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脑干;损伤;诊断与治疗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74-02
原发脑干损伤占重型颅脑损伤的5%-7%,病情危重,死亡率高,文献报道死亡率高达70%,占颅脑损伤死亡率的1/3。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53例中,男39例,女14例,年龄10~68岁,平均35岁。
1.2临床表现:53例病人伤后均原发昏迷,均有呼吸不规律,一侧或双侧肢瘫,一侧或双侧病理反射阳性。伤后即出现应激性溃疡的1例,6小时后死亡;3例呈去皮质强直,瞳孔和眼球变化活动异常8例;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10例;双侧瞳孔变化不定,忽大忽小,交替变化15例;5例一侧或双侧瞳孔极度缩小;2例眼球固定;4例眼球分离;5例双眼向一侧凝视。
1.3辅助检查:急性期行CT诊断为脑干区有点片状高密度影。环池、脚间池、四叠体池、第四脑室受压或闭塞,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合并硬膜下血肿的4例(均行血肿清除术);合并颅内血肿的2例;合并颅底骨折、颅内积气的1例;亚急性期行MRI检查25例。中脑或桥脑下像上呈现片状低信号,T2呈高信号。
2讨论
2.1原发性脑干损伤的诊断:CT、MRI的临床应用为原发性脑干损伤提供了有效的诊断依据。
2.1.1CT检查:在原发性脑干损伤诊断上CT因受后颅窝骨伪影干扰和分辨率的限制,对非出血性脑干损伤诊断困难,有人对1700例颅脑外伤CT扫描进行分析,发现脑干损伤仅占1.2%,脑干损伤在CT上常表现为基底池消失,高分辨率CT可显示脑干内小灶出血,出血的部位与病理所见相同。
2.1.2MRI检查:MRI是诊断脑干损伤最理想的检查方法,MRI大致能反应病理改变,尤其对脑干弥漫性的轴索损伤。用自旋回波序列,T2加权像优于T1加权图像。脑干弥漫性轴索损伤在T2加权图像上呈现为椭圆形或条状高信号,常见于脑干背外侧,在T1加权像上呈现为低信号,常伴有脑白质和胼质体类似的MRI改变。从MRI對其他几类脑干的出血性损伤的诊断也很有价值,小灶出血的信号变化与伤后时间有关,伤后4天以上,T1加权图像常能显示高信号的出血灶。
2.2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治疗体会:近10年,我们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同时,参考国内外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治方法,逐渐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在脱水过程中,给予较多量的液体,适当提高胶体渗透压,以避免发生低血压和脑低灌注而引起的脑缺血、缺氧,同时可避免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早期给予大剂量激素,亚低温治疗,同时预防感染、营养神经、对症、支持疗法,救治率明显提高。2001~2011年共收治原发脑干损伤病人53例,死亡31例,生活能自理14例,能正常生活、劳动5例,植物样生存3例。死亡率由80%降低到现在的60%。
2.2.1保持呼吸道畅通。病人外伤后,口鼻出血,呼吸道分泌物多,伤后多伴有呕吐、误吸,使呼吸道梗阻,呼吸功能不全,所以要及早行气管切开,保证脑充分供氧。
2.2.2早期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首次1mg/kg加入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中静点,1次/日,逐渐减量,到7~8天停用。脱水药20%甘露醇250ml,1次/6小时静点。
2.2.3早期应用纳洛酮:纳洛酮能有效降低内皮质,增加脑灌注、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流、脑代谢、保护脑细胞、改善脑的缺氧状态,从而利于脑功能恢复,并明显改善神经功能,0.3mg/kg用生理盐水500ml,用输液泵24h连续静点,连用3天,第4-10天剂量为4.8mg/天,共用10天。
