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園地处陕西省东南部,坐落在素有“中华天然太极城”之称的美丽旬阳。汉江横贯其中,旬河、汉水在此交汇,曲水环绕,状若太极。秦头楚尾,南北交融,优美的山水太极勾勒出天地的阴阳和合。这里民风淳朴,百姓向善,一江清水,涵养文明,连通古今。守护着大自然的青山绿水,浸润着汉文化的古今传承,我园在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立足本土文化,以就地取材为原则,以幼儿发展为宗旨,充分利用周边的乡土资源开发出形形色色的园本课程。
关键词:乡土资源 ; 园本课程; 幼儿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领域强调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从实际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因此,加强本土文化教育是当前时代发展对幼儿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利用乡土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本课程已势在必行。我园紧抓这一教育契机,立足旬阳本土文化,以幼儿发展为本,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原则,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开发出形形色色的园本课程, 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促进家园共育,凸显校园文化特色。
一、积累幼儿的生活经验
冬至吃饺子,祝寿送“花馍”,传统节日里将幼儿的亲属请进幼儿园与孩子一起动手制作特色美食,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积累了幼儿的生活经验。“花馍”是旬阳民间流传已久的饮食文化之一,它是民间一种食文化的传递和民间艺术的交流。花馍既是观赏性极强的食用品,又是反映民间风情的艺术品。旬阳花馍是旬阳人家中有喜庆事必备品。花馍的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另有豆子、枣米类、胡椒等辅料,制作所需的工具为极普通的剪刀、梳子、牙签、菜刀等。花馍的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花馍除了可食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面花内涵丰富,造型千姿百态: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洁白如玉;色彩艳丽、精美别致;大的有一米多高,要用几十斤面做成;小的则玲珑剔透,只有几厘米大。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均在勤劳的农妇手中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在制作过程中,虽然幼儿年龄小,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造型:一条小鱼、一颗星星、一个玩具或是一朵花儿,但却乐此不疲。欣赏了民间花馍的艺术,感受了劳动带来的快乐,明白了食物的来之不易,知道了花馍的制作流程,会更加珍惜我们的美好生活。
二、丰富幼儿的游戏体验
旬阳地处陕西、湖北、重庆三省交界处,春秋战国时期先后被楚国、秦国占领,几经动荡于汉朝初年设立旬阳县。因此在旬阳之地流传下来的是楚风、秦风。端午赛龙周、元宵闹花灯、民间社火采莲船、蜀河古镇烧狮子等都是旬阳极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通过了解家乡的传统民间游戏并将之引进校园,提升了幼儿的生活品质,丰富了幼儿的游戏经验。如端午赛龙舟活动,幼儿通过了解端午节的来历,知道赛龙舟活动是为打捞屈原的遗体逐渐演化而来端午习俗。赛龙舟活动中小组成员要齐心协力,步调一致方能取胜。民间社火采莲船则有很多不同的角色配合完成,有坐花船的姑娘、帮船的船姑、划船的艄公、相生相克的鹭鸶和蚌壳等等。表演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要扮演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锣鼓步点的伴奏中做相应的动作,如坐船的姑娘要根据艄公的动作表演小船的倾倒歪斜,鹭鸶和蚌壳则互相打斗,鹭鸶啄咬蚌壳反被蚌壳夹住了嘴巴,欲罢不能。整个表演动作优美,生动活泼,充满乡土气息,具有地方特色。
三、提升幼儿的实践能力
蚕桑文化是华夏文明的起点,是国人的骄傲。养蚕在我县有悠久的历史,在本土文化进校园的园本课程研发中,我园以《蚕宝宝的秘密》为主题,研发了一系列园本课程。将蚕宝宝引入幼儿园,融入幼儿的生活,指导幼儿喂养蚕宝宝,为幼儿的实践活动寻找一切可利用的素材。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轮流值日,每天清早入园给蚕宝宝清理便便,定时给蚕宝宝喂桑叶,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上山采桑叶,小组合作填写观察记录表......还学会了用画图的方式作观察记录:蚕宝宝在各个阶段桑叶用量的变化、体型大小的变化、身体颜色的变化,幼儿都进行详细记录。结茧后,探索蚕茧的取丝方法,观察蚕蛹的形态与蚕宝宝差异,探索蚕蛹的食用方法以及营养价值。预测蛹变为蛾需要多少天,想象变成蛾的过程等等。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幼儿全程参与,教师全面指导,家长全力支持,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师幼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为幼儿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实践平台,有效地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提升了幼儿亲身实践的能力。
四、浸润幼儿的乡土情怀
旬阳位居汉水之滨,西北接秦川,东南通鄂渚,在历史上是汉江沿岸著名的商贸、文化中心,历史悠久深邃,文化灿烂多姿。与国人传统印象中“南舟北船”、“南拳北腿”大相径庭的是,“南米北面”的说法在旬阳似乎有点尴尬,地处陕西,在南方人的心中这是当仁不让的北方,可一道秦岭却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小江南”。温润的气候、充沛的降雨量便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小麦、玉米、大豆、水稻,应有尽有。因此旬阳的饮食米面参半,口味南北兼容,更有形形色色的小吃满足人们多变的味蕾。适宜的气候特点让旬阳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春有晶莹剔透的樱桃,夏有个大味美的荷包杏,秋有酸甜适度的狮头柑,冬有垂涎欲滴的红柿子挂满枝头,古人曰:“秋去冬来万物休,唯有柿树挂灯笼。欲问谁家怎不摘,等到风霜甜不溜”。经过霜降之后成熟的软柿子,红彤彤,似灯笼,亮晶晶,像玛瑙,美美吃上一口,那软软的、绵绵的、甜甜的味道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家乡依然在梦里魂牵梦绕......从小饮汉江水,食旬河鱼的幼儿在一堂堂生动有趣的课程中将自己熟悉的味道品味在嘴里,铭记在心理,镌刻进记忆里!
