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设计每一节数学课时,要分配好课堂教学时间,教师要少讲,学生要多练,努力增加学生的参与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数学课堂学习环境。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学生主体 分层教学
数学课堂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探究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设计好自己的课堂。在每一节数学课上,要让学生有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要能解除困惑,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下面我谈谈看法。
一、营造和谐与竞争相结合的课堂氛围
民主和谐的气氛,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老师的态度。一旦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会形成愉快的教学气氛,师生间就会相互感染、互相促进,学生就会乐学、愿学。因此,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尊重学生的情感,理解和信任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或发现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及成功的自豪感。
同时,在这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讨论情境”,激发学生尝试探究的欲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可以标新立异,可以七嘴八舌,可以保留不同意见和改变观点意见,鼓励持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讨论、争论、辩论”。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合理调整课堂教学时间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不一定会得多。如何让学生学得更高效、更主动呢?只有让学生“经历”了,他才会刻骨铭心。曾听一位成功的老教师这样评价自己的数学教学生涯:“第一个十年,我在教学生数学知识;第二个十年,我在教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第三个十年,我在给正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学生以支持和帮助。”这正是说明,我们在设计每一节数学课时,要分配好课堂教学时间,教师要少讲,学生要多练,努力增加学生的参与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其中深刻的内涵,也说明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讲、少讲,学生要多想、多练的重要性。
三、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扩大学生参与面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参与。小组学习前,教师引发问题情境,启动交往活动;小组学习时,教师深入到每一个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巡视于各小组之间,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从而发挥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展示结果,组织评讲,及时反馈。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参与面,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
在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以组织者、指导者的身份出现,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这样,学生真正参与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大大强化了教学效果,彻底改变了那种“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为了考试灌”的教学关系。
四、尊重个体差异,注意分层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在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根据情况我们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为竞赛组,B层为提高组,C层为基础组。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处理好这种差异,注意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1.分层备课,确定目标。
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在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情况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第一阶梯为形象记忆性内容,保证C层学生“吃得了”;第二个阶梯为抽象理解性内容,使B层学生“吃得好”;第三个梯级为知识扩展性内容,满足A层学生“吃得饱”。
2.分层授课,分类指导。
教师在授课时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在知识的安排上,思维难度较大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适中的问题留给B层学生,简单问题优待C层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
3.分层练习,合作互助。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让学生先完成对应层次的习题,再选做其他习题。当多数同学完成之后,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查,有问题时共同分析矫正或请教老师;也可以抽部分同学在黑板上板书,再分析讲解。最后,教师给出参考答案,小组成员互相复查,达到共同把关、合作共赢的目的。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恰当把握时机,合理组织,及时调控。
4.反馈小结,分层作业。
教师根据课堂内容与学生课上情况进行小结,并布置分层作业。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也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数学课堂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邓小荣.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8).
[2]黄红.浅谈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6).
[3]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7).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学生主体 分层教学
数学课堂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探究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设计好自己的课堂。在每一节数学课上,要让学生有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要能解除困惑,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下面我谈谈看法。
一、营造和谐与竞争相结合的课堂氛围
民主和谐的气氛,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老师的态度。一旦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会形成愉快的教学气氛,师生间就会相互感染、互相促进,学生就会乐学、愿学。因此,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尊重学生的情感,理解和信任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或发现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及成功的自豪感。
同时,在这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讨论情境”,激发学生尝试探究的欲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可以标新立异,可以七嘴八舌,可以保留不同意见和改变观点意见,鼓励持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讨论、争论、辩论”。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合理调整课堂教学时间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不一定会得多。如何让学生学得更高效、更主动呢?只有让学生“经历”了,他才会刻骨铭心。曾听一位成功的老教师这样评价自己的数学教学生涯:“第一个十年,我在教学生数学知识;第二个十年,我在教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第三个十年,我在给正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学生以支持和帮助。”这正是说明,我们在设计每一节数学课时,要分配好课堂教学时间,教师要少讲,学生要多练,努力增加学生的参与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其中深刻的内涵,也说明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讲、少讲,学生要多想、多练的重要性。
三、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扩大学生参与面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参与。小组学习前,教师引发问题情境,启动交往活动;小组学习时,教师深入到每一个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巡视于各小组之间,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从而发挥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展示结果,组织评讲,及时反馈。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参与面,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
在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以组织者、指导者的身份出现,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这样,学生真正参与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大大强化了教学效果,彻底改变了那种“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为了考试灌”的教学关系。
四、尊重个体差异,注意分层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在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根据情况我们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为竞赛组,B层为提高组,C层为基础组。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处理好这种差异,注意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1.分层备课,确定目标。
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在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情况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第一阶梯为形象记忆性内容,保证C层学生“吃得了”;第二个阶梯为抽象理解性内容,使B层学生“吃得好”;第三个梯级为知识扩展性内容,满足A层学生“吃得饱”。
2.分层授课,分类指导。
教师在授课时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在知识的安排上,思维难度较大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适中的问题留给B层学生,简单问题优待C层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
3.分层练习,合作互助。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让学生先完成对应层次的习题,再选做其他习题。当多数同学完成之后,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查,有问题时共同分析矫正或请教老师;也可以抽部分同学在黑板上板书,再分析讲解。最后,教师给出参考答案,小组成员互相复查,达到共同把关、合作共赢的目的。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恰当把握时机,合理组织,及时调控。
4.反馈小结,分层作业。
教师根据课堂内容与学生课上情况进行小结,并布置分层作业。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也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数学课堂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邓小荣.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8).
[2]黄红.浅谈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6).
[3]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