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态度是一个长期存在并继续被社会心理学重视的核心概念,态度的形成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态度是对某一对象的评价,是一个人对其他人物、事件、制度等的内在体验,也包括人的行为倾向。态度的形成是个体对信息主动解构和建构的过程。态度的形成经历了顺从、同化和内化三个阶段。态度形成后虽然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能够发生变化。当个体面临新的情境时,其原有的态度可能无法解释,这时个体对某一态度对象原有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正向的有负向的。本文基于2017年7月27日在国内上映的《战狼2》中卓奕凡这个角色进行研究。
【关键词】态度改变 战狼2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250-02
一、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是指通过各种媒介或者他人了解到的信息。费斯廷格自我评价的理论认为个人具有评价自我的内驱力,在缺乏客观标准时,会将他人作为标准与自身比较从而评估自己的态度、能力等。原本与外部存在的不同态度存在的差异会引起心内冲突,为缩小差异,减少压力,个体的恢复心理协调能力接受信息传播者态度或形象,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或行为。
1.权威性。传播者的权威性愈高,愈容易引起自我态度的改变。《战狼2》中卓亦凡渴望独立,渴望战争,敬佩有才能、品德高尚的人。冷锋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护大家周全多次以身犯险,影响了卓亦凡,使卓亦凡改变自己幼稚的想法,走向成熟。
2.可靠性。可靠性是指被影响人感受到的信息传播者是否公正和客观,若被影响者感受到信息传播者的动机是出于私利或存在偏见,则其影响力就会下降。若传播者是为了帮助他人或出于某种高尚目的或具有公正性,就会愈加信服。《战狼2》中,冷锋表示“非洲人和中国人都是一样的”,卓亦凡被冷锋平等的态度折服,在战斗中信任冷锋,和冷锋并肩作战。
3.可信性。可信性是指信息传播者的外貌、表达等方面第一印象引起被影响者接受的信赖。凯尔曼曾认为人们对信息传播者的喜欢更能引起态度变化。
二、作用对象
从个体的元认知角度来讲,影响个体态度转变的元认知因素分为态度确定性、态度重要性和态度矛盾性三个方面。态度确定性反映了人们是否相信自己的态度是正确的,以及对自己态度正确性的相信程度。当个人认为自己获取的信息较为完整,或对态度对象有直接的亲身经历时态度确定性会较强。态度重要性指个体认为所持态度的重要程度,当态度的对象涉及个体的利益得失和价值信念,或个体对某一群体认同时,态度的重要性会提升,个体抵御外界说服的倾向更加强烈。
在《战狼2》中,从卓亦凡千里迢迢来到非洲以及炫耀自己的武器装备等行为可以看出,他的态度确定性和态度重要性均较强。但他同时又对Pasha父亲的死表现出悲伤,进而产生对Pasha的愧疚,对武器的双重态度之间的矛盾在此时激剧增强,卓亦凡态度的转变正是建立在这个隐性矛盾的基础上。
三、信息
从信息层面上来讲,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包括信息匹配和信息的传递结构。信息匹配指引起个人态度改变的信息与个人特征的匹配程度,其中个人特征包括人格、认同等。信息影响着态度转变的路径。信息与个人的关联性越强,人们越倾向于采用中心路径,如果信息与个人的关联性很弱,人们通常会选择外周路径,此时对个人的态度转变起主导作用的不再是信息本身,而是信息传递者本身的权威。
四、情景因素
当一个人的信念和行为不一致时,会出现态度的改变,在态度改变过程中有时也会受到个体所处的情景影响和制约。不论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还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都认为刺激情景要与个体相联合,一定的情景作用下,个体会发生态度的改变,被改变的态度则可能影响随后在某一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考虑到情境敏感性与态度稳定性的经验证据,我们就电影《战狼2》进行进一步分析。卓亦凡态度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受情境因素的影响,他之前所处环境较为单一,信息来源单纯,自己的保家卫国,一马当先的使命感较弱。
五、探究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在教育中的应用
1.信息来源。信息刚开始传播,人们还不可能以事件和客观的实际状况进行系统式处理时,往往会受信息来源的外部特征譬如教育者形象等边缘线索的影响引起态度的转变。教育者的形象会迁移到个体所持有的立场中,使态度发生改变。个体对教育者的认同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起引领作用的催化剂。在教育过程中,应结合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促使其认同,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将教育内容纳入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还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及受教育者的实际,因材施教,树立正确的教育者形象,达到个体对教育者价值观的认同。
2.信息和对象对教育的作用。说服是态度改变的一个重要手段,早期的关于说服教育的研究侧重于信息的单向传递,现代说服学转变为关注说服客体自身的因素,接受者的元认知因素成为不可忽视的部分,信息的传递结构由单一向度转向多向度。
3.情境因素在教育中的应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主要趋势,教育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制约着其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可利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加强教育程度,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情景带来的刺激效应,促进态度的改变。教科书式的战争教育和爱国主义情感熏陶尽让大家对国家的认识停留在理论认知,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青年一代在情景体验中激发积极情绪,加快态度的转变,增强使命感。
参考文献:
[1]张静.态度形成理论视阈下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17:11-13.
[2]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吴国庆陈丽玫.态度改变:说服策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社会心理科学.2008.
