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式,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的生存发展休戚与共,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势在必为。小学语文是基础性学科,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的各项教学,展开科学素养培植活动,让科学的种子在学生的生命旅程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而奠定科学的人生目标,幸福行走于科学的道路之上。
关键词:科学 阅读 讨论 习作 实践
引言:
科技乃国之利器,加快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小学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少年强则国强,发展青少年的科技素养,要从小抓起。《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怎样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生活实际的融合,让科学走进学生的心灵,增添学习趣味,从而爱科学、学科学和用科学?身为一名语文教师责无旁贷,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
一、阅读,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科学的种子
我们现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著名科学家有十几位,他们的成长道路都是披荆斩棘、孜孜以求之路。李时珍夜宿古寺,餐风露宿编写《本草纲目》;竺可桢一丝不苟,记录《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法布尔《装满昆虫的衣袋》装的是小时候就对昆虫的痴迷;富兰克林勇敢地在雷电交加的时候做“风筝实验”,揭开了《天火之谜》;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夜晚的实验,终于揭开蝙蝠飞行秘密的经过;爱迪生不怕困难和危险,顽强进行发明创造;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投入了整个生命。他们的成长历程,体现出的是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结合阅读教学举行“我最崇敬的科学家”故事会,让学生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受到科学品质熏陶,更加客观地认识世界,避免主观臆断。他们的优秀品质,鼓舞学生崇尚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激励他们从小立志成才、报效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坚定了探索科技奥秘,掌握尖端技术,都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具有滴水穿石的决心。
二、讨论,由孩子们的口中吐露科学的养分
1.让科学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叙利亚首都遭美英法联合空袭事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为此同学们广泛收集国防教育知识,学唱军歌,讲英雄人物故事,阅读军事书籍,回看《战狼2》,做国防知识报等,还举行了一次关于美英法对叙利亚战争的讨论会。孩子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坚信有国才有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心中铭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当之无愧为建设祖国的接班人。
2.让科学引发学生的无尽想象。
学完《人类的老师》课文后,请学生们谈一谈,自己从哪里得到启示,觉得可以发明出什么?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尽管有的设想非常可笑,却显示出可贵的科学思维。《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学生走进生活,了解国际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为适应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在同学之间进行大讨论,如何正确利用国际互联网为自己和他人服务,而不沉迷于其中的糟粕,集众智慧,献言献策。
3.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神奇的克隆》一课教学中,结合着各国专家对克隆技术所提出的反对意见,向学生们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人类来说,克隆是有利还是有弊?学生们分成两派,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全班同学达成一致意见:克隆技术对于人类来说,有很大的作用,会造福人类,但无限制地克隆动物或人,也会给地球、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课堂就在大家的感慨中结束,而学生的思维,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的态度却不会到此停止,这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也有间接性的作用。
三、习作,见孩子们的笔端绽开科学的花朵
1.习作训练与科学实验相结合
实验为学生习作提供更多的素材,学生在活动中参与有体验,习作有实感,有真情,不单薄。实验中,科学的观察方法的培养,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科学上要求观察事物从整体到局部,从外表特征到内部结构。习作可以先概括后具體,抓住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质地、气味等方面进行描写,习作与科学有异曲同工之妙,科学促进习作的能力和兴趣。如上《人类的老师》中有关“薄壳结构”的知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写了“捏小鸡蛋”的实验小品文。为什么薄薄的鸡蛋壳能承受那么大的压力呢?课文中的科学解释,学生的亲手体验,让他们写出了,生活当如薄壳结构般,既要学会承担,又要学会解压。