2.2.4由于脑水肿及呼吸功能不全,导致脑乏氧,所以高压氧疗可通过提高血液循环中的溶解氧,使机体内氧的含量提高20倍以上,以满足脑损伤后机体对氧的要求,高压氧能够加速损伤后病灶内废弃的组织碎片的清除,帮助血脑屏障尤其是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此外,高压氧可以增强细胞活性因子的作用,促进新毛细血管的生成,及某些微量促生物学功能重要的多功能神经营养因子的合成与分泌。
2.2.5伤后尽早给予鼻饲营养,一般第2-3天,每天按时检测血离子及肾功能,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2.6亚低温治疗:体温调解中枢在脑干,脑干损伤后病人均有持续发烧,体温高达39℃以上,给病人铺冰毯、枕冰帽,同时给予冬眠Ⅰ号肌注,如体温仍高,给予酒精擦治。维持体温在33~35℃之间,同时生命体征监护。有研究表明:亚低温可降低脑耗氧量,减少乳酸堆积,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养活钙离子内流,减少脑组织结构的破坏,并抑制乙酰胆碱儿茶酚胺以及兴奋性氨基酸递质等对脑组织的损害。
2.2.7预防肺、泌尿道感染及褥疮的发生,及时进行细菌培养,给予相应的抗生素,给病人勤变换体位,按摩背及尾骨部位,以防褥疮的发生,发已发生褥疮,给予理疗,减少病变部位受压。每天用强力碘消毒,局部换药2次。
2.2.8预防消化道出血:脑干损伤水肿后往往累积下丘脑,易发生应激性溃疡。要早期给予甲氰米胍或奥美拉唑静点,若已发生应激性溃疡应行胃肠减压。除上述药物外,可行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加压术等洗胃。
2.2.9止痉药物:脑干损伤后出现肌张力增强,去皮质强直,顽固性呃逆,应用镇静药控制,如:鲁米那肌注、安定静推或肌注,可交替使用。
2.2.10脑水肿高峰期过后(伤后7天后),着重于脑干功能的改善,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及苏醒药物,能量合剂等。
2.2.11恢复期(4周后):侧重于被动肢体功能锻炼,给予瘫侧肢体针炙、按摩、理疗。
我们将继续努力摸索积累经验,逐渐找到更完善、更有效的方法,使治愈率提高,死亡率下降到50%以下,原发脑干损伤治疗效果差,但只要我们精心治疗,精心护理,可望抢救那些属于可逆性损伤的病人。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74-02
原发脑干损伤占重型颅脑损伤的5%-7%,病情危重,死亡率高,文献报道死亡率高达70%,占颅脑损伤死亡率的1/3。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53例中,男39例,女14例,年龄10~68岁,平均35岁。
1.2临床表现:53例病人伤后均原发昏迷,均有呼吸不规律,一侧或双侧肢瘫,一侧或双侧病理反射阳性。伤后即出现应激性溃疡的1例,6小时后死亡;3例呈去皮质强直,瞳孔和眼球变化活动异常8例;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10例;双侧瞳孔变化不定,忽大忽小,交替变化15例;5例一侧或双侧瞳孔极度缩小;2例眼球固定;4例眼球分离;5例双眼向一侧凝视。
1.3辅助检查:急性期行CT诊断为脑干区有点片状高密度影。环池、脚间池、四叠体池、第四脑室受压或闭塞,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合并硬膜下血肿的4例(均行血肿清除术);合并颅内血肿的2例;合并颅底骨折、颅内积气的1例;亚急性期行MRI检查25例。中脑或桥脑下像上呈现片状低信号,T2呈高信号。
2讨论
2.1原发性脑干损伤的诊断:CT、MRI的临床应用为原发性脑干损伤提供了有效的诊断依据。
2.1.1CT检查:在原发性脑干损伤诊断上CT因受后颅窝骨伪影干扰和分辨率的限制,对非出血性脑干损伤诊断困难,有人对1700例颅脑外伤CT扫描进行分析,发现脑干损伤仅占1.2%,脑干损伤在CT上常表现为基底池消失,高分辨率CT可显示脑干内小灶出血,出血的部位与病理所见相同。
2.1.2MRI检查:MRI是诊断脑干损伤最理想的检查方法,MRI大致能反应病理改变,尤其对脑干弥漫性的轴索损伤。用自旋回波序列,T2加权像优于T1加权图像。脑干弥漫性轴索损伤在T2加权图像上呈现为椭圆形或条状高信号,常见于脑干背外侧,在T1加权像上呈现为低信号,常伴有脑白质和胼质体类似的MRI改变。从MRI對其他几类脑干的出血性损伤的诊断也很有价值,小灶出血的信号变化与伤后时间有关,伤后4天以上,T1加权图像常能显示高信号的出血灶。
