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国情怀的培养是中学生德育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如果想要达成理想的效果,要求在形式与内容上积极创新。就高中历史教学而言,在其中合理融入乡土文化资源,能够很好地转变教学方式单一、课程结构单调等问题,增强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深入感受,提升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乡土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运用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 高中历史教学 家国情怀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2-0097-03
引言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推进,要求各科教师积极进行创新转变,营造适合学生成长、学习的良好环境,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心临其境。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实现德育本土化,能够很好地转变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使得德育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实效性。而家国情怀培养便是中学生德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教师对其加强重视。不过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乡土文化资源挖掘运用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在这种背景下,加强乡土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运用探究意义重大,具体分析如下:
一、乡土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运用意义
(一)课程改革要求
课程改革倡导课程资源建设的多元化与多样性,要求转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增强课程对各个方面的适应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有必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深入挖掘本土人文资源[1]。这样不仅能有效增强家国情怀培养实效性,而且还能更好地满足课程改革要求,促使高中历史教学进一步发展。
(二)德育课程内容需要
一直以来,高中学习的德育课程内容单一,并且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所以很难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低下。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时,合理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则能很好地加强德育课程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家国情怀培养效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就是教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融入乡土资源,可以加强学生与历史知识的关联,还能拓展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乡土文化资源是随处可见的,在时代的发展中,乡土人文资源又在不断丰富着,教师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到历史课程中,能够推动家国情怀教育。
(三)推动德育效果提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只顾着口头上提家国情怀或者是爱国主义,那将很难让学生理解,甚至还有可能让他们觉得“假、大、空”,进而形成一定的抵触情绪,阻碍到德育效果的提升。而合理渗透乡土文化资源,则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自主注入情感,融入记忆,最终实现德育效果的提升。家国情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不能只是单一的说教,需要走出课本、教室、课堂和校园,走进自然和社会。教师在历史课程中融入乡土文化资源,是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回归生活,这样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生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相连,不断加深学习的感受。教师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到历史课堂中,需要加深学生的学习感受,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学生对教师融入到历史课程中的乡土文化资源也会有强烈的求知欲,并在学习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近距离感受历史知识,感受熟悉的事物。乡土文化资源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也是比较具体、感知的,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乡土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运用措施
(一)重要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我国有很多节日,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这些节日合理应用起来,有效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在国家重要纪念日中渗透本土元素,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庆节等等,融入本地人所做出的各种贡献,培养学生本土自豪感;二是在本地有重要意义的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地历史人物的优秀品德与先进事迹,达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提升家国情怀培养效果。以中山市为例,便可以在孙中山诞辰纪念日时,引导学生开展了解孙中山生平事迹的活动,又或者是开展中学生诠释中山精神的教育活动,如博爱、包容以及创新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必定能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家国情怀感受。
(二)设计典型的社会实践探究活动
对于乡土资源的渗透来说,社会实践探究活动的设计开展也十分有必要。而且,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践[2]。为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家国情怀培养中,应该加强注重这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在空暇时间按照教师的要求,带着任务走向社会,在实践中逐渐实现德育内化的目标,这样能够很好打破之前只能在课堂上接受德育的局限性。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土名人纪念馆、故居等,使得学生在观赏中逐渐接受德育教育。在活动之后,要求学生写观后感,以便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避免活动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尝试口述历史写作,开展写史比赛,使得学生能够自觉关注身边的历史,体验乡土文化的魅力。通过这种方式,便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
在高中历史知识的讲授中,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参观历史遗迹和档案,或者向一些老人请教,这样可以近距离感受乡土材料,乡土材料并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中,乡土材料就存在于我们身边,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让学生具有“家国情怀”。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看居住在菀坪的颜红英,让学生聆听颜红英描述关于渡江战役的情景,加深学生的学习感受。等学生回到教室后,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所思所想写成一篇文章,往学校的校刊上面投稿,让全校师生都能了解到渡江战役和颜红英。同时,教师在讲授“抗日战争”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大屠杀纪念馆去祭奠,这样既能让学生有爱国情怀,还能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这样才能对家国情怀进行更好地诠释。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其他纪念馆、遗址,让学生更加了解、热爱家乡,将历史知识生動展现出来,让学生更具家国情怀。 (三)德育地方課程的渗透
德育和高中历史学科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为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紧紧抓住契机,适时穿插本土名人事迹与精神、历史等,这样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使德育渗透得更加深入。例如在《亚洲觉醒的先驱》这一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合理穿插《名人中山》中的孙中山、王云五、杨殷、郑君里等人物的历史故事,又或者是本地一些典型人物的故事,以便实现和教材内容的互补。可以说,人物是地方志的核心所在,历史名人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生从他们的种种事迹中能够看到更多的历史细节,感受到家国情怀的真正内涵与意义。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将这种乡土文化资源有效利用起来,以便实现课程教学与德育相互促进的效果,为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乡土社会活动