作者简介:居萍(1997-),女,汉族,籍贯:河南省新乡市,学历:本科在读 ;吴琼琼(1998-),女 ,汉族,籍贯:河南省洛阳市,学历:本科在读;李雪珂(1997-),女,汉族,籍贯:河南省周口市,学历:本科在读;尹亚文(1996-),女,漢族,籍贯:河南省鹿邑县,学历:本科在读。
【关键词】态度改变 战狼2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250-02
一、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是指通过各种媒介或者他人了解到的信息。费斯廷格自我评价的理论认为个人具有评价自我的内驱力,在缺乏客观标准时,会将他人作为标准与自身比较从而评估自己的态度、能力等。原本与外部存在的不同态度存在的差异会引起心内冲突,为缩小差异,减少压力,个体的恢复心理协调能力接受信息传播者态度或形象,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或行为。
1.权威性。传播者的权威性愈高,愈容易引起自我态度的改变。《战狼2》中卓亦凡渴望独立,渴望战争,敬佩有才能、品德高尚的人。冷锋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护大家周全多次以身犯险,影响了卓亦凡,使卓亦凡改变自己幼稚的想法,走向成熟。
2.可靠性。可靠性是指被影响人感受到的信息传播者是否公正和客观,若被影响者感受到信息传播者的动机是出于私利或存在偏见,则其影响力就会下降。若传播者是为了帮助他人或出于某种高尚目的或具有公正性,就会愈加信服。《战狼2》中,冷锋表示“非洲人和中国人都是一样的”,卓亦凡被冷锋平等的态度折服,在战斗中信任冷锋,和冷锋并肩作战。
3.可信性。可信性是指信息传播者的外貌、表达等方面第一印象引起被影响者接受的信赖。凯尔曼曾认为人们对信息传播者的喜欢更能引起态度变化。
二、作用对象
从个体的元认知角度来讲,影响个体态度转变的元认知因素分为态度确定性、态度重要性和态度矛盾性三个方面。态度确定性反映了人们是否相信自己的态度是正确的,以及对自己态度正确性的相信程度。当个人认为自己获取的信息较为完整,或对态度对象有直接的亲身经历时态度确定性会较强。态度重要性指个体认为所持态度的重要程度,当态度的对象涉及个体的利益得失和价值信念,或个体对某一群体认同时,态度的重要性会提升,个体抵御外界说服的倾向更加强烈。
在《战狼2》中,从卓亦凡千里迢迢来到非洲以及炫耀自己的武器装备等行为可以看出,他的态度确定性和态度重要性均较强。但他同时又对Pasha父亲的死表现出悲伤,进而产生对Pasha的愧疚,对武器的双重态度之间的矛盾在此时激剧增强,卓亦凡态度的转变正是建立在这个隐性矛盾的基础上。
三、信息
从信息层面上来讲,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包括信息匹配和信息的传递结构。信息匹配指引起个人态度改变的信息与个人特征的匹配程度,其中个人特征包括人格、认同等。信息影响着态度转变的路径。信息与个人的关联性越强,人们越倾向于采用中心路径,如果信息与个人的关联性很弱,人们通常会选择外周路径,此时对个人的态度转变起主导作用的不再是信息本身,而是信息传递者本身的权威。
四、情景因素
当一个人的信念和行为不一致时,会出现态度的改变,在态度改变过程中有时也会受到个体所处的情景影响和制约。不论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还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都认为刺激情景要与个体相联合,一定的情景作用下,个体会发生态度的改变,被改变的态度则可能影响随后在某一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考虑到情境敏感性与态度稳定性的经验证据,我们就电影《战狼2》进行进一步分析。卓亦凡态度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受情境因素的影响,他之前所处环境较为单一,信息来源单纯,自己的保家卫国,一马当先的使命感较弱。
五、探究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在教育中的应用
1.信息来源。信息刚开始传播,人们还不可能以事件和客观的实际状况进行系统式处理时,往往会受信息来源的外部特征譬如教育者形象等边缘线索的影响引起态度的转变。教育者的形象会迁移到个体所持有的立场中,使态度发生改变。个体对教育者的认同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起引领作用的催化剂。在教育过程中,应结合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促使其认同,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将教育内容纳入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还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及受教育者的实际,因材施教,树立正确的教育者形象,达到个体对教育者价值观的认同。
2.信息和对象对教育的作用。说服是态度改变的一个重要手段,早期的关于说服教育的研究侧重于信息的单向传递,现代说服学转变为关注说服客体自身的因素,接受者的元认知因素成为不可忽视的部分,信息的传递结构由单一向度转向多向度。
3.情境因素在教育中的应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主要趋势,教育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制约着其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可利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加强教育程度,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情景带来的刺激效应,促进态度的改变。教科书式的战争教育和爱国主义情感熏陶尽让大家对国家的认识停留在理论认知,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青年一代在情景体验中激发积极情绪,加快态度的转变,增强使命感。
参考文献:
[1]张静.态度形成理论视阈下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17:11-13.
[2]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吴国庆陈丽玫.态度改变:说服策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社会心理科学.2008.
作者简介:居萍(1997-),女,汉族,籍贯:河南省新乡市,学历:本科在读 ;吴琼琼(1998-),女 ,汉族,籍贯:河南省洛阳市,学历:本科在读;李雪珂(1997-),女,汉族,籍贯:河南省周口市,学历:本科在读;尹亚文(1996-),女,漢族,籍贯:河南省鹿邑县,学历: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