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良机,不如抓住时机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lerianfor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到良机,不如抓住时机
  杨 威
  一个颇具经济头脑的人,偶尔发现路边有一个树根。他摸着下巴,眼睛直直地盯着树根,心中大喜:“哈哈!这个树根略经雕琢必能成为一个很不错的根雕,说不定能卖个好价钱。”他越想越开心,就去找车子准备把树根拉走。可他万万没想到,在他走后,一个老汉拿着斧头,路过此地,看到树根,心想:“哈哈!我本想上山砍柴,却半路遇到个树根。真不错!”想到这儿,老汉毫不犹豫地抡起斧头……
  前者的确很聪明,把树根和艺术、商品联系在一起,但他没能把握住时机,结果一无所获。后者没经济头脑和艺术眼光,但他抓住了机会,结果得到了一堆干柴。
  现实就是这样。聪明的人也许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良机,但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也会一无所获。愚笨的人,也许看到的只是一个普通的机遇,但若及时抓住了,也能得到应得的报偿。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重要的不是能否看出机遇的价值,而是能否抓住身边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机遇。
  
  典子的话
  的确,看完这幅漫画我们多多少少会为这个树根感到惋惜,眼看着要变成根雕,转眼却变成了劈柴。对于树根来讲,这或许就是宿命,不能选择自己成为什么。但有一点是它能够做到的,那就是,即使变成了劈柴,也要使自己成为劈柴中发出光和热最多的那一个……读这幅漫画,无论从树根的角度入手,还是从人物的角度入手都能说出丰富的寓意。
  本期所选稿子中,《看到良机,不如抓住时机》一文,从角度到表述,都有看点、尤其是那句“对于一个人来说,重要的不是能否看出机遇的价值,而是能否抓住身边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机遇”,很有现实意义,小作者获得本期“高手高手之高手”奖,典子将送他一本《黑焰》四名小作者都将获赠典子签名的本期样刊!
  
  价值
  贾梦婷
  
  艺术家想把树根变成艺术品,农夫想把树根变成木柴。看完这幅漫画,你可能在想,到底是艺术家的想法对还是农夫的想法对?我想,他们两个无所谓对错。因为,他们的想法都是由自身的生存环境决定的,他们只能看到什么对生存最有利,不可能去顾及其他。
  对艺术家来说,把树根变成根雕,放置花盆,可带来精神享受;若把树根变成一堆木柴,对他来说也许毫无用处。对农夫来说,把树根变成木柴,取暖做饭,用于维持温饱,是最大的需要,若把树根变成艺术品,对他来说,也许就是一件无用的废物。而那个树根,无论遇到他们之中的哪一个人,无论成为根雕还是木柴,我想它都算实现了自身价值,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其他文献
一个人要怎样去爱、怎样去恨?乱世中有人性者能不能比无人性者走得更远?战争会不会掩埋他们的脚印与走过的道路?这是我在看完影片《黄石的孩子》后所思考的,影片讲述的是日军侵华时期,英国记者何克进入南京.本想报道“日军如何帮助中国”,却目睹大屠杀且被日军抓捕,就在日本人要杀他时,中国军人陈汉生救了他,并将他送到黄石疗伤、照顾那里一所孤儿院的孩子,何克与孩子们日久生情.得知日军要袭击黄石,他带领孩子们逃亡到
期刊
【典子的话】  看本期稿件时,觉得有一肚子的话要和大家聊.可是现在听着窗外秋雨打在法桐叶上的沙沙声.我呆呆地盯着显示器.却不知说什么好.  本来周洋的感言不应该成为话题.更不应该成为辩题.可是争论从网上延伸到网下,从官方蔓延到坊间,我在想:这是为什么?本次辩论.正方多从父母的养育之恩着手.强调父母在人的成长道路上的无可替代的作用,让人感同身受:反方则多从国家的发掘、培养、提供机会入手进行反驳.让人
期刊
终于放暑假了,同学们欢呼着冲出了教室。我看见我的新邻居切尔西跑得比任何人都快。  “嗨,切尔西!你跑那么快干吗?”我喊道。切尔西停下脚步,冲我兴奋地说:“我们家准备明天早上出发到夏威夷旅游,我得快点回家收拾行李。”“哇!你一定很开心!”我羡慕地说。“当然。”她笑着说,“你呢,杰森?这个暑假准备做什么?”我说:“我准备去参加在银湖举行的钓鲈鱼比赛。”“哦,那一定很好玩。”她说。  我知道她这么说只是
期刊
①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在院子的墙根处,看到一株异样的植物,正在玩耍的我们姐弟仨惊奇地叫起来。  ⑦这绝对不是一般的植物,以前从没见过,它白白的圆而厚的叶盘,肉鼓鼓肥嘟嘟的,支撑它的也是胖乎乎的根茎,憨态可掬的样子,让人欣喜不已。整个模样,像一把白色的伞,我们忍不住用手轻轻地触摸它。我叮嘱弟弟妹妹小心点,唯恐一不小心,碰坏了它。它的形状和我们以前见到的“狗尿苔,有点类似,但那种狗撒尿而形成的植物,长着
期刊
中国最早的扇子,传说始于虞舜。晋代崔豹《古今注·舆服》记载:舜受尧禅让得天下,为了广开视听。求得贤人辅助,而作“五明扇”。由此可见,我国早期的扇子并非用来生风祛暑,而是帝王们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将治国的主张写在扇子上。用来昭示清明的。  相传折扇起源于日本,北宋年间由日本传入中国。因此折扇也有“倭扇”之称。作为时髦的舶来品。折扇开始在当时的上层社会流传,其价格昂贵,非一般人家所能置办,仅供宫廷御用。
期刊
  