要想推动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时的更好渗透,教师还应该经常性的鼓励学生参加本地特色性较强的社会活动,同样是以中山市为例,其中便有“中山马拉松”、“慈善万人行”等等。就后者来说,已然成为该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且是当地人民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之一,有着很强的意义[3]。而鼓励学生参与这种活动,则能很好培养学生团结友爱、敬老助残等良好品德,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为其今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我国基本每一个城市都有着乡土特色浓郁的活动,而高中历史所要做的便是将自身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丰富他们的社会实践性,而且还有助于舒缓他们的学习压力,促使德育和高中历史教学更好地结合。
教师讲授历史知识的目标就是推动学生更好地发展,因此,在历史知识的讲授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素养,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教师要想让学生参与到历史课堂中,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参与到历史课堂或者乡土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实际的历史知识的讲授中,教师可以根据即将讲授的历史知识,组织学生参与到乡土社会活动中,制定丰富多彩的主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采访颜红英、参观大屠杀纪念馆等乡土社会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再参观后写小论文,这样既能提升学生写作的素养,增强学生对高考的适应能力;还能加深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感悟家国情怀,在乡土社会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与历史知识紧密相连
乡土素材能不能发挥出作用,能不能充分落实到历史课堂中,主要还是看教师在乡土素材方面做出的努力,历史教师应该对乡土材料有前瞻性、意识性,将家国情怀当作自己的责任。首先,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历史课本,找到历史知识与乡土材料紧密相连的着力点。乡土材料是华夏大地的一部分,在历史的演进中,乡土素材中有很多内容与历史知识都是有联系的。像远古、封建、抗日战争等时期的素材,都可以是教师挖掘的。其次,教师在课下要多抽出时间寻找乡土材料,可以阅读当地的地方史志,进入档案馆进行寻找,借助互联网查找有用的史料和文献,认真研究,精心分析,将乡土材料与历史知识紧密相连。例如,再对《解放战争》的知识讲授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展现渡江战役的图片——《我送亲人过大江》,图片中的主人公是颜红英,曾经参加过渡江战役,现在居住在菀坪,教师将图片背后的信心传递给学生,能够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还能激发居住在菀坪的学生的自豪之情。图片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将乡土资料与历史知识紧密相连:在历史知识讲授前,教师可以借助乡土材料导入学生学习的知识,这样能够让学生将注意力放到课堂中;在历史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现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后作业布置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与学习的历史知识相关的乡土材料,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时合理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能够有效唤醒学生对家乡、家庭的乡土情结,增强他们的亲情观念,再加上教师的合理引导,便能将这种观念去情结升华至对国家民族的博爱。为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加强注重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然后合理进行运用与渗透,以便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家国情怀培养效果,推动高中历史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存惠.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内蒙古教育,2019(06):161-162.
[2]郭天成,杨成伟.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学周刊,2019(09):182.
[3]陈大斌.历史教学中基于乡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7(12):321-325.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 高中历史教学 家国情怀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2-0097-03
引言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推进,要求各科教师积极进行创新转变,营造适合学生成长、学习的良好环境,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心临其境。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实现德育本土化,能够很好地转变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使得德育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实效性。而家国情怀培养便是中学生德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教师对其加强重视。不过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乡土文化资源挖掘运用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在这种背景下,加强乡土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运用探究意义重大,具体分析如下:
一、乡土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运用意义
(一)课程改革要求
课程改革倡导课程资源建设的多元化与多样性,要求转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增强课程对各个方面的适应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有必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深入挖掘本土人文资源[1]。这样不仅能有效增强家国情怀培养实效性,而且还能更好地满足课程改革要求,促使高中历史教学进一步发展。
(二)德育课程内容需要
一直以来,高中学习的德育课程内容单一,并且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所以很难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低下。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时,合理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则能很好地加强德育课程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家国情怀培养效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就是教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融入乡土资源,可以加强学生与历史知识的关联,还能拓展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乡土文化资源是随处可见的,在时代的发展中,乡土人文资源又在不断丰富着,教师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到历史课程中,能够推动家国情怀教育。
(三)推动德育效果提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只顾着口头上提家国情怀或者是爱国主义,那将很难让学生理解,甚至还有可能让他们觉得“假、大、空”,进而形成一定的抵触情绪,阻碍到德育效果的提升。而合理渗透乡土文化资源,则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自主注入情感,融入记忆,最终实现德育效果的提升。家国情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不能只是单一的说教,需要走出课本、教室、课堂和校园,走进自然和社会。教师在历史课程中融入乡土文化资源,是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回归生活,这样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生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相连,不断加深学习的感受。教师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到历史课堂中,需要加深学生的学习感受,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学生对教师融入到历史课程中的乡土文化资源也会有强烈的求知欲,并在学习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近距离感受历史知识,感受熟悉的事物。乡土文化资源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也是比较具体、感知的,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乡土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运用措施
