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红色影片为载体,以社会实践为载体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建构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活动模式的一些探索。
【关键词】品德课堂;教学活动;载体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而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为此,我们传统的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转变成建构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的品德课堂教学模式。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探索。
一、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丰富学习方式,再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果我们仅照着文本内容讲授,很快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这样的教学,是无法达成课程总目标的,对学生个体的塑造是不利的。其实,课本每个单元里,是有着丰富的活动设计的,我们应该重视,并有效地利用这些活动设计,圆满完成课程目标,在润物无声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开展辩论会,在各种思想撞击中建构主流思想
在上六年级下册的《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一课时,我就针对丽江的麻将风,让学生事先收集身边关于打麻将的各种事例,以辩论的方式,撞击学生的思想。通过这系列的过程,学生惊讶的认识到:丽江的麻将风确实太严重了,不说爷爷奶奶辈的,父母辈的,就连初中生、高中生搞个聚会,都已打上麻将了;打麻将借高利贷的、家庭破裂的身边就有不少;打麻将闹得亲戚朋友间伤感情的更是不胜枚举;长期打麻将引发的各种疾病也不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麻将赌资越来越高……这样强烈地思想撞击,引起了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健康文明的休闲活动?
(二)以角色扮演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真实体验
有的时候,无论我们说多少遍,听多少遍,都不及亲身体验一次。如地球的环境问题(六年级下册:人类的家园),学生时有所见,但不会深思其造成的各种不利影响。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深化学生的认知,我采用表演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视角及认知的洗礼:一个扮演地球的学生进场了,只见她弯腰驼背,手拄拐杖,一步三挪,边咳边喘地走进教室。一见她,同学们就暴笑起来:乱篷篷的头发,脏兮兮的脸庞, 旧报纸、塑料袋做的衣裳,手臂上,脖子上,腿上、腰上拴挂着塑料袋、饮料瓶,废弃电池,光盘,就连拐杖上也挂满了各种瓶子、泡沫。待笑声停下,她喘着说:别笑别笑,我是地球妈妈啊,唉!累死我了……表演到最后,我们人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开展了环保行动,还原了地球妈妈的本来面貌。这样的表演,得到了全部学生的喜爱,环保意识,爱护地球的意识更是深入学生的心。
(三)善用调查的方法,让学生从被迫学习走向主动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这种心理需要特别强烈。调查,这种社会教学活动,能紧密地联系儿童的生活,创造和谐的情感氛围,激发儿童主动探索的内驱力,激活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在调查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需要他们自己解决,或情感,或态度,或方法,或知识的运用等,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学习方法,对学生今后解决各种问题,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从小培养学生的调查意识、调查方法、调查能力,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以红色影片为载体,实现品德课堂的德育功能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永远是品德课教育的主旋律。让我们来回顾《不屈的中国人》这一单元,我们要凭借这3篇课文,15个子内容,要让学生理解真的非常困难:学生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如何让学生感受中国人刻骨的屈辱?感受到宁可自己英勇赴死,却要战友活下来的革命情怀?理解共产党在这一特殊时期所起到的领导作用?如何让学生知道没有国家也就没有了家的认知?德育教育不应该是抽象的概念与单方面的说教,与其我们蜻蜓点水般的讲解,不如借助于媒体,把学生代入到这个特殊的年代,起到道德教育的良好效果。
三、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尤记得,在我们读小学时,学校轰轰烈烈地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去“五保户”家扫地擦窗,去公共场所打扫卫生,有一天,班长说他们村的坡道一下雨就湿滑难行,于是,全班趁着周末,拿着小锄头,小铁锹去挖阶梯,活没干得多象个样,却受到村民、村委会、学校的表扬,我们就觉得干了件了不起的大事,那种喜悦、被别人的需要和肯定,并不是自己考试考得好而得到表扬可以比拟的。
在《缄默知识理论》中说道: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要想培育学生的知识创新意识、素质和能力,就必需在注重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重视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社会实践、艺术实践,重视这些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引用有检验显性知识,而且更是为了从中获得在课堂里学习不到或无法理解的相关的缄默知识。
在近几年的初中教学中,已有了这样的改变:将社会实践作为考核学生的一项指标,要求学生在假期间承担或参与社会实践。这一块对于小学来说,还是空白。可能在我们的意識中,学生都还小,他们能做些什么呢?但我们都是无法否认,他们是具有自己思想的、需要被人、被社会肯定的独立个体。
在小学生阶段,我们可以适当的组织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如我们学校在早期就组织了“古城小卫士”,当学生们身穿纳西族服饰,戴着鲜红的授带,手拿火钳和小桶,捡起游客丢弃的垃圾,手持小喇叭,向游客介绍古城,介绍丽江时,获得了大家纷纷表扬,同时,学生内心的成就感,被需求感,让学生感受到了自身价值。
让我们多为学生搭建品德学习活动的平台,这样,学生就能在活动中发展,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提升。
参考文献:
[1]《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新时期学校德育活动设计与指南》.
