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日历蕴含百科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w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犹白驹过隙,转眼已进入2017年。年前总有各种各样2017年日历、台历和挂历面市。说起日历,人们天天见,一点也不感到陌生。但是,中国的日历比起外国人的日历,有更多的内涵,有更多的话题。
  这种记有年、月、日、星期、节气、纪念日等的历书,一年一本,每日一页。它在古代被称作“历日”、“历本”、“时历”,皇帝使用的历书叫“皇历”。清代乾隆时,因为乾隆皇帝名叫“弘曆”,为了避讳,历书又改名为“时宪书”。古代的皇历与今天的日历有所不同,大约在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朝廷史官将一年的日历分为12册,每册一月,页数和日数相等。每一页上写月份和日期,由太监每日在日历空白处记下皇帝的言行。每月月终,交皇帝过目,然后再送史官存档。史官便按照日历所记载的内容,结合朝廷和国内各地所发生的大事,编写“国史”。往后,为了便于皇帝祭祀祖先,又在皇历上加上了天干、地支、月令、节气及黄道吉日等内容,使皇历增加了实用性。朝廷许多官员觉得这样的日历不错,于是竞相仿效,编制供自家使用的日历。
  古代历书除日历部分,还有家庭通用的尺牍、对联、请帖、谢帖、呈文、诉状、民间偏方、春牛图、九九消寒图等,有的还附录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等等。所以,人们喻称这种实用的历书为“万事不求人”。1925年出版的“皇历”《国民快览》竟有300多页,可能是我国历史上最厚的皇历。内容有科学常识、天文历法、民风民俗、历史知识、公债条例、数理运算、邮费清单等等,简直是“家庭生活大全”类别书籍。
  民间流传一段有关日历的小故事:从前,有个经营文具的老板,经常在老婆面前夸赞日杂店老板的妻子,说她勤俭,每天藏起一包火柴,几年来竟然积累了一大堆。遇到火柴奇缺,他们家就赚了一大笔。文具的老板娘每天也偷偷藏起一本日历,日积月累,竟然堆了大半间。快过年她高兴地告诉老公:“你看,我为你积累了一笔财富!”老公看罢,一气之下便昏了过去。这虽然是个笑话,但是,从收藏的角度来看,积累日历并非错误。沈阳收藏家詹洪阁历时10多年,走遍全国各地,苦心收集到明代、清代、民国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版本、各地区所出版的中华历书500多种,对于研究中华历书文化、见证历史发展进程具有重要价值。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书,10年前在古旧书摊上十多块钱就能淘到,现在品相好的已开价几百元。新中国开国历书网上售价则高达数千元。在2011年的嘉德四季第23期拍卖会上,《大清光绪二十二年时宪书》拍出67.2万元的高价,吸引了众藏家对历书收藏的关注。
  历代谜家、谜人“爱历及谜”,制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日历谜。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渭曾创作过一道日历谜:“摸摸无节,看看有节。两头冰冷,中间火热。”这道谜语含蓄形象,谜味甚浓。清代小说家尹湛纳希所著《一层楼》中有一道日历谜语:“眼看季节全,手摸无扳援。两端寒彻骨,中间热炎然。”在福州民间,也有一道与此异曲同工的谜语:“头尾冰冻冻,中间曝曝热。表面干酥酥,里边多是汁。”头尾隐指年头年尾气候很冷(冰冻冻);中间六、七、八月三伏天连着秋老虎,正是“曝曝热”;而日历表面“干酥酥(干燥)”,其实都是“汁”(福州方言“汁”与“节”谐音)。日历谜语大多形象生动,风趣中包含着广泛的知识,谜目也丰富多彩,有日期、节气、纪念日、传统节日、天干地支等等。时下,独运匠心制作的日历谜经常出现在迎新年的灯谜会上。如:“明史”(日用品二)谜底:日历、月历;“公开谈廉洁”(节气名二)谜底:白露、清明。千变万化的日历谜令人开心,催人奋进,可谓寓教于乐!
  每逢快过年,笔者就会想起改革开放前,老百姓文化生活极度贫乏,农家有一张《春牛图》(印有全年阳历和农历)就算不错了。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外亲友邮寄挂历回国,我们家每年都能够收到寄自异国他邦的精美条幅挂历,虽然只是几张纸,但别说有多风光了,许多乡亲们带着羡慕的眼光到我们家看新奇。辞旧迎新拿下来的旧挂历和日历,也早早有人预订着要“赏鲜”,也有的索要给家庭中的小秀才包书皮,家中的小妹也常常为争一张明星照的挂历打架。往事并不如烟,那年头就是这样,说怪也不怪。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每当新日历挂上墙,新日子开始了,人们心中总会升起许多新希望。日历随着流逝的时光一页页地撕去,犹如一棵树上的老叶一片片脱落,人的一生何尝不是如此?有一首诗写得好:“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在新的一年,记得珍惜今日,拼搏今日,成事兴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日!