2.在习作实践中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创新。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神话故事中的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现在几乎都已成为现实。习作离不开想象,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课外科技兴趣活动,尝试创作科幻小说。如《装在口袋里的爸爸》以不可思议的想象,不同凡响的夸张吸引了同学们,他们在自己的日记中,周记中也开始创作《装在口袋里的老师》《装在口袋里的小动物》《装在口袋里的植物》等系列。学生的作品还稍显幼稚,但也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通过习作,学生的科技意识被唤醒,无穷的创造力正在被开发。
3.分享习作,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在我们班的图书角有最具特色的图书,也是最吸引孩子们的图书,就是同学们的“林间絮语——日记”。每周固定一节课,我们都会一起欣赏大家上一周的作品,老师还充分利用微信群和QQ相册等及时分享他们源于生活的作品,在家长的称赞声中,孩子们的习作劲头更大了。教师引导孩子习作,在强调用词的准确、优美、生动的同时,表扬一些用词科学性的学生,特别是在写一些观察,实验类的作文时,夸奖那些能用上一些科学名词来解释科学现象的同学,让大家懂得作文宜具有科学性,兼备文学韵味和科学趣味。
四、实践,用孩子们的双手拥抱科学的果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手指尖上。”实现“中国梦”依仗的“大国重器”,根植于制造业。我们眼前的这一群少年,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喜闻乐见的途径,从点滴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地用双手实践,挖掘出科技创新发展的元素,放飞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梦想。
在学习了《剪枝的学问》一课后,他们在父母的陪伴下他们走进县城南方的八里农业示范产业园,不仅亲身在园艺师的指导下体验了给桃树剪枝,还有葡萄树在冬天里的养护,草莓的种植,蔬菜的大棚技术等,在欢呼植物生长神奇的同时,也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其中的奥妙。亲历生命的成长过程,更能引发同学们思考:我们不正像一粒粒小种子吗?不正像这些幼苗一样成长么?滋养我们生命的又是什么呢?是来自父母、老师、朋友的关怀与照顾。他们是如何呵护我的?我将怎样回报他们?我们在探寻中,领悟着生命的价值,并付诸行动:小苗干了,给它浇水;老师没来,教室里也安静地午读;写作业时再也不用妈妈反复唠叨了……同学们感知着植物的生长,体验着种植的百般滋味,以各自的方式涵养自己的人生。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课堂内外潜在的积极因素,来丰富科学教育的内容,积极地把美好的体验付诸社会实践,把科学的生命观根植于学生幼小的心里,把社会生活中健康的事物和情感,真正契入到师生的生命成长中去。努力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具备科学素养,懂得科学的真正价值,自觉地行走到充满科学之光的人生道路上来。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关键词:科学 阅读 讨论 习作 实践
引言:
科技乃国之利器,加快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小学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少年强则国强,发展青少年的科技素养,要从小抓起。《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怎样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生活实际的融合,让科学走进学生的心灵,增添学习趣味,从而爱科学、学科学和用科学?身为一名语文教师责无旁贷,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
一、阅读,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科学的种子
我们现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著名科学家有十几位,他们的成长道路都是披荆斩棘、孜孜以求之路。李时珍夜宿古寺,餐风露宿编写《本草纲目》;竺可桢一丝不苟,记录《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法布尔《装满昆虫的衣袋》装的是小时候就对昆虫的痴迷;富兰克林勇敢地在雷电交加的时候做“风筝实验”,揭开了《天火之谜》;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夜晚的实验,终于揭开蝙蝠飞行秘密的经过;爱迪生不怕困难和危险,顽强进行发明创造;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投入了整个生命。他们的成长历程,体现出的是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结合阅读教学举行“我最崇敬的科学家”故事会,让学生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受到科学品质熏陶,更加客观地认识世界,避免主观臆断。他们的优秀品质,鼓舞学生崇尚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激励他们从小立志成才、报效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坚定了探索科技奥秘,掌握尖端技术,都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具有滴水穿石的决心。
二、讨论,由孩子们的口中吐露科学的养分
