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作文写具体写充实,最关键的一点,是写出事物的层次:由粗到细,由浅及深。怎样才能写出事物的层次呢?本刊将介绍几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方法。本期介绍的方法是:由面到点。
由面到点,这个写作术语可能每个中学生都熟悉。可是,真正掌握这个写作技巧、理解这个写作技巧重要作用的学生,可能不多。而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老师可能也没有针对这个技巧做深入的专项训练。由面到点这个技巧,是把作文写具体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技法之一。用这种方法,可以写出层次分明、内容具体的句子、段落和篇章。这里说的“面”,是事物的整体:“点”,是事物的局部。由面到点,就是由事物的整体特点,写到事物的局部特点。
1 用由面到点的技法。写出层次分明的句子。
先看下面的例子: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这句话先写矮松的整体特点“越发的青黑”,再写“树尖上”的特点:“顶着一髻儿白花”。这样在一句话里,由面到点,由整体到部分。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小雪中松树的样子。特别是对“树尖上”那一抹白的描写,淡淡一笔,传神地写出了“小雪”的特点,句子显得具体充实。再看下面的句子: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老舍《济南的冬天》)
这个句子也是两层意思:前一层写山坡上的“小村庄”,是写面,写整体:后一层是写“小村庄的房顶上”,是写点,写局部。两层意思由面到点,生动地写出了小雪中村庄的特点,清新优雅。
2 用由面到点的技法,写出层次分明的段落。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莫怀戚《散步》)
这一小段有三个分句。第一个分句写面,写“初春的田野”的整体特点:第二个分句写点,写田野的局部——田野上的树的特点:第三个分句也是写点,写田野的局部——田野里的冬水的特点。这样,作者围绕着“初春”这个中心词,由面及点,生动地写出了田野上的景象,层次分明,内容充实具体。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都德《最后一课》)
这一段话由面及点地写课堂中喧闹的场面。“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这是写面,写整体。然后接下面来写点、写局部,先写学生们的声音——“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再写老师的声音——“还有老师拿着大铁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内容层次分明,生动具体。如果只有第一句的面,没有后两句的点,内容就不生动了。
无论是描绘景物,说明物件,还是写事件的场面,生发议论,这种由面及点的构段方式,都是很有用的。熟练掌握它,不愁文章不具体不生动。
3 用由面到点的技法。写出层次分明的篇章。
由面及点这种方法,有时甚至可以用来搭建文章的结构,组织文章的整体框架。我们不妨复习一下宗璞的名篇《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虽短,细读却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让文章出彩的技法。其中,由面到点的谋篇技巧,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中两处对紫藤萝的描写,构成了文章的核心内容。这两处内容,也体现了作者的谋篇思路。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2)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显然,作者在写《紫藤萝瀑布》时,是按照由面及点的顺序构思写作的。你看,第(1)段是写“一片”,是写面,写整体;第(2)段写“每一穗”、“每一朵”,是写点,写局部。由“片”,到片中的“穗”,再到穗中的“朵”。写作的视点逐步缩小,非常生动具体,层次感极强。不仅这两段之间有面和点的关系,其实。每一段内部,也是按由面及点的顺序写的。第(1)段中,前两句先写“一片辉煌的淡紫色”,这是写面、写整体;后两句再写“点点银光”,这是写点、写局部。第(2)段中,前两句先写“花穗”的样子,这是写面、写整体;后两句再写花穗上“花朵”的样子,这又是由面到点写局部了。如果《紫藤萝瀑布》中只有面的勾勒。没有点的细描,它就不那么出色了。
总之,学会由面到点地构句、构段、构建行文思路,易学易出效果。有兴趣的朋友不妨集中进行专题训练,形成熟练的技巧,甚至形成写作时的一种思维习惯。
由面到点,这个写作术语可能每个中学生都熟悉。可是,真正掌握这个写作技巧、理解这个写作技巧重要作用的学生,可能不多。而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老师可能也没有针对这个技巧做深入的专项训练。由面到点这个技巧,是把作文写具体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技法之一。用这种方法,可以写出层次分明、内容具体的句子、段落和篇章。这里说的“面”,是事物的整体:“点”,是事物的局部。由面到点,就是由事物的整体特点,写到事物的局部特点。
1 用由面到点的技法。写出层次分明的句子。
先看下面的例子: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这句话先写矮松的整体特点“越发的青黑”,再写“树尖上”的特点:“顶着一髻儿白花”。这样在一句话里,由面到点,由整体到部分。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小雪中松树的样子。特别是对“树尖上”那一抹白的描写,淡淡一笔,传神地写出了“小雪”的特点,句子显得具体充实。再看下面的句子: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老舍《济南的冬天》)
这个句子也是两层意思:前一层写山坡上的“小村庄”,是写面,写整体:后一层是写“小村庄的房顶上”,是写点,写局部。两层意思由面到点,生动地写出了小雪中村庄的特点,清新优雅。
2 用由面到点的技法,写出层次分明的段落。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莫怀戚《散步》)
这一小段有三个分句。第一个分句写面,写“初春的田野”的整体特点:第二个分句写点,写田野的局部——田野上的树的特点:第三个分句也是写点,写田野的局部——田野里的冬水的特点。这样,作者围绕着“初春”这个中心词,由面及点,生动地写出了田野上的景象,层次分明,内容充实具体。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都德《最后一课》)
这一段话由面及点地写课堂中喧闹的场面。“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这是写面,写整体。然后接下面来写点、写局部,先写学生们的声音——“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再写老师的声音——“还有老师拿着大铁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内容层次分明,生动具体。如果只有第一句的面,没有后两句的点,内容就不生动了。
无论是描绘景物,说明物件,还是写事件的场面,生发议论,这种由面及点的构段方式,都是很有用的。熟练掌握它,不愁文章不具体不生动。
3 用由面到点的技法。写出层次分明的篇章。
由面及点这种方法,有时甚至可以用来搭建文章的结构,组织文章的整体框架。我们不妨复习一下宗璞的名篇《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虽短,细读却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让文章出彩的技法。其中,由面到点的谋篇技巧,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中两处对紫藤萝的描写,构成了文章的核心内容。这两处内容,也体现了作者的谋篇思路。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2)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显然,作者在写《紫藤萝瀑布》时,是按照由面及点的顺序构思写作的。你看,第(1)段是写“一片”,是写面,写整体;第(2)段写“每一穗”、“每一朵”,是写点,写局部。由“片”,到片中的“穗”,再到穗中的“朵”。写作的视点逐步缩小,非常生动具体,层次感极强。不仅这两段之间有面和点的关系,其实。每一段内部,也是按由面及点的顺序写的。第(1)段中,前两句先写“一片辉煌的淡紫色”,这是写面、写整体;后两句再写“点点银光”,这是写点、写局部。第(2)段中,前两句先写“花穗”的样子,这是写面、写整体;后两句再写花穗上“花朵”的样子,这又是由面到点写局部了。如果《紫藤萝瀑布》中只有面的勾勒。没有点的细描,它就不那么出色了。
总之,学会由面到点地构句、构段、构建行文思路,易学易出效果。有兴趣的朋友不妨集中进行专题训练,形成熟练的技巧,甚至形成写作时的一种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