声音》《女裁缝》和《女儿红》等,把女人的身世感写得淋漓尽致。因为都出之于童年视角,使她们的故事远远地湮没在过去的时光,蒙上一层扑朔迷离的色调。这个小孩子身边一段一段的故事发生后,引起他特别注意的那些特别的市井女人们曲终人散,这个旁观的孩子却在记忆深处为她们保留着一个个或美好或忧伤的记忆,并久久地为之感动着。读后余味无穷,遐想不已。
苏童以一个作家的眼光,谈自己对写作本身的认识和理解。在日常生活化的言说中夹杂着谐趣,有些另类但不放肆,自如地驱遣着文字并坦然地衡量着得失。《答自己问》正是一个自诘、自省、自我冲突的表现。他所采取的写作姿态,正是一种缓解和化解内心冲突的姿态,是他内心的需求,而写作就是平衡的手段。他在《虚构的热情》中关于“虚构”问题的阐述更是一语中的:“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虚构对于他一生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虚构必须成为他认知事物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些,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理性的苏童。
正如其他很多作家一样,苏童不断努力地突破其固有的写作模式。他笔下的人性美,人情美,真实的独特的体验无不令人赞叹。他的散文风格恬淡,文笔简洁,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