[3]《五大基本教育理论》《百度文库》.
【关键词】品德课堂;教学活动;载体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而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为此,我们传统的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转变成建构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的品德课堂教学模式。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探索。
一、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丰富学习方式,再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果我们仅照着文本内容讲授,很快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这样的教学,是无法达成课程总目标的,对学生个体的塑造是不利的。其实,课本每个单元里,是有着丰富的活动设计的,我们应该重视,并有效地利用这些活动设计,圆满完成课程目标,在润物无声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开展辩论会,在各种思想撞击中建构主流思想
在上六年级下册的《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一课时,我就针对丽江的麻将风,让学生事先收集身边关于打麻将的各种事例,以辩论的方式,撞击学生的思想。通过这系列的过程,学生惊讶的认识到:丽江的麻将风确实太严重了,不说爷爷奶奶辈的,父母辈的,就连初中生、高中生搞个聚会,都已打上麻将了;打麻将借高利贷的、家庭破裂的身边就有不少;打麻将闹得亲戚朋友间伤感情的更是不胜枚举;长期打麻将引发的各种疾病也不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麻将赌资越来越高……这样强烈地思想撞击,引起了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健康文明的休闲活动?
(二)以角色扮演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真实体验
有的时候,无论我们说多少遍,听多少遍,都不及亲身体验一次。如地球的环境问题(六年级下册:人类的家园),学生时有所见,但不会深思其造成的各种不利影响。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深化学生的认知,我采用表演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视角及认知的洗礼:一个扮演地球的学生进场了,只见她弯腰驼背,手拄拐杖,一步三挪,边咳边喘地走进教室。一见她,同学们就暴笑起来:乱篷篷的头发,脏兮兮的脸庞, 旧报纸、塑料袋做的衣裳,手臂上,脖子上,腿上、腰上拴挂着塑料袋、饮料瓶,废弃电池,光盘,就连拐杖上也挂满了各种瓶子、泡沫。待笑声停下,她喘着说:别笑别笑,我是地球妈妈啊,唉!累死我了……表演到最后,我们人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开展了环保行动,还原了地球妈妈的本来面貌。这样的表演,得到了全部学生的喜爱,环保意识,爱护地球的意识更是深入学生的心。
(三)善用调查的方法,让学生从被迫学习走向主动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这种心理需要特别强烈。调查,这种社会教学活动,能紧密地联系儿童的生活,创造和谐的情感氛围,激发儿童主动探索的内驱力,激活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在调查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需要他们自己解决,或情感,或态度,或方法,或知识的运用等,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学习方法,对学生今后解决各种问题,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从小培养学生的调查意识、调查方法、调查能力,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以红色影片为载体,实现品德课堂的德育功能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永远是品德课教育的主旋律。让我们来回顾《不屈的中国人》这一单元,我们要凭借这3篇课文,15个子内容,要让学生理解真的非常困难:学生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如何让学生感受中国人刻骨的屈辱?感受到宁可自己英勇赴死,却要战友活下来的革命情怀?理解共产党在这一特殊时期所起到的领导作用?如何让学生知道没有国家也就没有了家的认知?德育教育不应该是抽象的概念与单方面的说教,与其我们蜻蜓点水般的讲解,不如借助于媒体,把学生代入到这个特殊的年代,起到道德教育的良好效果。
三、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尤记得,在我们读小学时,学校轰轰烈烈地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去“五保户”家扫地擦窗,去公共场所打扫卫生,有一天,班长说他们村的坡道一下雨就湿滑难行,于是,全班趁着周末,拿着小锄头,小铁锹去挖阶梯,活没干得多象个样,却受到村民、村委会、学校的表扬,我们就觉得干了件了不起的大事,那种喜悦、被别人的需要和肯定,并不是自己考试考得好而得到表扬可以比拟的。
在《缄默知识理论》中说道: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要想培育学生的知识创新意识、素质和能力,就必需在注重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重视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社会实践、艺术实践,重视这些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引用有检验显性知识,而且更是为了从中获得在课堂里学习不到或无法理解的相关的缄默知识。
在近几年的初中教学中,已有了这样的改变:将社会实践作为考核学生的一项指标,要求学生在假期间承担或参与社会实践。这一块对于小学来说,还是空白。可能在我们的意識中,学生都还小,他们能做些什么呢?但我们都是无法否认,他们是具有自己思想的、需要被人、被社会肯定的独立个体。
在小学生阶段,我们可以适当的组织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如我们学校在早期就组织了“古城小卫士”,当学生们身穿纳西族服饰,戴着鲜红的授带,手拿火钳和小桶,捡起游客丢弃的垃圾,手持小喇叭,向游客介绍古城,介绍丽江时,获得了大家纷纷表扬,同时,学生内心的成就感,被需求感,让学生感受到了自身价值。
让我们多为学生搭建品德学习活动的平台,这样,学生就能在活动中发展,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提升。
参考文献:
[1]《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新时期学校德育活动设计与指南》.
[3]《五大基本教育理论》《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