五、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
“北有延安圣地,南有红军老祖”。我县拥有陕南首屈一指的红色旅游景区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军镇。旬阳是革命老区县,1932年贺龙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过境旬阳,播下革命火种,自此旬阳人民就同中国共产党同呼吸共命运。红军在旬阳大地上浴血奋战,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红军老祖”的故事见证了红军崇高的理想信念,诠释了军民“鱼水之情”,演绎了军民同心、天下为公的革命情怀。从小耳炫目染红军故事的孩子们,已将“红军精神”根植于心,涵养着一颗颗童心感党恩、跟党走。“传承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奋进新时代”的思想扎根于我园每一位幼儿的心里,他们一定会把铮铮铁骨的红军精神世代薪火相传。
伟大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旬阳有典型且鲜明的地理环境特征,独特的河谷山地城市的空间形态,蕴含着多样性的地域文化。借助优越的自然环境结合我园幼儿的实际经验与体验,对课程资源进行选择、组合、改造与加工,满足幼儿的积极探索和主动发展的需求,引导幼儿感受周围环境的发展变化,感知真实的生活,使其获得丰富的体念。让孩子们时刻领略到家乡的美好、先人的智慧及传统的乐趣,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国家教育部颁布,2001.7。
【2】 作者:张沛,陕西省安康市 《旬阳县志》 1996版
关键词:乡土资源 ; 园本课程; 幼儿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领域强调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从实际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因此,加强本土文化教育是当前时代发展对幼儿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利用乡土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本课程已势在必行。我园紧抓这一教育契机,立足旬阳本土文化,以幼儿发展为本,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原则,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开发出形形色色的园本课程, 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促进家园共育,凸显校园文化特色。
一、积累幼儿的生活经验
冬至吃饺子,祝寿送“花馍”,传统节日里将幼儿的亲属请进幼儿园与孩子一起动手制作特色美食,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积累了幼儿的生活经验。“花馍”是旬阳民间流传已久的饮食文化之一,它是民间一种食文化的传递和民间艺术的交流。花馍既是观赏性极强的食用品,又是反映民间风情的艺术品。旬阳花馍是旬阳人家中有喜庆事必备品。花馍的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另有豆子、枣米类、胡椒等辅料,制作所需的工具为极普通的剪刀、梳子、牙签、菜刀等。花馍的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花馍除了可食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面花内涵丰富,造型千姿百态: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洁白如玉;色彩艳丽、精美别致;大的有一米多高,要用几十斤面做成;小的则玲珑剔透,只有几厘米大。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均在勤劳的农妇手中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在制作过程中,虽然幼儿年龄小,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造型:一条小鱼、一颗星星、一个玩具或是一朵花儿,但却乐此不疲。欣赏了民间花馍的艺术,感受了劳动带来的快乐,明白了食物的来之不易,知道了花馍的制作流程,会更加珍惜我们的美好生活。
二、丰富幼儿的游戏体验
旬阳地处陕西、湖北、重庆三省交界处,春秋战国时期先后被楚国、秦国占领,几经动荡于汉朝初年设立旬阳县。因此在旬阳之地流传下来的是楚风、秦风。端午赛龙周、元宵闹花灯、民间社火采莲船、蜀河古镇烧狮子等都是旬阳极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通过了解家乡的传统民间游戏并将之引进校园,提升了幼儿的生活品质,丰富了幼儿的游戏经验。如端午赛龙舟活动,幼儿通过了解端午节的来历,知道赛龙舟活动是为打捞屈原的遗体逐渐演化而来端午习俗。赛龙舟活动中小组成员要齐心协力,步调一致方能取胜。民间社火采莲船则有很多不同的角色配合完成,有坐花船的姑娘、帮船的船姑、划船的艄公、相生相克的鹭鸶和蚌壳等等。表演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要扮演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锣鼓步点的伴奏中做相应的动作,如坐船的姑娘要根据艄公的动作表演小船的倾倒歪斜,鹭鸶和蚌壳则互相打斗,鹭鸶啄咬蚌壳反被蚌壳夹住了嘴巴,欲罢不能。整个表演动作优美,生动活泼,充满乡土气息,具有地方特色。
