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半乳糖凝集素-3(Gal-3)与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关系密切,在房颤的结构重构和电重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Gal-3上游与炎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相互作用,下游通过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醛固酮等介导,激活成纤维细胞并促进其他相关因子表达,影响心肌纤维化进程。反之,干预Gal-3可能抑制心肌纤维化、促进离子通道正常生理功能。近年来,临床研究已证明Gal-3在房颤
【机 构】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上海,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乳糖凝集素-3(Gal-3)与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关系密切,在房颤的结构重构和电重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Gal-3上游与炎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相互作用,下游通过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醛固酮等介导,激活成纤维细胞并促进其他相关因子表达,影响心肌纤维化进程。反之,干预Gal-3可能抑制心肌纤维化、促进离子通道正常生理功能。近年来,临床研究已证明Gal-3在房颤的发生、并发症和手术预后等多个方面具预测作用。然而,目前临床上Gal-3抑制剂主要运用于肿瘤治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极少,有望在将来成为房颤及其他纤维化疾病的治疗靶点。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慢性偏头痛患者伴发的胃肠道症状及其与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情绪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匹兹堡睡眠量表(PQSI)、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量表(GSRS)调查问卷,分别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的151例符合国际头痛学会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诊断标准的慢性偏头痛患者和同期收集的151名健康对照者的胃肠道症状、焦虑
约2/3癫痫患者通过正规抗癫痫药物治疗可达到长期无发作,目前普遍认为癫痫无发作至少2年以上,权衡利弊后可考虑逐渐减药直至停药。一般认为器质性脑损伤、异常脑电图及特殊癫痫综合征等是影响撤药后癫痫复发的危险因素,其中异常脑电图,特别是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对癫痫撤药后复发的影响,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我们就癫痫患者撤药不同时期的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对撤药后复发的预测意义进行综述。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它涉及复杂的神经系统异常。近来对偏头痛神经病理生理学认识上的进展,使得我们能够解释某些症状学方面的问题,也推动了新的靶向治疗的发展,这可能会改变偏头痛在未来的治疗方式。偏头痛的治疗是个体化的,其中预防性药物治疗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将探讨预防偏头痛药物治疗新进展,重点是针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途径的新治疗。
脑卒中日益成为威胁人类的三大重要疾病之一,其中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常见。目前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首选,但大量研究表明静脉溶栓会增加出血性转化的风险。文中将对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分型、发生率、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并探讨出血性转化的可能预测指标,为临床溶栓治疗提供新的参考。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的危险因素及UIA的存在是否会影响ACI患者的早期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ACI的患者。通过急诊头颅磁共振及三维时间飞跃序列技术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three dimen
目的总结永久起搏器心外膜植入术后当天、短期术后和长期术后心外膜电极导线的心室阈值的变化,分析心外膜植入起搏器是否安全、稳定。方法入选2007年10月至2016年3月在阜外医院行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且出院后进行1次及以上程控随访的43例患者。成人患者7例,其中3例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左心室导线心外膜植入,4例VVI永久起搏器心外膜植入;儿童患者36例,均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行心外膜永久起搏
目的探讨经右侧腋静脉途径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经验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总结2018年4月至2018年8月在上海新华医院经右侧腋静脉行永久性左束支区域起搏患者的腔内标测电图、起搏程控及临床随访资料。结果共15例患者入选,其中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5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窦性停搏1例,窦性心动过缓3例。所有患者均同意经右侧腋静脉行左束支区域起搏术,术中单极起搏有2例未达到左束支区域起搏标准,其余13例达到
目的探讨起源于三尖瓣环的室性早搏(室早)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导管消融的远期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43例起源于三尖瓣环的室早、室速患者资料。在三维电解剖标测构建三尖瓣环与右心室几何模型,激动标测出室早/室速最早激动点,起搏标测予以验证。根据室早/室速标测最早激动点部位将患者分为游离壁组与间隔组。游离壁与后间隔起源室早/室速消融采用温控盐
心房颤动(房颤)和心力衰竭(心衰)是21世纪的常见病,两者互为因果,在病理生理学机制上相互演变,常合并出现。房颤伴心衰患者预后更差,而传统药物治疗房颤伴心衰存在诸多局限。导管消融作为非药物维持窦性心律治疗,已被推荐为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法。其在房颤伴心衰患者中的应用缺乏足够的临床研究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CASTLE-AF研究为此提供了依据。本文将对导管消融对房颤伴心衰患者的作用展开论述。
磁共振成像(MRI)历来被认为是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患者的禁忌。MRI检查时产生的磁场可能与CIED产生相互作用导致设备异常工作或心肌损伤。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MRI兼容的CIED已经被推出并应用于临床。在恰当的检查方案下,传统CIED患者行MRI检查的风险也明显下降。CIED患者行MRI检查的安全性的临床研究层出不穷,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