1.让科学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叙利亚首都遭美英法联合空袭事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为此同学们广泛收集国防教育知识,学唱军歌,讲英雄人物故事,阅读军事书籍,回看《战狼2》,做国防知识报等,还举行了一次关于美英法对叙利亚战争的讨论会。孩子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坚信有国才有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心中铭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当之无愧为建设祖国的接班人。
2.让科学引发学生的无尽想象。
学完《人类的老师》课文后,请学生们谈一谈,自己从哪里得到启示,觉得可以发明出什么?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尽管有的设想非常可笑,却显示出可贵的科学思维。《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学生走进生活,了解国际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为适应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在同学之间进行大讨论,如何正确利用国际互联网为自己和他人服务,而不沉迷于其中的糟粕,集众智慧,献言献策。
3.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神奇的克隆》一课教学中,结合着各国专家对克隆技术所提出的反对意见,向学生们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人类来说,克隆是有利还是有弊?学生们分成两派,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全班同学达成一致意见:克隆技术对于人类来说,有很大的作用,会造福人类,但无限制地克隆动物或人,也会给地球、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课堂就在大家的感慨中结束,而学生的思维,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的态度却不会到此停止,这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也有间接性的作用。
三、习作,见孩子们的笔端绽开科学的花朵
1.习作训练与科学实验相结合
实验为学生习作提供更多的素材,学生在活动中参与有体验,习作有实感,有真情,不单薄。实验中,科学的观察方法的培养,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科学上要求观察事物从整体到局部,从外表特征到内部结构。习作可以先概括后具體,抓住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质地、气味等方面进行描写,习作与科学有异曲同工之妙,科学促进习作的能力和兴趣。如上《人类的老师》中有关“薄壳结构”的知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写了“捏小鸡蛋”的实验小品文。为什么薄薄的鸡蛋壳能承受那么大的压力呢?课文中的科学解释,学生的亲手体验,让他们写出了,生活当如薄壳结构般,既要学会承担,又要学会解压。
2.在习作实践中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创新。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神话故事中的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现在几乎都已成为现实。习作离不开想象,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课外科技兴趣活动,尝试创作科幻小说。如《装在口袋里的爸爸》以不可思议的想象,不同凡响的夸张吸引了同学们,他们在自己的日记中,周记中也开始创作《装在口袋里的老师》《装在口袋里的小动物》《装在口袋里的植物》等系列。学生的作品还稍显幼稚,但也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通过习作,学生的科技意识被唤醒,无穷的创造力正在被开发。
3.分享习作,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在我们班的图书角有最具特色的图书,也是最吸引孩子们的图书,就是同学们的“林间絮语——日记”。每周固定一节课,我们都会一起欣赏大家上一周的作品,老师还充分利用微信群和QQ相册等及时分享他们源于生活的作品,在家长的称赞声中,孩子们的习作劲头更大了。教师引导孩子习作,在强调用词的准确、优美、生动的同时,表扬一些用词科学性的学生,特别是在写一些观察,实验类的作文时,夸奖那些能用上一些科学名词来解释科学现象的同学,让大家懂得作文宜具有科学性,兼备文学韵味和科学趣味。
四、实践,用孩子们的双手拥抱科学的果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手指尖上。”实现“中国梦”依仗的“大国重器”,根植于制造业。我们眼前的这一群少年,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喜闻乐见的途径,从点滴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地用双手实践,挖掘出科技创新发展的元素,放飞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梦想。
在学习了《剪枝的学问》一课后,他们在父母的陪伴下他们走进县城南方的八里农业示范产业园,不仅亲身在园艺师的指导下体验了给桃树剪枝,还有葡萄树在冬天里的养护,草莓的种植,蔬菜的大棚技术等,在欢呼植物生长神奇的同时,也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其中的奥妙。亲历生命的成长过程,更能引发同学们思考:我们不正像一粒粒小种子吗?不正像这些幼苗一样成长么?滋养我们生命的又是什么呢?是来自父母、老师、朋友的关怀与照顾。他们是如何呵护我的?我将怎样回报他们?我们在探寻中,领悟着生命的价值,并付诸行动:小苗干了,给它浇水;老师没来,教室里也安静地午读;写作业时再也不用妈妈反复唠叨了……同学们感知着植物的生长,体验着种植的百般滋味,以各自的方式涵养自己的人生。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课堂内外潜在的积极因素,来丰富科学教育的内容,积极地把美好的体验付诸社会实践,把科学的生命观根植于学生幼小的心里,把社会生活中健康的事物和情感,真正契入到师生的生命成长中去。努力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具备科学素养,懂得科学的真正价值,自觉地行走到充满科学之光的人生道路上来。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