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是高一两个理科实验班的语文教师。前不久的一堂作文课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那天我布置了一篇当堂作文,要求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写一篇700字左右规定话题的作文。写了大概10分钟左右,一名学生就满头大汗地举手说他要去厕所。在我的许可下,他急忙冲出了教室。我随手翻看他的作文本,竟然一个字也没有。更奇怪的是时间过去了很久,他也没回来,而等下课铃一响他却出现在教室门口。他一进教室,看到我还在,便吱吱唔唔地说:“老师,我实在写不出……让我拿回家去写吧,明天一定交给你!”周围的学生嘲笑他,而他却无言地低下了头。这是让我始料不及的,因为这位学生平时的随笔文章一直让我欣赏不已,甚至有时候欢喜地把他的随笔当范文在班级里读,学生听后也往往会报以欣赏的微笑,听到妙处甚至会有学生激动地鼓掌。
课后,我把这件事情讲给了同事,很多同事也很纳闷,平时很热爱写随笔且小有成就的学生,写考试作文时却没有能耐了。甚至竟半晌手足无措,审题也审不清了,立意也立不明了,文体也选不出了,材料也组织不好了,最后写出的文章要么因离题万里而被判“死刑”,要么成了“营养不良”的“鸡肋”文章。
于是,我开始了思考,不是说“台上一分钟,台下百日功”吗?“百日功”练得颇有成效的,怎么这“一分钟”却还是不行呢?细究起来,问题恰恰出在自由习作与规范写作相脱节上。
一、自由习作的弊端
我们平时布置作文或者随笔的时候总是期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少束缚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把作文当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去完成。让学生经过自由的写作练习,提高规范作文的能力,达到在考场上“以不变应万变”的目标。可是,客观实际却往往与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愿望相左,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偏向。
1.自由习作时,学生容易受个人喜好的影响,导致发生“偏食”、“厌食”、“营养不良”的现象。只会写擅长写的,并且越写越好,越是写得好就越有兴趣去写。这一方面能满足他们表情达意的需要,一方面也能满足虚荣心的需要,因为这类写得好写得精的文章,往往能受到老师的好评,同学的鼓励。我们平时批改随笔的时候,常常看到篮球、足球、军事、政治、网络永远是男生关心的对象,可见这些话题是他们所擅长写的。而女生的作文,则爱缠绵于风花雪月和自己千丝万缕的心事,纠缠到无法自拔。这些单方面的写作强化再强化的训练,只会把他们“敏感着的神经”锻炼得越来越粗,而他们不擅长写的话题就主动回避不写或者少写。所以自由习作往往让学生变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规范作文。
2.自由习作时,学生手头有很多所谓的“参考文献”,“议论文材料大全”之类的功劳书,在他们缺少材料的时候随手一翻就来。且现代的网络技术也为他们查阅资料带来了不少的方便。
所以看看平时作文写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的学生,到了考试的时候举出来无非就是那么几个写滥了的例子:李白、屈原、司马迁、李清照,并且有的风马牛不相及的话题也爱套用。有的学生甚至为了博得批卷老师的同情,让可怜的父母成为他的“牺牲品”,为他的作文潇洒地死一回。记得一次期末考试出了一篇“这事让我想起来就____”的半命题作文,笔者批阅的几叠试卷中,有的整叠试卷中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死了父母”。这的确让人心酸,辛苦养育孩子成长的父母,无端要在他们的作文中“被死”一次,难道我们的学生心灵就这么贫瘠,荒芜吗?