期刊
我不知那只蜗牛为何要费时费力地从壳里挣脱,或许是感受到了壳的“压迫”。  有人说,幼年时感到父母可敬,年轻时感到父母可厌,中年时觉得父母咔冷……许多年轻人总觉得父母用爱的“壳”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把爱的“壳”视为一种负担,总想挣脱那“壳”远走高飞,可是,这种“负”能减吗?  不错,父母有时唠唠叨叨,思想老旧,可父母的爱同蜗牛背上的壳一样,虽然有些笨重,却能为我们遮风挡雨。失败时,他们给我们安慰:
期刊
[路子对你说]    上个月中旬,我的电子邮箱里收到一封署名“竺颖”的读者来信。竺颖曾是《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的读者,2003年第1期杂志上发表了她的一篇作文《青春的力量》,她写信来想要再买那一期的杂志,语气极其诚恳迫切。时间过去将近8年,如今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工作的人,2003年多数还没来到这里。编辑部开会的时候,我请大家帮忙找找那~期的杂志,结果谁也没有找到。这个遗憾成了我的心病,一
期刊
一只蜗牛拼命从自己的壳里爬了出来,并高声喊着“我也要减负”,“也”这个字说明了什么?说明它在效仿别人。减负可能并不是它自己的选择,它在“邯郸学步”,  不知道蜗牛有没有想过:离开自己看似笨重的硬壳之后,究竟还能生存多久?壳,可以说是蜗牛生活在世上唯一的工具和武器,有了壳它才可以躲避炙热的阳光,才不会轻易被其他动物伤害。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自己。别人减负可能是因为各种事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想放松一
期刊
田歌,我们班的,高一女生,体育特招生。田歌生活很节俭,不吃肉不吃海鲜不吃一切贵的新鲜蔬菜,最爱吃食堂两毛一块儿的酱豆腐,还振振有词说某位伟人也好这一口,一女同学实在受不了她这种说法,反驳说伟人还同时爱吃红烧肉,田歌便闷头不语了,  我们不是势利眼,我们明白贫穷不是错。可是,田歌,不仅节俭,不仅变态节俭,还超级吝啬。你不可以向她借一块钱。一旦借了,她会反复地说“不要忘记哦”:如果还钱晚了,她会用“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