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轻结论,重过程,教给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大脑参与学习,使教学内容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同构,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联系,激励学生创新学习的思维活动。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
一个人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也就离不开他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人通过一定的智力活动,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智力活动,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重新组合和独特加工,在头脑中形成新产品的形象,并通过一定的行动使之成为新产品的能力,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1、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
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新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新的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新课程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注重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以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因此,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表现。例如教学应用题:“有25 块棱长0.6米的正方体大理石,每立方米大理石重2.5 吨,如果用载重生5 吨的汽车一次性运往工地,运走这些大理石至少需要多少辆汽车?”同学们的解答是:2.5×(0.6×0.6×0.6)×25÷4.5=3(辆)我也认同了这种解法,正要讲下一题时,有个学生提出疑问:如果25 块大理石用3 辆汽车一次运完,由于25÷3的商不是整数,又不能超过汽车的载重量,那么在实际运输过程中只能把一块或一部分大理石锯开来,分装在这3 辆汽车上,而这在实际运输中是不可能的,所以至少用3 辆汽车来运是不对的。听了他这种讲法,我感到很惊喜。想不到这位学生能以事实说话,不迷信老师,不迷信题目,不盲目吸收,能独立思考,而且讲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并积极地与他们一起探索,去发现更广阔的新天地。
2、双基教学是创新教育的起点
只有将创新意识与双基训练有机结合、相互贯通,才能形成小学数学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创造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有知识容量越大,联想、类比、猜想的领域才越大,从而产生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思想、新的技能的机会就越多,进行创造的空间就越大。所以,实施创新教育必须立足于双基,抓好基础训练,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必须的基本技能,如运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论证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
更重要的一方面,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包括他们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去发现新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小学数学知识的创造发展过程,体会到小学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创造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双基教学是创新教育的起点。
3、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任何创造都离不开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只有当一个人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时,才能对面临的问题有进行研究的能力,才能有创造的可能。因而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又以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最常用,所以,我们要加强这两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3.1.类比联想,培养直觉思维的敏捷性。
类比是一种反映较快的直觉思维方法,当两个对象在某些方面存在相同或相似时,就可猜想两个對象在其它方面也存在相同或相似,即由特殊条件下的结论去猜想一般情况下的结论。联想是产生直觉思维的先导,只有通过联想才能使当前的对象与原有对象建立起联系,才能为类比猜想和直观感觉猜测提供参考,也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学习。
3.2.数形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变通性。
图形具有较强的直观性,把数形结合起来,就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更能由感而发,猜想到问题的结果。
在创造活动中,我们往往经过多次失败后才能成功。我们应总结失败的教训,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恰好符合发散思维的特点、特征。所以,我们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发散思维的培养,如一题多解,就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灵活。
3.3.借题发挥,培养发散思维的深刻性。
对一个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变化探究,从而产生新的条件或结论,可使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同时使发散思维得到训练。
3.4.一题多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综合训练。
教师应将一些题目进行变化,产生多种形式的题目,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得到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综合训练,通过改编题目的求解,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形象表达,发挥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此,我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针对数量关系抽象、隐蔽、条件变化等特点,我既让学生掌握一般分析方法,还教学生应用转化、假设、消去、逆推等推理方法开拓解题思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解答问题。当学生掌握了多种推理方法就可以广开思路,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例如:1.理解表面积的意义:(1)学生通过触觉,感知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实物的六个面,并标明“上、下、前、后、左、右”。(2)学生通过视觉,观察了解表面积的意义。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出示长方体模型,沿着棱剪开,再展开,并贴于黑板。(3)学生动手操作,理解表面积的意义。(4)学生独立动手操作正方体模型,巩固表面积的意义。(5)教师引导学生看两个展开图得出结论。2.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1)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探索各种求法,教师再用电脑演示验证。(2)借助学生熟悉的环境――教室,引导学生弄清长方体六个面与长、宽、高的关系。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对照课本自我检查,最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当学生回顾探究的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表现出喜悦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感受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创新教育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需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在动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