3.自由习作时,学生比较放松自由。想起来了写写、有空闲了写写,甚至有的到了必须要交作文的时候才写。没有了时间的约束,就不会去抓紧安排,尤其是思维时间上的限制较少,而考试作文是“急就章”,学生必须一鼓作气、全力以赴地去完成,由不得分心。
二、规范写作能力不足的成因
1.客观原因
(1)生活盲从,缺少营养
现在的高中生,学习负担的确很重,常听他们抱怨生活单调乏味,每天都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那么,让我们看看他们平时的空闲时间都到哪里去了呢?学生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像一群饥饿了很久的小兽,不管什么节目,甚至是广告都乐于去看。而诸如韩剧、青春偶像剧则更是他们的最爱,看了之后还会私下里去讨论剧情和人物形象。前段时间湖南卫视热播的电视剧《一起来看流星雨》在学生中引起来不小的反响。更有甚者,女生的发型都变得和女主角一模一样。网络更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有电脑的学生,在家长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打几把游戏,没电脑的学生除了羡慕,有时候会偷偷去网吧过过瘾。学生有手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就算是苹果iPhone他们也把玩自如。短信、微信、微博、贴吧,加关注、加粉丝,即使是一点点的课间时间也能让他们乐此不疲。所以,学生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单调,只是他们对于时间的安排很有自己的选择性。
(2)流行文化袭击,阅读能力下降
学生除了学习外,还有自己的爱好要分享他们的课余时间,他们的确很忙,那么就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有没有学生来阅读呢?答案是:有的。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在那么有限的时间里,他们在阅读些什么。我们经常看到课间或者自习课上,有的学生耳朵里插着耳机,听得很投入,有时候还会随口哼上几句,我们也经常看到有教师从学生那里没收的各色“口袋书”,有言情的、科幻的、恐怖的、武侠的、网络当红的。理科班学生整天在数理化的练习中忙得不亦乐乎,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长篇名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局限在歌词或者“口袋书”上。“口袋书”在学生眼中可谓图文并茂,情节引人入胜,通俗易懂,携带方便,便于隐藏,所以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
经常听这些歌词和阅读这些书,使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千篇一律的说话方式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比如,期中考试的作文是以“快乐”为话题写作,很多学生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忘记了姓名的请跟我来,让我们来向快乐崇拜”。篇篇如此就很难引起教师的批改热情。
(3)死板的作文批改模式扼杀写作热情 有的教师平时让学生练笔很多,但由于语文教师的工作量太大,无法进行有效的作文批改。有的教师辛辛苦苦批改了学生的习作,但是也效果甚微,甚至是伤害性的。教师的主观偏见会直接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如教师在批作文时容易按照个人的喜好来评价,自己爱看什么类型、什么风格的文章,必然会在批改时有所倾向。这就导致了学生写作文变成了一种揣摩,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得知教师喜爱什么样文章,就主动去模仿。这类文章得到了教师的青睐,成了在课堂上诵读的范文。可这对学生习作真的有帮助吗,还是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狭隘?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教学的一种失败。
2.主观原因
当前,有一部分高中生对作文的认识存在误区:
(1)认为写作练习没有意义
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也代表了理科班学生的心理。他们认为作文是多方面能力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能提高的事情,功夫下去了,却如石沉大海,起码无立竿见影之效果。这样一来,他们就愈发失去了对作文的自信心,而自信一失,作文就更无翻身之日了。既然投入那么多时间,作文也没多少起色,索性实际点,时间花在实实在在的数理化上吧。所以平时的作文就随便应付一下,只要不至于随便到教师找他麻烦就可以了。而实际上,作文和语文学习一样,是需要学生精心打理,细水长流的。
(2)写作功利化倾向严重
有些学生很实际,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写作文就是为了考试多得分。而我们做再多的作文练习也不可能和考试的作文题是一样的。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非常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写平时的习作,于是就写点自己擅长的、老师喜欢看的文章了事。
三、自由习作和规范写作的相融共进
分析规范写作能力不足的内外因,笔者认为写作应该是不“自由”的,对学生来说,虽不能因噎废食,在不排除发展写作特长的前提下,应旗帜鲜明地提出让他们“戴上镣铐去跳舞”,即平时写作应该有所要求和限制,比如时间和话题。平时写作的不自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场上更自由地发挥。那么,如何促成自由习作和规范写作的相融共进呢?
