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恩幻灭露峥嵘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v_2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藏有一枚花钱(见图),正面楷书直读“至治无名”,背面无外廓,龙凤海涛纹饰呈典型的西南地区风格。折十钱型,青铜质地。此钱为近代出土,老坑色,表面有磨损痕迹。从其钱文、铜质及坑色来看,应为元代之物。
  面文“至治无名”,其锋直指元朝至治年间英宗皇帝硕德八刺。“无名”意为平庸无名之辈,寓其无德无道,枉为一国之君。铸币者对至治帝的怨恨仇视之情借此币宣泄无疑。在彰显吉祥娱戏、驱邪厌胜的花钱丛中,此钱单挑某帝王横加讥贬,不但突兀怪异,而且绝无仅有。那么,何人敢如此放胆铸币诅咒一朝天子?为何独对英宗至治皇帝如此仇恨?这些问题我们只要从史料中去认真查找、分析,答案自会知晓。笔者认为,此币应为当时的宗教组织白莲教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所铸。我们且从白莲教坎坷的发展史上来追根寻源。
  白莲教是中国民间宗教中最具代表性的教派,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也最大。据史料记载,白莲教源于宋代中叶,当时被称为“白莲菜”、“白莲道”、“白莲会”、后称“白莲教”。初期分布于华东、华南一带,到十四世纪中叶,蔓延于全国。
  此时,由于元朝统治者长期推行阶级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又值洪水、大旱、瘟疫相继肆虐华夏大地,“民之死者半。田莱尽荒,篙藜没人,狐兔之迹满道。”天灾人祸,民怨沸腾,元朝统治行将走到尽头。蓄势已久的白莲教趁机在各地通过宗教活动鼓动、组织民众进行起义前的准备,元史记载“颍上之寇,始结白莲,以佛法诱众”。公元1351年(至正十一年五月初),距元至治帝颁布“禁白莲佛事”仅二十九年,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统领三千白莲教信徒,在全国率先扯起反元大旗,进而拉开元末农民起义的序幕。起义军头裹红巾为记,史称红巾军,又有烧香拜佛之规,故又称香军。元末红巾军起义为元朝的腐朽统治敲响了丧钟。
  这样,从上述白莲教的发展史中来寻找“至治无名”花钱的出处就脉络清晰了。唯有在至治年间身受其害、创伤痛深的白莲教才完全有可能也有理由铸造此币。铸此币者,非白莲教莫属!正是元英宗在至治二年(1322年)下达的禁教令引发了白莲教对自身教义的痛苦反省,从而加速了其教义的转变。“至治无名”花钱铸于其时,顺理成章。白莲教勇敢地发出“至治无名”的呐喊,一方面反映出对皇恩幻灭的失望和对至治帝的怨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白莲教正向桀骜不驯的暴力争斗风格转化,乃至有明一代,有清一代,白莲教那不屈不挠的反叛起义始终是令封建统治者深感头痛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佛教是白莲教的主体。佛经中有“无明”一词,泛指无知、愚昧。“无明”与“无名”是谐音,且具有双重含意,使此币寓意愈浓。从花钱的角度来看,此币诅咒天子,应属厌胜品类。这也与当时白莲教散布谶言、制造玄机、用巫蛊之术来瓦解统治者根基的做法相吻合。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至治无名”花钱应是一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元代白莲教铸币。
  有诗为证:皇恩幻灭露峥嵘,弥勒临凡净土空。可叹白莲兵戟事,寻源却在此泉中。(责编:丁丑)
其他文献
公元1851年咸丰帝刚上台就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太平军于1853年攻克南京,改称“天京”,定为都城,建立“太平天国”政权。由于巨额赔款和频繁战争,清朝国库早已空虚。为了应对濒危的政局和庞大的军费开支,咸丰帝不得不打破祖训开铸大钱。  据马定祥主编的《咸丰泉汇》中所述:“咸丰三年(1853年)就在北京户、工两局刚开始铸大钱之时,宝福局也铸了大钱。当时太平天国革命正蓬勃发展。据署闽浙总
期刊
如今的瓷器只要沾上浅绛就身价倍增,所谓的官窑名家更是天价。前些时期到异地一古玩店,老板拿出一光绪后期釉彩花鸟壶,满口不离浅绛彩名家、御窑厂名家,索价也高,余无语。诚然,浅绛彩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文人的参与,现在很多人称浅绛是文人瓷,殊不知不是所有用浅绛彩在瓷上作画的都可称文人瓷。我想,真正优秀的浅绛作品应是体现中国文化韵味的作品。什么是中国文化的韵味,我想应该就是那笔不到之处。郎世宁的花鸟色彩绚烂,造