一个人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也就离不开他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人通过一定的智力活动,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智力活动,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重新组合和独特加工,在头脑中形成新产品的形象,并通过一定的行动使之成为新产品的能力,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1、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
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新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新的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新课程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注重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以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因此,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表现。例如教学应用题:“有25 块棱长0.6米的正方体大理石,每立方米大理石重2.5 吨,如果用载重生5 吨的汽车一次性运往工地,运走这些大理石至少需要多少辆汽车?”同学们的解答是:2.5×(0.6×0.6×0.6)×25÷4.5=3(辆)我也认同了这种解法,正要讲下一题时,有个学生提出疑问:如果25 块大理石用3 辆汽车一次运完,由于25÷3的商不是整数,又不能超过汽车的载重量,那么在实际运输过程中只能把一块或一部分大理石锯开来,分装在这3 辆汽车上,而这在实际运输中是不可能的,所以至少用3 辆汽车来运是不对的。听了他这种讲法,我感到很惊喜。想不到这位学生能以事实说话,不迷信老师,不迷信题目,不盲目吸收,能独立思考,而且讲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并积极地与他们一起探索,去发现更广阔的新天地。
2、双基教学是创新教育的起点
只有将创新意识与双基训练有机结合、相互贯通,才能形成小学数学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创造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有知识容量越大,联想、类比、猜想的领域才越大,从而产生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思想、新的技能的机会就越多,进行创造的空间就越大。所以,实施创新教育必须立足于双基,抓好基础训练,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必须的基本技能,如运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论证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
更重要的一方面,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包括他们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去发现新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小学数学知识的创造发展过程,体会到小学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创造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双基教学是创新教育的起点。
3、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任何创造都离不开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只有当一个人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时,才能对面临的问题有进行研究的能力,才能有创造的可能。因而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又以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最常用,所以,我们要加强这两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3.1.类比联想,培养直觉思维的敏捷性。
类比是一种反映较快的直觉思维方法,当两个对象在某些方面存在相同或相似时,就可猜想两个對象在其它方面也存在相同或相似,即由特殊条件下的结论去猜想一般情况下的结论。联想是产生直觉思维的先导,只有通过联想才能使当前的对象与原有对象建立起联系,才能为类比猜想和直观感觉猜测提供参考,也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学习。
3.2.数形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变通性。
图形具有较强的直观性,把数形结合起来,就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更能由感而发,猜想到问题的结果。
在创造活动中,我们往往经过多次失败后才能成功。我们应总结失败的教训,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恰好符合发散思维的特点、特征。所以,我们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发散思维的培养,如一题多解,就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灵活。
3.3.借题发挥,培养发散思维的深刻性。
对一个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变化探究,从而产生新的条件或结论,可使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同时使发散思维得到训练。
3.4.一题多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综合训练。
教师应将一些题目进行变化,产生多种形式的题目,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得到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综合训练,通过改编题目的求解,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形象表达,发挥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此,我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针对数量关系抽象、隐蔽、条件变化等特点,我既让学生掌握一般分析方法,还教学生应用转化、假设、消去、逆推等推理方法开拓解题思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解答问题。当学生掌握了多种推理方法就可以广开思路,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例如:1.理解表面积的意义:(1)学生通过触觉,感知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实物的六个面,并标明“上、下、前、后、左、右”。(2)学生通过视觉,观察了解表面积的意义。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出示长方体模型,沿着棱剪开,再展开,并贴于黑板。(3)学生动手操作,理解表面积的意义。(4)学生独立动手操作正方体模型,巩固表面积的意义。(5)教师引导学生看两个展开图得出结论。2.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1)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探索各种求法,教师再用电脑演示验证。(2)借助学生熟悉的环境――教室,引导学生弄清长方体六个面与长、宽、高的关系。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对照课本自我检查,最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当学生回顾探究的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表现出喜悦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感受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创新教育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需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