1.速度的训练
平时练笔要规定时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作,有助于他们更快更好地构思,下笔一气呵成,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敏性,确保着笔即能迅速开始写作。让他们在考场上,灵感的火花尽早闪现。一般学校的一节课为40~45分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布置700~800字的文章,或者在平时课堂教学中遇到相关的内容时,抽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写一个片段,并马上相互点评、反馈。甚至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笔者在教授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一文时,在讲完前半部分的江南的冬雨,江南冬季的植被之后,让学生写写看,若让他们写江南冬景的片段,他们会怎么写。很多学生写到冬雪,写得也很有韵味,这就自然过渡到下文关于《江南的冬景》中关于雪的描写。
2.应变的训练
考试的作文题目虽然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但为了考试而去押题、猜题是没有意义的,而为了考试去背作文更是愚蠢至极的行为。所以,学生要尝试多角度写作,要尝试去写自己不擅长的作文,消除因陌生而产生的恐惧感,增强适应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积累的训练
我们都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读书和写作其实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看得多了,识得广了,考试的时候自然胸有成竹,因为心里有“米”,所以可以不慌不忙地煮成香喷喷的“饭”来。所谓厚积才能薄发,积累是很有必要的。
4.写作文需要悟性
所谓悟性就是“心领神会”。这一点也许对很多学生来说比较难。这种感觉可能在脑中稍纵即逝,很难言传,不过教师要让学生尽最大努力去捕捉它。它往往是激发灵感的契机。如果学生从未感受过这种“突如其来”的顿悟,那么就得让学生培育它。
说到悟性,它是不是只是一种天赋?有些人生来特别敏感,有些人可能迟钝些,但可以肯定地说,一个正常的人总有七情六欲,不可能总是对外界无动于衷。让学生有意识地训练“捕捉”和“培育”,悟性是能大大提高的。
(1)热爱生活,培养敏感的心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心,对身边的事物充满热情。这样他们才有可能从生活中发现真、善、美,才有可能激起将之表现出来的欲望。如果一个人的心门总是紧闭着,心如死水,排斥外界,外界的任何事物都引不起他多少感受,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挖掘到生活的精彩的,若他们写作,颜色也永远是灰暗的。所以要主动地“多愁善感”,该激动的时候激动,该悲伤的时候悲伤,该狂喜的时候狂喜,该深沉的时候深沉。大喜大悲可,心如平镜亦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事物强烈的感悟能力。
比如,等我们登上五岳之首泰山时,脚下是云彩萦绕的天阶,齐鲁大地尽在你的俯视之下,体会有何种感受。如果只是感叹:美哉,祖国的山河!这远远不够,恰恰说明你的感悟力苍白。如果让学生回去写一篇游记,可能说来道去只是一句话:太美了,真太美了!必须继续观察眼前的壮美景色,继续感悟些什么。从泰山的险峻,感悟到人生旅途的艰难;从群山起伏连绵,感悟到自然的神功造化;从山泉淙淙、细流曲折,感悟到远离尘世的宁静;从青松参天,感悟到独立人格的可贵……如果他们能充满悟性,就可以这样从一草一木,一水一石感悟出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经过选择提炼,就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的素材。这样,他们就可以为这篇游记增加深度和厚度。
生活是由很多偶然构成的,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发现这些偶然中的必然,敏感于生活,悟出生活中的道理,让平平淡淡的生活亮出色彩,并成为作文中不可多得的好素材。一次次的自由习作,其实就是在积累学生对生活的这种敏感的能力、领悟的能力。
(2)从前人的佳作中汲取灵感