三、提升幼儿的实践能力
蚕桑文化是华夏文明的起点,是国人的骄傲。养蚕在我县有悠久的历史,在本土文化进校园的园本课程研发中,我园以《蚕宝宝的秘密》为主题,研发了一系列园本课程。将蚕宝宝引入幼儿园,融入幼儿的生活,指导幼儿喂养蚕宝宝,为幼儿的实践活动寻找一切可利用的素材。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轮流值日,每天清早入园给蚕宝宝清理便便,定时给蚕宝宝喂桑叶,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上山采桑叶,小组合作填写观察记录表......还学会了用画图的方式作观察记录:蚕宝宝在各个阶段桑叶用量的变化、体型大小的变化、身体颜色的变化,幼儿都进行详细记录。结茧后,探索蚕茧的取丝方法,观察蚕蛹的形态与蚕宝宝差异,探索蚕蛹的食用方法以及营养价值。预测蛹变为蛾需要多少天,想象变成蛾的过程等等。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幼儿全程参与,教师全面指导,家长全力支持,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师幼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为幼儿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实践平台,有效地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提升了幼儿亲身实践的能力。
四、浸润幼儿的乡土情怀
旬阳位居汉水之滨,西北接秦川,东南通鄂渚,在历史上是汉江沿岸著名的商贸、文化中心,历史悠久深邃,文化灿烂多姿。与国人传统印象中“南舟北船”、“南拳北腿”大相径庭的是,“南米北面”的说法在旬阳似乎有点尴尬,地处陕西,在南方人的心中这是当仁不让的北方,可一道秦岭却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小江南”。温润的气候、充沛的降雨量便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小麦、玉米、大豆、水稻,应有尽有。因此旬阳的饮食米面参半,口味南北兼容,更有形形色色的小吃满足人们多变的味蕾。适宜的气候特点让旬阳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春有晶莹剔透的樱桃,夏有个大味美的荷包杏,秋有酸甜适度的狮头柑,冬有垂涎欲滴的红柿子挂满枝头,古人曰:“秋去冬来万物休,唯有柿树挂灯笼。欲问谁家怎不摘,等到风霜甜不溜”。经过霜降之后成熟的软柿子,红彤彤,似灯笼,亮晶晶,像玛瑙,美美吃上一口,那软软的、绵绵的、甜甜的味道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家乡依然在梦里魂牵梦绕......从小饮汉江水,食旬河鱼的幼儿在一堂堂生动有趣的课程中将自己熟悉的味道品味在嘴里,铭记在心理,镌刻进记忆里!
五、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
“北有延安圣地,南有红军老祖”。我县拥有陕南首屈一指的红色旅游景区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军镇。旬阳是革命老区县,1932年贺龙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过境旬阳,播下革命火种,自此旬阳人民就同中国共产党同呼吸共命运。红军在旬阳大地上浴血奋战,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红军老祖”的故事见证了红军崇高的理想信念,诠释了军民“鱼水之情”,演绎了军民同心、天下为公的革命情怀。从小耳炫目染红军故事的孩子们,已将“红军精神”根植于心,涵养着一颗颗童心感党恩、跟党走。“传承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奋进新时代”的思想扎根于我园每一位幼儿的心里,他们一定会把铮铮铁骨的红军精神世代薪火相传。
伟大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旬阳有典型且鲜明的地理环境特征,独特的河谷山地城市的空间形态,蕴含着多样性的地域文化。借助优越的自然环境结合我园幼儿的实际经验与体验,对课程资源进行选择、组合、改造与加工,满足幼儿的积极探索和主动发展的需求,引导幼儿感受周围环境的发展变化,感知真实的生活,使其获得丰富的体念。让孩子们时刻领略到家乡的美好、先人的智慧及传统的乐趣,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国家教育部颁布,2001.7。
【2】 作者:张沛,陕西省安康市 《旬阳县志》 199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