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遭遇:教育的高境界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4445670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偶然读到一篇文章,题为《小女孩有意跌了一跤——一个小女孩的智慧》:几个孩子正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小家伙突然摔倒在地上,并立即哇哇大哭起来。一个小女孩一看那跌倒的小家伙,愣了一愣,接着跑过去,装着一下子跌倒了,就跌在那小家伙的身边,她跌倒了,还笑得咯咯响。那小家伙一看小姐姐,也笑了,抹抹眼泪,又玩了起来。
  这个小女孩的行动自然而然,她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去感染小家伙,没有刻意的雕琢,自然而充满灵性,仿佛生命与生命之间本该如此。同样的遭遇,都是不幸的跌倒者,相互之间便理解了,不需要任何语言解释。从孩子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教育与生命的本真。
  想起另一则故事,一个小孩子每次都不愿与妈妈一起去超市,妈妈一直都很奇怪,后来当她一次在超市蹲下来找东西的时候,她才发现,对于那么矮小的孩子,她看到的,只有来来往往的人们的腿,她不可能看到琳琅满目的物品。
  很庆幸这位妈妈有意或无意地这次“蹲下”,她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发现了“高高在上者”永远也不会发现的“秘密”。
  反思我们老师的管理和教学,对学生过多的是干预和控制,始终保持习以为常的高高在上者角色。殊不知孩子有自己天然的行为方式、学习方式和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因而,做学生的“共同遭遇者”,不仅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教育、教学智慧。做一个“共同遭遇者”的教师,是以不教之教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它追求的是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
  
  一、 做学生的“共同遭遇者”需要真正的精神平等
  
  案例:徐老师教语文,他一直要求学生写随笔。一次从学生的随笔本上发现了一首小诗《下弦月》,情感细腻,文笔优美,便毫不犹豫地用键盘敲打出来,并张贴在教室前面。可是第二天,徐老师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张纸条:“请老师把那张纸送给我吧!相信老师您也相信:写诗是一种心情,一定要公示于众吗?”徐老师读后,心潮起伏,毅然取下了贴在前面的那张纸。
  分析:杜威反对那种理想是民主主义的,但方法和实践都不是民主主义的教育,他渴望建立民主主义理想与民主主义方法的新教育。他说:“在家庭和学校这样一些被认为是形成基本品质的地方,要解决理智和道德上的问题,通常都是诉诸父母、教师或课本的‘权威’。在这样的条件下所形成的性格,跟民主主义的方法是格格不入的……”真正的民主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的“一厢情愿”,而是以学生的“共同遭遇者”的身份,走进学生的情感天地,做到真正的精神平等。即便是赏识,教师也不能以“权威”的姿态“入侵”学生的情感领域。
  
  二、 做学生的“共同遭遇者”需要真诚的对话交流
  
  案例:聪明的男孩汤姆给妈妈写了一张账单:“汤姆给妈妈到超市买食品,妈妈应付5美元……”忙得满头大汗的妈妈看到了这张纸条后,宽容地笑了笑,随即在上面添了几行字,放回到了汤姆的枕边。“妈妈含辛茹苦地抚育汤姆,汤姆应付0美元;妈妈教汤姆走路、说话,汤姆应付0美元……”这张纸条,至今仍被汤姆珍藏着,它记录着一个孩子从懵懂走向懂事的经历。
  分析: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造成教育青少年的困难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这位母亲十分机智地以“共同遭遇者”的身份,与孩子平等交流,真诚对话,没有一丁点儿的批评、责怪、埋怨、呵斥和挖苦。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位母亲的教育机智、教育手段真是妙不可言。
  
  三、 做学生的“共同遭遇者”需要积极的心理暗示
  
  案例:一个小女孩摘了校园里的一朵玫瑰。校长亲切地问她:“你为什么要摘这朵花呢?”小女孩回答说:“我的奶奶生病了,我给她讲了学校里的玫瑰花开了,奶奶不信,我想让奶奶看看。”听了小女孩的话,校长说:“你做得对,虽然摘花不对,但你是送给奶奶,你真是孝敬老人的好孩子!”这位校长又从花园里摘下了两朵美丽的玫瑰花,递给了小女孩,对她说:“这一朵是送给你的,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好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生了你这个好孩子。”这位校长就是苏霍姆林斯基。
  分析:心理暗示是最常见的特殊的心理现象。由于暗示方式含蓄,没有锋芒毕露,可以避免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苏霍姆林斯基抓住教育契机,用委婉善意的语言提醒,既肯定并欣赏了小女孩的优点,又含蓄并真诚地指出了缺点,巧妙地给了小女孩一个台阶,把真诚的期待传递给了对方,在一种和谐并充满心理安全感的师生关系中,产生了积极的心灵互动和心理暗示。
  