杜甫为什么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白为什么在“举头望明月”时,会“低头思故乡”?他们的这种悟性无非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通过丰富的联想、想象,把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有机地联系起来。杜甫由战乱的痛苦,想到了鸟也在惊心,花也溅泪;李白由一轮当空明月,想到了此时也照着的千里之外的故乡。这就是感悟的能力。
在古今中外文学名作的熏陶下,学生会潜移默化地由知道什么叫“感悟”,到渐渐萌生出“感悟”的境界来。当有一天,他们面对万事万物都豁然开朗,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时,就会顿时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会感到可以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所以,平时写作的不自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场上能更自由地发挥,“戴着镣铐跳舞”是为了让他们最终能翩然起舞。我们都知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道理。如果能像练兵那样练笔,那么学生在考场上就真正可以左右逢源,挥洒自如了。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善高级中学(314100)
课后,我把这件事情讲给了同事,很多同事也很纳闷,平时很热爱写随笔且小有成就的学生,写考试作文时却没有能耐了。甚至竟半晌手足无措,审题也审不清了,立意也立不明了,文体也选不出了,材料也组织不好了,最后写出的文章要么因离题万里而被判“死刑”,要么成了“营养不良”的“鸡肋”文章。
于是,我开始了思考,不是说“台上一分钟,台下百日功”吗?“百日功”练得颇有成效的,怎么这“一分钟”却还是不行呢?细究起来,问题恰恰出在自由习作与规范写作相脱节上。
一、自由习作的弊端
我们平时布置作文或者随笔的时候总是期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少束缚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把作文当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去完成。让学生经过自由的写作练习,提高规范作文的能力,达到在考场上“以不变应万变”的目标。可是,客观实际却往往与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愿望相左,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偏向。
1.自由习作时,学生容易受个人喜好的影响,导致发生“偏食”、“厌食”、“营养不良”的现象。只会写擅长写的,并且越写越好,越是写得好就越有兴趣去写。这一方面能满足他们表情达意的需要,一方面也能满足虚荣心的需要,因为这类写得好写得精的文章,往往能受到老师的好评,同学的鼓励。我们平时批改随笔的时候,常常看到篮球、足球、军事、政治、网络永远是男生关心的对象,可见这些话题是他们所擅长写的。而女生的作文,则爱缠绵于风花雪月和自己千丝万缕的心事,纠缠到无法自拔。这些单方面的写作强化再强化的训练,只会把他们“敏感着的神经”锻炼得越来越粗,而他们不擅长写的话题就主动回避不写或者少写。所以自由习作往往让学生变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规范作文。
2.自由习作时,学生手头有很多所谓的“参考文献”,“议论文材料大全”之类的功劳书,在他们缺少材料的时候随手一翻就来。且现代的网络技术也为他们查阅资料带来了不少的方便。
所以看看平时作文写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的学生,到了考试的时候举出来无非就是那么几个写滥了的例子:李白、屈原、司马迁、李清照,并且有的风马牛不相及的话题也爱套用。有的学生甚至为了博得批卷老师的同情,让可怜的父母成为他的“牺牲品”,为他的作文潇洒地死一回。记得一次期末考试出了一篇“这事让我想起来就____”的半命题作文,笔者批阅的几叠试卷中,有的整叠试卷中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死了父母”。这的确让人心酸,辛苦养育孩子成长的父母,无端要在他们的作文中“被死”一次,难道我们的学生心灵就这么贫瘠,荒芜吗?
