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是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毫无自主性,学生的问题意识处于压抑状态。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 问题意识 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践表明,学生是否自主、是否探究,主要表现在是否思考,是否思考主要表现在是否能提出问题或是否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实施语文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培养问题意识的意义
“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科学大门的一把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动力,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问题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教学反对“满堂灌”、“一言堂”,提倡“提问式”、“启发式”,这已成为当代课堂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这种提问式教学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者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问题本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问题的提出应当从学生的角度提出或者由学生自主提出,但目前课堂上的大多数问题是教师根据教学参考书,根据自己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的理解提出的。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被提问的状态,毫无自主权而言。学生长期处于这样一种压制状态是很难形成问题意识的。
(二)问题的解决者主要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往往处于“权威”、“霸主”的地位,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只许相信,不许怀疑;只许对,不许错。语文课堂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主宰了一切,学生完全丧失了主人的身份而处于被动地位,成为学习的“机器”、“容器”、“配角”、“听众”,毫无自主学习的权利,以致于丧失了好奇心、创造欲。有时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但实际上学生只不过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种思考与新课标所追求的独立思考问题相差甚远,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无从谈起了。
(三)问题的评价惟教参、“标准答案”是从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语文学习是最具有主观性、创造性的学习,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篇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往往可以有多种理解途径和多种思想意蕴,应当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理解课文、评价课文,只要言之成理,就要给予肯定。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总把教参的观点当作惟一标准,不准学生越雷池半步,结果逼得学生只有照搬、照抄、照背教参,读课文没有自己的看法,写作文没有自己的思想。如此教学只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削弱、思维僵化。
以上问题的症结归根结底在于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没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进行问题教学,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注重以下策略:
(一)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
一般来说,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境、不平常的现象、奇异的事物、引起矛盾的说法。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事例,也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奇异事件引发他们思考、引导他们注重问题、激发他们自己去探究的兴趣。比如学习《皇帝的新装》后,设置问题:“请你发挥想象,续写皇帝游行以后的情况。”围绕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堂要解决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自己去寻找答案。比如“怎样去把握文章的主题”,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思考综合,从中找出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教师要正视学生“出格”的问题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古人曾说:“学贵有疑”、“读书须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创新思维的开端,创造发明的起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精辟独到,有的幼稚可笑,甚至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老师也预料不到的。但是老师要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出格”问题。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当讲到愚公的人物形象:愚公不怕艰苦、持之以恒、愚公不愚时。一位学生立即站起来提出疑问:“我认为愚公就是愚,他为什么不把家搬到山外呢?人家智叟就是聪明,只凭傻于是不行的,要讲究方法。”这些创新性思维的闪现,有时连老师也意想不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对问题思维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要正视学生的疑问,给予表扬和鼓励,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师要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教师要鼓励学生能够比较充分、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学生保留;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学生对一些问题会有怎样的看法有时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能自主地运用语文工具来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有权利运用语文丰富的词汇去幻想,去创造,去表达,去倾吐,去写作,表达想说之言,书写想写之话。当然,学生也有权利去反驳别人的看法,评论别人的得失。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如此,才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 问题意识 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践表明,学生是否自主、是否探究,主要表现在是否思考,是否思考主要表现在是否能提出问题或是否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实施语文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培养问题意识的意义
“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科学大门的一把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动力,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问题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教学反对“满堂灌”、“一言堂”,提倡“提问式”、“启发式”,这已成为当代课堂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这种提问式教学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者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问题本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问题的提出应当从学生的角度提出或者由学生自主提出,但目前课堂上的大多数问题是教师根据教学参考书,根据自己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的理解提出的。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被提问的状态,毫无自主权而言。学生长期处于这样一种压制状态是很难形成问题意识的。
(二)问题的解决者主要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往往处于“权威”、“霸主”的地位,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只许相信,不许怀疑;只许对,不许错。语文课堂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主宰了一切,学生完全丧失了主人的身份而处于被动地位,成为学习的“机器”、“容器”、“配角”、“听众”,毫无自主学习的权利,以致于丧失了好奇心、创造欲。有时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但实际上学生只不过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种思考与新课标所追求的独立思考问题相差甚远,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无从谈起了。
(三)问题的评价惟教参、“标准答案”是从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语文学习是最具有主观性、创造性的学习,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篇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往往可以有多种理解途径和多种思想意蕴,应当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理解课文、评价课文,只要言之成理,就要给予肯定。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总把教参的观点当作惟一标准,不准学生越雷池半步,结果逼得学生只有照搬、照抄、照背教参,读课文没有自己的看法,写作文没有自己的思想。如此教学只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削弱、思维僵化。
以上问题的症结归根结底在于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没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进行问题教学,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注重以下策略:
(一)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
一般来说,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境、不平常的现象、奇异的事物、引起矛盾的说法。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事例,也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奇异事件引发他们思考、引导他们注重问题、激发他们自己去探究的兴趣。比如学习《皇帝的新装》后,设置问题:“请你发挥想象,续写皇帝游行以后的情况。”围绕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堂要解决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自己去寻找答案。比如“怎样去把握文章的主题”,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思考综合,从中找出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教师要正视学生“出格”的问题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古人曾说:“学贵有疑”、“读书须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创新思维的开端,创造发明的起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精辟独到,有的幼稚可笑,甚至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老师也预料不到的。但是老师要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出格”问题。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当讲到愚公的人物形象:愚公不怕艰苦、持之以恒、愚公不愚时。一位学生立即站起来提出疑问:“我认为愚公就是愚,他为什么不把家搬到山外呢?人家智叟就是聪明,只凭傻于是不行的,要讲究方法。”这些创新性思维的闪现,有时连老师也意想不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对问题思维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要正视学生的疑问,给予表扬和鼓励,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师要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教师要鼓励学生能够比较充分、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学生保留;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学生对一些问题会有怎样的看法有时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能自主地运用语文工具来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有权利运用语文丰富的词汇去幻想,去创造,去表达,去倾吐,去写作,表达想说之言,书写想写之话。当然,学生也有权利去反驳别人的看法,评论别人的得失。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如此,才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