  四、 做学生的“共同遭遇者”需要理性的宽容关爱
  
  案例:有段时间,高三某班男生回到寝室里总要对任课老师品头论足,班主任王老师对此很是头疼。一次熄灯后,王老师轻轻地睡到这个宿舍一张空床上。学生又高谈阔论,兴致正浓,忽然王老师从被子内钻出,一声不吭,然后走了。大家都无地自容,从此在寝室内再也不谈老师长老师短之类的事了。
  分析:当老师与学生“共同遭遇”时,学生的一些缺点与错误会暴露无遗,但是教育是爱的艺术,理性的宽容是爱的艺术的体现。老师此刻的“无言”远胜过千言万语的训斥。一抹微笑、一句赞美、一点鼓励、一点宽容,再简单不过,给人的感受却温暖如春,有时会让一个人绝处逢生。
  
  五、 做学生的“共同遭遇者”需要默默的言传身教
  
  案例:春暖花开,校园内的香樟树叶纷纷下落,打扫包干区的同学每天清晨扫得大眼瞪小眼,有时班主任还埋怨他们扫得不快、不干净,影响早读。周二晚的那场大雨,满地落叶。周三早上,吃过早饭,路过X班包干区,见一把扫帚横在地上,张老师一声不响地与学生一起扫了一刻钟,回到办公室衬衣尽湿,回想平时高高在上,指手划脚,真是有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分析:现在的学生群体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知行分离”的现象,说起公共环境的维护头头是道,比教育者还要清楚明白。可是做起事来,则往往把自己的不良行为归结为不拘小节。教育者可以更换思路,让自身处于“共同遭遇者”的地位,默默地通过言传身教去感化学生。这时,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说教,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动。感动已不仅仅是一种境界,它更是一种方法、一种技巧。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呼唤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这句话隐含着一个前提,在教育前,教师首先应该做“一棵树”,做“一朵云”,用“共同遭遇者”或伙伴的身份进入学生的情境,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亲近、倾听、对话,分享喜悦或春雨润物般地为学生指点迷津。以不教之教,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高境界。
  (责任编辑 孙晓雯)
其他文献
文 题  请以“幸福的约束”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体裁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  “幸福的约束”是偏正短语。题目没有对立意做出明确的指向性要求,写作的空间很广。“约束”的字面意思是“限制管束,使不越出范围”。面对这个词,初中生都有话要说,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总觉得身上的约束太多。文题在“约束”前加上“幸福”两字,使“约束”有了正能量,让学生思考约束带来的自我成长的
“错误”与“过失”  教堂外的草地上,一个男孩对牧师说:“我想我犯了个错误。昨天晚上我骑着脚踏车回家,不小心撞坏了一个邮筒。请相信我,我不是故意的。当时天太黑了,我看不清楚路上的东西……事实上,我骑得是有点快……”  “后来呢?”牧师问。  男孩看着牧师继续说:“今天早上,我找到那个邮筒,用油漆把刮碰的地方重新刷了一遍,现在它看起来像新的一样。”  “没关系,孩子。”牧师笑着说,“这不叫‘错误’,
不谋万世不足以谋一世,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隅。任何行业要赢得历史都需要远程的文化战略,没有文化上的积淀和战略上的构建就难以产生行业上的创新和战术上的辉煌。同样,一个民族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高中语文的教育教学过程更是得到了高度的关注,以“问题导向”为载体的教育模式被广泛运用于高中语文的教育过程中。本文主要从以“问题导向”为载体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特点、以“问题导向”为载体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两个方面,针对我国以“问题导向”为载体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  问题导向 高中语文
对我国11个双子叶植物(Dicotyledon)原白中模式标本引证的排印错误做了更正:砚山锥栗(壳斗科)原白中错误地将模式标本引证为王启无84116,实际应为王启无84416,前者属于菊科植
体育课的特点决定了其是学生伤害事故的多发环节,但在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后的责任承担问题一直是多方讨论的焦点。教育部出台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把学校的过错责任作为一般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也明确规定了学校在存在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赔偿责任。但在具体责任划分上尚存在许多值得讨论的地方,笔者身为体育教师,并经过多年的法律学习,对此作简要分析,仅供读者讨
汉画在中国美术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汉画像石中那原始、幽默、奇崛而别致的构图,简括而气韵生动,平面而极具三维空间感的制作……都若不经心而又表现得恰到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