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净沙.秋思》的英译文看意境的传递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len5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意境美是中国诗词的特色,作者将各种意象景物独具匠心地排列在一起,渲染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天净沙·秋思》是一首羁旅绝唱,它寓情于景,表现了漂泊游客的寂寞孤苦、缕缕乡愁。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营造出入骨三分的意境美。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意境传递要达到形神兼备往往很难,在形似和神似不能兼顾的情况下, 还是取神似为佳。
  关键词:意境;意境传递;形似;神似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2
  
  一、引言
  中国的文人墨客善于将情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烘托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产生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意境美是中国诗词曲的一大特色,作者将单个的意象、景物等独具匠心地排列在一起,渲染出别样的意境。意境的营造已属不易,而要在翻译中用一种语言再现另一种语言的意境就更是难上加难。翻译时译者要如何处理这种不可言传性,在译文里再现原文的意境,对自身无疑是一种高难度的挑战。其实,意境再现是一种翻译的理想境界,有时很难实现,毕竟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在语言、文化和思维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本文试图借助《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文来分析翻译中意境的传递。
  二、《天净沙·秋思》的意境构成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小令中的杰作,它的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只有两句话,短短二十八个字,却勾画出一幅天涯游子思乡的凄苦画面。俗话说“佳境生象外”,意境是个体意象的综合,源于意象又高于意象,二者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意”指感情,“境”为诗人创造出来由读者感受的境界。情和景是创造意境的必要条件,情景交融产生了感染力强大的意境美。而读者从中获取的美学成分包括“轮廓”和“心境”。前者是营造出的气氛,后者是融入其中的感情或心境。二者构成了对一个作品的整体印象与感受。“轮廓”和“境”相似“, 心境”与“意”类同。(孟瑾、冯斗,2005:91)《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使用众多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前一句九个名词词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列举了九个意象,后一句“夕阳西下”又是一个意象。十个意象组合在一起,通过点睛之笔“断肠人在天涯”让读者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副萧瑟凄凉的郊外傍晚景象,衬托出飘泊天涯的游子愁苦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主要表达断肠人的思乡之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营造出一种萧瑟寂寥、清幽雅静的气氛。“枯藤、老树”让人感到荒凉沧桑,枯萎的枝蔓暗示着秋天已至,契合着作者愁苦的心情;“小桥流水人家”勾起作者思乡的情绪,家门前有小桥、有流水,营造出清幽的田园风光,让游子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家乡和家人。“古道西风瘦马”转而勾画出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增添了荒凉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西下”加深了悲凉的气氛。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前面的所有意象都是为了衬托天涯游子的惆怅。这一小令是一首羁旅绝唱,它寓情于景,表现了漂泊游客的寂寞孤苦、缕缕乡愁。各种景物既是途中所见,又是情感载体。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营造出入骨三分的意境美。
  三、《天净沙·秋思》英译文的意境传递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中国的古典文论独标境界,以意境之高下来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优秀的文学艺术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茅盾,1984:10)如何将《天净沙·秋思》中蕴涵的意境用英语传递出来,不同的译者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方法。
  Schelpp采用形式对等的方法来翻译《天净沙·秋思》,其译文为: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The sun westering/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译文基本上遵循原文的句式,做到了形式对等,比较忠实于原文,留给读者较大的想象空间,使其有更多解读译文的余地。但译文是否真实传递了原文的意境恐怕就值得商榷了,毕竟中西方文化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汉语诗词崇尚朦胧含蓄,字里行间隐含着只可意会的意境,而英语表达注重逻辑清晰,遣词造句往往清楚明了。没有中国文化背景和美感经验的外国读者读Schelpp的译文可能误以为原诗只是一些字词的堆砌,过于简单、缺乏内涵,从而很难产生共鸣。
  翁显良用释义的方法来翻译《天净沙·秋思》,他认为“汉诗英译要保持本色,首先要辨明什么是本色。这本色,一不在于词藻,二不在于典故,三不在于形式,而是在于意象以及加强其艺术效果的节奏。只要能再现原作的意象,不一定模仿其章法句法字法。”(翁显良,1982:24)《天净沙·秋思》翁译如下: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翁译不拘泥于原文句式,代之以散文体,用词考究贴切,巧妙应用音韵,点明和补全了原文隐藏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对译文读者来说,可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另一方面,读者又失去了感受原文特有风格的机会,限制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四、结语
  意境美的最高境界是实境与虚境的和谐统一。意境虚实相生,以有形见无形,也就是说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让人联想而产生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即领悟“言外之意”。意境传递要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往往很难,在形似和神似不能兼顾的情况下, 还是取神似为佳, 因为“神贵于形, 形受制于神”(金春笙,2007:33)。分析《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文可以判断,Schelpp更注重形似,而翁显良更注重神似。从意境传递的角度来看,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翁译可能更胜一筹。
  参考文献:
  [1]金春笙.汉诗英译“形式对等”重要性之我见[J].中国翻译,2007,(2).