3.自由习作时,学生比较放松自由。想起来了写写、有空闲了写写,甚至有的到了必须要交作文的时候才写。没有了时间的约束,就不会去抓紧安排,尤其是思维时间上的限制较少,而考试作文是“急就章”,学生必须一鼓作气、全力以赴地去完成,由不得分心。
二、规范写作能力不足的成因
1.客观原因
(1)生活盲从,缺少营养
现在的高中生,学习负担的确很重,常听他们抱怨生活单调乏味,每天都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那么,让我们看看他们平时的空闲时间都到哪里去了呢?学生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像一群饥饿了很久的小兽,不管什么节目,甚至是广告都乐于去看。而诸如韩剧、青春偶像剧则更是他们的最爱,看了之后还会私下里去讨论剧情和人物形象。前段时间湖南卫视热播的电视剧《一起来看流星雨》在学生中引起来不小的反响。更有甚者,女生的发型都变得和女主角一模一样。网络更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有电脑的学生,在家长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打几把游戏,没电脑的学生除了羡慕,有时候会偷偷去网吧过过瘾。学生有手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就算是苹果iPhone他们也把玩自如。短信、微信、微博、贴吧,加关注、加粉丝,即使是一点点的课间时间也能让他们乐此不疲。所以,学生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单调,只是他们对于时间的安排很有自己的选择性。
(2)流行文化袭击,阅读能力下降
学生除了学习外,还有自己的爱好要分享他们的课余时间,他们的确很忙,那么就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有没有学生来阅读呢?答案是:有的。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在那么有限的时间里,他们在阅读些什么。我们经常看到课间或者自习课上,有的学生耳朵里插着耳机,听得很投入,有时候还会随口哼上几句,我们也经常看到有教师从学生那里没收的各色“口袋书”,有言情的、科幻的、恐怖的、武侠的、网络当红的。理科班学生整天在数理化的练习中忙得不亦乐乎,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长篇名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局限在歌词或者“口袋书”上。“口袋书”在学生眼中可谓图文并茂,情节引人入胜,通俗易懂,携带方便,便于隐藏,所以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
经常听这些歌词和阅读这些书,使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千篇一律的说话方式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比如,期中考试的作文是以“快乐”为话题写作,很多学生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忘记了姓名的请跟我来,让我们来向快乐崇拜”。篇篇如此就很难引起教师的批改热情。
(3)死板的作文批改模式扼杀写作热情 有的教师平时让学生练笔很多,但由于语文教师的工作量太大,无法进行有效的作文批改。有的教师辛辛苦苦批改了学生的习作,但是也效果甚微,甚至是伤害性的。教师的主观偏见会直接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如教师在批作文时容易按照个人的喜好来评价,自己爱看什么类型、什么风格的文章,必然会在批改时有所倾向。这就导致了学生写作文变成了一种揣摩,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得知教师喜爱什么样文章,就主动去模仿。这类文章得到了教师的青睐,成了在课堂上诵读的范文。可这对学生习作真的有帮助吗,还是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狭隘?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教学的一种失败。
2.主观原因
当前,有一部分高中生对作文的认识存在误区:
(1)认为写作练习没有意义
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也代表了理科班学生的心理。他们认为作文是多方面能力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能提高的事情,功夫下去了,却如石沉大海,起码无立竿见影之效果。这样一来,他们就愈发失去了对作文的自信心,而自信一失,作文就更无翻身之日了。既然投入那么多时间,作文也没多少起色,索性实际点,时间花在实实在在的数理化上吧。所以平时的作文就随便应付一下,只要不至于随便到教师找他麻烦就可以了。而实际上,作文和语文学习一样,是需要学生精心打理,细水长流的。
(2)写作功利化倾向严重
有些学生很实际,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写作文就是为了考试多得分。而我们做再多的作文练习也不可能和考试的作文题是一样的。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非常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写平时的习作,于是就写点自己擅长的、老师喜欢看的文章了事。
三、自由习作和规范写作的相融共进
分析规范写作能力不足的内外因,笔者认为写作应该是不“自由”的,对学生来说,虽不能因噎废食,在不排除发展写作特长的前提下,应旗帜鲜明地提出让他们“戴上镣铐去跳舞”,即平时写作应该有所要求和限制,比如时间和话题。平时写作的不自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场上更自由地发挥。那么,如何促成自由习作和规范写作的相融共进呢?