其他文献
“龙”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自古以来,人类就以浓厚的兴趣拥抱厚重的龙文化。常将龙身设计成雄健的造型,绣成龙袍、塑成龙脊、做成龙船。“龙”的形象已经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至尊至贵。最普及的活动是,百姓经常通过舞龙来祈盼腾飞好运。  江苏昆山先民对龙文化情有独钟,陆家镇与其他地方一样,一千多年之前就形成了舞龙习俗。不过,舞龙方式独具特色,在粗犷中见新奇,在豪放中见灵动,所以能脱颖而出,独领风骚,成为江浙沪地区乃
期刊
前不久,我的一个老友,从高邮省亲归来,特意馈我两盒董糖。这董糖是高邮特产,堪称大名鼎鼎。老友知道我喜爱美食,酷喜甜食,投其所好,堪称知己。再者,被人记挂,真是一种幸福。  董糖亦叫酥糖,它不仅江苏有、安徽、山东、湖南、湖北等地均有,只是各地的叫法不一而已,其形式与内容,大同小异。这也说明喜甜嗜糖者,大有人在。在我国,若论董糖的品质与名气,我以为尤以高邮为最。  董糖的外观呈长方形,状如麻将牌。揭开
期刊
“土坯草房篱笆院”是东北一大怪。在东北农村大大小小的村落里,曾经到处都是土坯房子——那是不堪回首的一个困苦时代。因房子的周围通常都有用树枝或秸秆夹成的“障子”,所以有人把这种建筑布局视为关东村屯住宅的一大特色。  土坯房子的墙体用土坯砌成,有起脊房、平房两类。靠近河套,产苫房草(苫房草,一种草的名字,多用来盖房)的村屯农家多盖起脊房;而靠近碱甸子,没有苫房草的村庄则多盖平房。起脊房是房顶侧面呈人字
期刊
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茶馆起源于四川。清代顾炎武所著《日知录》曰:“自秦入取蜀而后,始有茗炊之事。”由此可知蜀人喝茶的历史有2300多年了,茶馆自然也应运而生。1935年,成都《新新新闻》报载,成都共有茶馆599家,每天茶客达12万人之多。因此有“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之说。  成都老茶馆:茶俗  旧时,老成都的茶馆都有大大的蓝底白字旗帜,为茶馆招揽生意。店面内或店门前摆满小方茶桌、竹靠
期刊
东台鱼汤面是江苏东台市传统面食,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属淮扬菜系。早在1915年3月东台鱼汤面就漂洋过海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赢得各国来宾的赞赏并获奖,名扬海内外。1940年10月,时任新四军江北总指挥的陈毅在东台红兰别墅召开各界民主人士会议,会议后,大家邀请陈毅总指挥品尝了东台鱼汤面。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当年在新四军参加过工作的陈丕显、彭冲、江渭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来到东台,都
期刊
“三九”或者“三伏”天,分别是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时候,在这种天气,人们如无必要都不想外出,更不要说去医院了。但是,偏偏又是在这个时候,广州市内各大中医院,都是人流密集,热闹非凡。人们在医生的指导下,在身体上的各个穴位贴敷上药物进行治疗。  这些人都是患病来医院接受治疗的?  这话有对也有不对,来医院的当然都是病人,但他们患的都不是急病,而是各种慢性病。他们来接受的治疗,也不是普通的医院门诊,而是独
期刊
深圳福田下沙村,此处村民多数姓黄,传说是唐工部侍郎、奎章阁学士黄峭山的后裔。南宋期间开村,至今已经有800多年,繁衍成6条自然村。下沙村在每年元宵节有吃盆菜的习惯。所谓盆菜,就是将宴席上每一桌的所有菜装进一个大盆子里,端上来,大家一起动箸,在盆中不停地翻找,呈现出情趣盎然的情景,而且越是在盆深处的菜,味道越鲜美,吃完这一盆,宴席也散了。下沙每到正月十五,吃盆菜的时候,都搭“灯棚”,点花灯,唱粤剧,
期刊
在计划今年的出行吗?  那么由国际SOS和风险控制这两家知名国际医疗安全专业机构近期发布的这一份2017年旅行风险地图,你就不能错过了。这对独自出行的旅行者可是具有相当的参考意义,值得好好研究研究。  这份2017年世界旅游风险地图主要包括2项指数:旅游安全风险评级(TRAVEL SECURITY RISK RATING)和医疗风险评级(MEDIAL RISK RATING)。  旅游安全风险评级
期刊
“小费”可以说是历史悠久的一项民俗了,在中国古代已有给店小二等服务业人员“赏钱”的习惯。至于在国外更是大行其道。现在大家熟悉的“tips”这个单词,源于18世纪的伦敦,当时餐馆的餐桌上常放着一只碗,碗上写着to insure prompt service(保证服务迅速)的碗。顾客将零钱放入碗中,大概为总支出的5%至25%,顾客就会得到招待人员迅速而周到的服务。而这几个英文单词的头一个字母联起来就成
期刊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