期刊
与浅绛瓷结缘,算来已有十来个年头了。从被老师带着去皖南徽州寻古玩,到自己背起行囊闯荡全国各地古玩市场,再到守在电脑旁边寻觅世界各地的浅绛信息,我的生活完全被浅绛收藏所改变。而浅绛彩瓷这个十年前还少有人知的名词,到今天成为收藏界炙手可热的新宠,也是我们这些老藏友所始料不及的。说实话,我自己喜忧参半,一方面浅绛得到认同了,大家也都从浅绛彩热中得到了实惠,藏品升值了;但另一方面,浅绛彩热引来的大批实力藏
期刊
元代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奋起,农民起义运动风起云涌,形成许多地方割据政权,并铸造了各自的货币,其中有张士诚的“天佑通宝”,韩林儿的“龙凤通宝”,徐寿辉的“天启通宝”、“天定通宝”,陈友谅的“大义通宝”,朱元璋的“大中通宝”。这些钱币由于铸量不多,存世稀少,如今大多已成为珍稀品种。“德寿重宝”是陈友谅阵亡后,次子陈理继位,改元“德寿”时所铸的钱币,知者寥寥。  数年前,我在市场上首次瞥见此钱,一下就
期刊
兴起于十九世纪晚期、发掘于二十世纪晚期的浅绛彩瓷,在瓷器史上只存在了五十余年,在湮没一百余年之后,大放异彩。随着收藏队伍的扩大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其市场价值稳步上升。继中国嘉德、中拍国际、北京长风等拍卖行2010年陆续推出浅绛彩瓷专题以后,2011年天津海天、英国宝龙也推出了自己的文人瓷画专题。2008年以前,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三大家的瓷板、琮瓶、成对帽筒等器型价位在10万至15万元之间,而今年已
期刊
民国味儿  周六看到一只民国的新粉彩杯子,很喜欢。问价的时候,老板很神秘地轻声摆手对我说:是假的。感谢老板诚信的同时,细细将杯子看了一遍,觉得这不但不假,而且是一眼大开门的东西。遂告诉老板说这是件好东西。老板仍坚执他的观点,还说古玩城的好几个人都说假。其中有一人,我一直以为他的眼力是极好的,但我还是相信自己的眼力,表示愿意购藏之。  老板于是答应东西已经属于我,但要等几天,再确认一下真伪,我答应了
期刊
多年藏研古钱,先后在数十吨清钱中,捡选出几枚宝浙局“同治通宝”钱,奇特的是面文四字,“同治”与“通宝”相逆。若按制钱规制“同治”二字在穿上下直读排列,“通宝”二字在穿右左横读排列。这种倒置使“通”在左,“宝”在右,有违常制;若将“通宝”二字放正,“同治”二字就被颠倒,“同”在穿下,“治”在穿上,呈头朝下,脚朝上倒悬状;背满文“宝浙”二字,对应面文“同治”正读时,则倒置反书,右左排列。若对应“通宝”
期刊
众所周知文人瓷画的发展,经过了浅绛彩瓷画—新彩瓷画—新粉彩瓷画三个阶段。晚清时期由文人士大夫和御窑厂画师以瓷代纸、以画入瓷创作清新淡雅的浅绛瓷画,经过由民国初期以陈松为代表的文人画师以洋彩颜料创作新彩瓷画过渡,进而自民国二三十年代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瓷画大师绘制新粉彩瓷画,使文人瓷画这一艺术形式走向辉煌并影响至今。三个阶段无一不生动地体现着“中国画入中国瓷”的文人瓷画精髓。  随着人们对浅绛彩和新粉
期刊
此品“奇”,就奇在对钱文有三种读法,除上、下、右、左对读“赵宝重兴”外,还可以从左、上、右、下读“兴赵重宝”和上、左、右、下读“赵兴重宝”,它既不是行用钱币,又非厌胜钱,而且许多泉谱都失载,也未见到报道。  当我第一次在泉友家中看到时,以为是臆造品,但泉友是从走街串巷的小古董贩子手中收到的生坑品。经上手仔细观察,发现钱文挺拔,很有精神,确实非一般工匠能书,应出自名家之手。入骨的硬绿锈呈宝石光泽,这
期刊
中国是位于欧亚大陆的古老国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明,在其历史演变更替的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中国的“年”文化就是其一。老百姓有个过年的传统,大年临近时,便纷纷出动家人前往画店或画摊儿上选购那些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的年画,带回家来用这些喜庆吉祥的图画装点居室,美化生活(图1、图2)。年画曾像是贴在墙上的电视机,人们看着年画,欣赏着年画的美丽画面,讲述着年画里的情节和故事,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