(一)重要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我国有很多节日,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这些节日合理应用起来,有效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在国家重要纪念日中渗透本土元素,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庆节等等,融入本地人所做出的各种贡献,培养学生本土自豪感;二是在本地有重要意义的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地历史人物的优秀品德与先进事迹,达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提升家国情怀培养效果。以中山市为例,便可以在孙中山诞辰纪念日时,引导学生开展了解孙中山生平事迹的活动,又或者是开展中学生诠释中山精神的教育活动,如博爱、包容以及创新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必定能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家国情怀感受。
(二)设计典型的社会实践探究活动
对于乡土资源的渗透来说,社会实践探究活动的设计开展也十分有必要。而且,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践[2]。为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家国情怀培养中,应该加强注重这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在空暇时间按照教师的要求,带着任务走向社会,在实践中逐渐实现德育内化的目标,这样能够很好打破之前只能在课堂上接受德育的局限性。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土名人纪念馆、故居等,使得学生在观赏中逐渐接受德育教育。在活动之后,要求学生写观后感,以便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避免活动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尝试口述历史写作,开展写史比赛,使得学生能够自觉关注身边的历史,体验乡土文化的魅力。通过这种方式,便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
在高中历史知识的讲授中,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参观历史遗迹和档案,或者向一些老人请教,这样可以近距离感受乡土材料,乡土材料并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中,乡土材料就存在于我们身边,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让学生具有“家国情怀”。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看居住在菀坪的颜红英,让学生聆听颜红英描述关于渡江战役的情景,加深学生的学习感受。等学生回到教室后,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所思所想写成一篇文章,往学校的校刊上面投稿,让全校师生都能了解到渡江战役和颜红英。同时,教师在讲授“抗日战争”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大屠杀纪念馆去祭奠,这样既能让学生有爱国情怀,还能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这样才能对家国情怀进行更好地诠释。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其他纪念馆、遗址,让学生更加了解、热爱家乡,将历史知识生動展现出来,让学生更具家国情怀。 (三)德育地方課程的渗透
德育和高中历史学科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为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紧紧抓住契机,适时穿插本土名人事迹与精神、历史等,这样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使德育渗透得更加深入。例如在《亚洲觉醒的先驱》这一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合理穿插《名人中山》中的孙中山、王云五、杨殷、郑君里等人物的历史故事,又或者是本地一些典型人物的故事,以便实现和教材内容的互补。可以说,人物是地方志的核心所在,历史名人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生从他们的种种事迹中能够看到更多的历史细节,感受到家国情怀的真正内涵与意义。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将这种乡土文化资源有效利用起来,以便实现课程教学与德育相互促进的效果,为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乡土社会活动
要想推动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时的更好渗透,教师还应该经常性的鼓励学生参加本地特色性较强的社会活动,同样是以中山市为例,其中便有“中山马拉松”、“慈善万人行”等等。就后者来说,已然成为该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且是当地人民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之一,有着很强的意义[3]。而鼓励学生参与这种活动,则能很好培养学生团结友爱、敬老助残等良好品德,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为其今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我国基本每一个城市都有着乡土特色浓郁的活动,而高中历史所要做的便是将自身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丰富他们的社会实践性,而且还有助于舒缓他们的学习压力,促使德育和高中历史教学更好地结合。
教师讲授历史知识的目标就是推动学生更好地发展,因此,在历史知识的讲授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素养,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教师要想让学生参与到历史课堂中,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参与到历史课堂或者乡土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实际的历史知识的讲授中,教师可以根据即将讲授的历史知识,组织学生参与到乡土社会活动中,制定丰富多彩的主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采访颜红英、参观大屠杀纪念馆等乡土社会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再参观后写小论文,这样既能提升学生写作的素养,增强学生对高考的适应能力;还能加深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感悟家国情怀,在乡土社会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与历史知识紧密相连
乡土素材能不能发挥出作用,能不能充分落实到历史课堂中,主要还是看教师在乡土素材方面做出的努力,历史教师应该对乡土材料有前瞻性、意识性,将家国情怀当作自己的责任。首先,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历史课本,找到历史知识与乡土材料紧密相连的着力点。乡土材料是华夏大地的一部分,在历史的演进中,乡土素材中有很多内容与历史知识都是有联系的。像远古、封建、抗日战争等时期的素材,都可以是教师挖掘的。其次,教师在课下要多抽出时间寻找乡土材料,可以阅读当地的地方史志,进入档案馆进行寻找,借助互联网查找有用的史料和文献,认真研究,精心分析,将乡土材料与历史知识紧密相连。例如,再对《解放战争》的知识讲授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展现渡江战役的图片——《我送亲人过大江》,图片中的主人公是颜红英,曾经参加过渡江战役,现在居住在菀坪,教师将图片背后的信心传递给学生,能够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还能激发居住在菀坪的学生的自豪之情。图片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将乡土资料与历史知识紧密相连:在历史知识讲授前,教师可以借助乡土材料导入学生学习的知识,这样能够让学生将注意力放到课堂中;在历史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现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后作业布置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与学习的历史知识相关的乡土材料,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时合理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能够有效唤醒学生对家乡、家庭的乡土情结,增强他们的亲情观念,再加上教师的合理引导,便能将这种观念去情结升华至对国家民族的博爱。为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加强注重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然后合理进行运用与渗透,以便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家国情怀培养效果,推动高中历史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存惠.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内蒙古教育,2019(06):161-162.
[2]郭天成,杨成伟.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学周刊,2019(09):182.
[3]陈大斌.历史教学中基于乡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7(12):32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