1.速度的训练
平时练笔要规定时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作,有助于他们更快更好地构思,下笔一气呵成,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敏性,确保着笔即能迅速开始写作。让他们在考场上,灵感的火花尽早闪现。一般学校的一节课为40~45分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布置700~800字的文章,或者在平时课堂教学中遇到相关的内容时,抽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写一个片段,并马上相互点评、反馈。甚至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笔者在教授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一文时,在讲完前半部分的江南的冬雨,江南冬季的植被之后,让学生写写看,若让他们写江南冬景的片段,他们会怎么写。很多学生写到冬雪,写得也很有韵味,这就自然过渡到下文关于《江南的冬景》中关于雪的描写。
2.应变的训练
考试的作文题目虽然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但为了考试而去押题、猜题是没有意义的,而为了考试去背作文更是愚蠢至极的行为。所以,学生要尝试多角度写作,要尝试去写自己不擅长的作文,消除因陌生而产生的恐惧感,增强适应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积累的训练
我们都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读书和写作其实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看得多了,识得广了,考试的时候自然胸有成竹,因为心里有“米”,所以可以不慌不忙地煮成香喷喷的“饭”来。所谓厚积才能薄发,积累是很有必要的。
4.写作文需要悟性
所谓悟性就是“心领神会”。这一点也许对很多学生来说比较难。这种感觉可能在脑中稍纵即逝,很难言传,不过教师要让学生尽最大努力去捕捉它。它往往是激发灵感的契机。如果学生从未感受过这种“突如其来”的顿悟,那么就得让学生培育它。
说到悟性,它是不是只是一种天赋?有些人生来特别敏感,有些人可能迟钝些,但可以肯定地说,一个正常的人总有七情六欲,不可能总是对外界无动于衷。让学生有意识地训练“捕捉”和“培育”,悟性是能大大提高的。
(1)热爱生活,培养敏感的心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心,对身边的事物充满热情。这样他们才有可能从生活中发现真、善、美,才有可能激起将之表现出来的欲望。如果一个人的心门总是紧闭着,心如死水,排斥外界,外界的任何事物都引不起他多少感受,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挖掘到生活的精彩的,若他们写作,颜色也永远是灰暗的。所以要主动地“多愁善感”,该激动的时候激动,该悲伤的时候悲伤,该狂喜的时候狂喜,该深沉的时候深沉。大喜大悲可,心如平镜亦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事物强烈的感悟能力。
比如,等我们登上五岳之首泰山时,脚下是云彩萦绕的天阶,齐鲁大地尽在你的俯视之下,体会有何种感受。如果只是感叹:美哉,祖国的山河!这远远不够,恰恰说明你的感悟力苍白。如果让学生回去写一篇游记,可能说来道去只是一句话:太美了,真太美了!必须继续观察眼前的壮美景色,继续感悟些什么。从泰山的险峻,感悟到人生旅途的艰难;从群山起伏连绵,感悟到自然的神功造化;从山泉淙淙、细流曲折,感悟到远离尘世的宁静;从青松参天,感悟到独立人格的可贵……如果他们能充满悟性,就可以这样从一草一木,一水一石感悟出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经过选择提炼,就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的素材。这样,他们就可以为这篇游记增加深度和厚度。
生活是由很多偶然构成的,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发现这些偶然中的必然,敏感于生活,悟出生活中的道理,让平平淡淡的生活亮出色彩,并成为作文中不可多得的好素材。一次次的自由习作,其实就是在积累学生对生活的这种敏感的能力、领悟的能力。
(2)从前人的佳作中汲取灵感
杜甫为什么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白为什么在“举头望明月”时,会“低头思故乡”?他们的这种悟性无非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通过丰富的联想、想象,把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有机地联系起来。杜甫由战乱的痛苦,想到了鸟也在惊心,花也溅泪;李白由一轮当空明月,想到了此时也照着的千里之外的故乡。这就是感悟的能力。
在古今中外文学名作的熏陶下,学生会潜移默化地由知道什么叫“感悟”,到渐渐萌生出“感悟”的境界来。当有一天,他们面对万事万物都豁然开朗,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时,就会顿时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会感到可以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所以,平时写作的不自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场上能更自由地发挥,“戴着镣铐跳舞”是为了让他们最终能翩然起舞。我们都知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道理。如果能像练兵那样练笔,那么学生在考场上就真正可以左右逢源,挥洒自如了。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善高级中学(31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