  [2]茅盾.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A].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3]孟瑾,冯斗.古诗格式塔意象和意境的传递[J].外语学刊,2005,(4).
  [4]翁显良.本色与变相—汉诗英译琐议之三[J].外国语,1982,(1).
其他文献
摘 要:很多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接受母语及汉语的双语教育,其学习风格差异比较大,进入大学后这些迥异的学习风格必然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笔者就学习风格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其英语学习风格形成的原因及帮助他们养成正确风格的方法。  关键词:学习风格;新疆;少数民族;英语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普遍语法以及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旨在分析中国英语教学,特别是英语语法教学,从而试图寻找到一个英语教学的新途径。  关键词:普遍语法;二语习得;外显知识;内隐知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在英语教学中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关键,重点是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测试评估体系。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模式;测试评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笔者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所教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分析,发现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效果很不理想,学习态度过于消极被动,究其原因主要是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学起来过于吃力,因而毫无成就感可言。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将所谓的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到教学中来,并谈了一些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方法。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语言工具;情感因素  中图分类号:G42
期刊
摘 要:翻译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把一种语言(原语)的文化内涵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译语)的文化内涵。这就是说,翻译不仅要考虑语言的差异,更要密切注视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处理的好坏,往往是翻译成败的关键。在从事翻译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翻译中大量存在着文化缺省现象,并就如何应对该现象的补偿策略在本文中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缺省;补偿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期刊
摘 要:合作学习模式是对互动教学模式的延伸和发展,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发动学生互学、互助、互评,共同提高。本文就合作学习策略中的小组调查法、小组成绩分工法、小组游戏竞赛法、切块拼接法和共学式在英语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合作学习;策略体系;英语;论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G42
期刊
摘 要:本文研究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心理词汇反应的不同之处,30位非英语专业学生和28位英语专业学生参加了测试。结果显示,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心理词汇的反应有差异。这种差异是由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两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语言方面的因素是指被试者对提示词意义不准确的理解和缺乏对心理词汇的语义联系,非语言方面包括语言环境和文化的因素。本文最后总结了这些差异对教学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词汇
期刊
摘 要:在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抓住新的机遇,培养适应小商品经济发展的商务英语人才。商务英语专业要确立专业定位,优化课程设置,确保教学中英语与商务的有机结合;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养一专多能,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  关键词: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
期刊
摘 要:日语阅读在日语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能力培养中是最难培养的能力之一。在新的教学改革理念下,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该论文从目前学生日语阅读现状出发,通过改进教师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等,激发学生课外日语阅读热情、使其真正体会日语阅读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过程中学生主体性、主动性、趣味性和日语阅读综合素质,探索日语课外阅读教学方法。  关键词:网络资料;网络平台;日语阅读;课外
期刊
摘 要:上世纪60年代开始,象似性原则开始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象似性是相对于任意性而言的。语言的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两者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象似性在词汇方面的表征主要体现在语音、词形、词义及词源四个方面。本文主要运用认知学领域中的象似性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象似性;理据;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