2.2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治疗体会:近10年,我们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同时,参考国内外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治方法,逐渐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在脱水过程中,给予较多量的液体,适当提高胶体渗透压,以避免发生低血压和脑低灌注而引起的脑缺血、缺氧,同时可避免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早期给予大剂量激素,亚低温治疗,同时预防感染、营养神经、对症、支持疗法,救治率明显提高。2001~2011年共收治原发脑干损伤病人53例,死亡31例,生活能自理14例,能正常生活、劳动5例,植物样生存3例。死亡率由80%降低到现在的60%。
2.2.1保持呼吸道畅通。病人外伤后,口鼻出血,呼吸道分泌物多,伤后多伴有呕吐、误吸,使呼吸道梗阻,呼吸功能不全,所以要及早行气管切开,保证脑充分供氧。
2.2.2早期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首次1mg/kg加入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中静点,1次/日,逐渐减量,到7~8天停用。脱水药20%甘露醇250ml,1次/6小时静点。
2.2.3早期应用纳洛酮:纳洛酮能有效降低内皮质,增加脑灌注、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流、脑代谢、保护脑细胞、改善脑的缺氧状态,从而利于脑功能恢复,并明显改善神经功能,0.3mg/kg用生理盐水500ml,用输液泵24h连续静点,连用3天,第4-10天剂量为4.8mg/天,共用10天。
2.2.4由于脑水肿及呼吸功能不全,导致脑乏氧,所以高压氧疗可通过提高血液循环中的溶解氧,使机体内氧的含量提高20倍以上,以满足脑损伤后机体对氧的要求,高压氧能够加速损伤后病灶内废弃的组织碎片的清除,帮助血脑屏障尤其是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此外,高压氧可以增强细胞活性因子的作用,促进新毛细血管的生成,及某些微量促生物学功能重要的多功能神经营养因子的合成与分泌。
2.2.5伤后尽早给予鼻饲营养,一般第2-3天,每天按时检测血离子及肾功能,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2.6亚低温治疗:体温调解中枢在脑干,脑干损伤后病人均有持续发烧,体温高达39℃以上,给病人铺冰毯、枕冰帽,同时给予冬眠Ⅰ号肌注,如体温仍高,给予酒精擦治。维持体温在33~35℃之间,同时生命体征监护。有研究表明:亚低温可降低脑耗氧量,减少乳酸堆积,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养活钙离子内流,减少脑组织结构的破坏,并抑制乙酰胆碱儿茶酚胺以及兴奋性氨基酸递质等对脑组织的损害。
2.2.7预防肺、泌尿道感染及褥疮的发生,及时进行细菌培养,给予相应的抗生素,给病人勤变换体位,按摩背及尾骨部位,以防褥疮的发生,发已发生褥疮,给予理疗,减少病变部位受压。每天用强力碘消毒,局部换药2次。
2.2.8预防消化道出血:脑干损伤水肿后往往累积下丘脑,易发生应激性溃疡。要早期给予甲氰米胍或奥美拉唑静点,若已发生应激性溃疡应行胃肠减压。除上述药物外,可行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加压术等洗胃。
2.2.9止痉药物:脑干损伤后出现肌张力增强,去皮质强直,顽固性呃逆,应用镇静药控制,如:鲁米那肌注、安定静推或肌注,可交替使用。
2.2.10脑水肿高峰期过后(伤后7天后),着重于脑干功能的改善,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及苏醒药物,能量合剂等。
2.2.11恢复期(4周后):侧重于被动肢体功能锻炼,给予瘫侧肢体针炙、按摩、理疗。
我们将继续努力摸索积累经验,逐渐找到更完善、更有效的方法,使治愈率提高,死亡率下降到50%以下,原发脑干损伤治疗效果差,但只要我们精心治疗,精心护理,可望抢救那些属于可逆性损伤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