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来的三次大转折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got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作为一个经济学研究者,我感到我们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
  第一次大转折开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一次制度的更替,即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就是人民翻身了,当家作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被推翻了。这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变革。没有无数先烈为解放事业而献身,制度的更替是无法实现的。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在这块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
  第二次大转折开始于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一次体制的转换,即中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轨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制转换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下实现的。体制转换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调整与完善,它使社会主义制度增添了活力。从1978年到2008年,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GDP大幅度上升,中国的工业化步入了中期阶段,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扩大了。如果没有体制的转换,我们是不可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的。正因为体制转换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巩固、发展。
  第三次大转折开始于本世纪初。这是一次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即中国经济增长从粗放式的转变为集约式的,由速度型的转变为效益型的。通过经济建设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增长的质量比增长率更重要,我们必须实现经济的转型,必须保护环境,治理环境,节约资源,走循环经济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实践中,,我们懂得了环境是我们和子孙后代共有的,资源是我们和子孙后代共享的。总之,只有切实地、有效地改变了经济增长的方式,我们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
  
  体制的转换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都以制度的更替为前提
  
  回顾60年来的三次大转折,我们就能了解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体制的转换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都以制度的更替为前提。正因为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实现体制的转换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
  制度更替在1949年和以后的几年内完成了。体制转换开始于1978年年末,至今已超过30年。尽管这30年来体制的转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有不少体制方面的问题有待于我们继续解决,例如城乡一体化的推进、行业垄断局面的打破、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和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和完善、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和统筹等等。
  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可以说,这是本世纪初才受到普遍重视的新课题、新任务,更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例如,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难道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吗?没有相应的体制转换,能真正做到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吗?又如,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的主体应当是企业,政府的任务是规划、指导和服务,但怎样才能使企业认识到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迫切性呢?政策上如何引导、帮助、鼓励呢?如何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以调动企业改变经濟增长方式的积极性呢?再如,既然企业应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体,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是需要投资的,资金如何筹集?融资难的问题如何化解?这又涉及企业怎样加快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及金融体制改革如何深化等问题。
  从经济上看,结论是清楚的: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需要把体制继续转换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切实改变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转型,使中国经济再上一个台阶。
其他文献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李迎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经过20多年的改革,特别是经过新世纪以来的城乡统筹改革,已经或正在形成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经验或共识,值得认真总结。  一是保基本、广覆盖,不搞高福利。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即便是少数富裕地区,实际生活也不过小康水平。显而易见,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改革既不可能走西方国家的“福利国家”道路,也不可能仿照城市现行的社会保障模式。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研究员 陈光金:第一,初步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中国社会转型理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是极为深刻而广泛的,中国社会转型具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既是中国主动选择的结果,也是社会变迁所具有的路径依赖性的表现。概括起来,这种特色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的根本社会制度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我们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二是指导政治意识形态没有改变,我们继续坚持马
期刊
“新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泛起  编者按:经济萧条从来就是贸易保护主义孳生的温床。当前世界各地、特别是某些西方经济大国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态已经令人感到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风潮兴起的瑟瑟寒意。“意大利人吃意大利食品”运动已从小城卢卡蔓延到了米兰等意大利大城市,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009美国复苏与再投资议案》设立“购买美国货”(Buy American)条款等等。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全球化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
期刊
不能片面强调理论创新,不能认为理论创新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人民论坛:全球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如何实现中国的理论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挑战。一些重要理论往往由西方人提出,并且一些时候我们还盲目“进口”西方理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黄枬森:中国的发展需要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创新。缺乏理论创新是不行的。我们现在出现的问题不可能和过去的问题一模一样,如果没有理论创新,我们就不能解决目前国际和国内
期刊
■ 河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农村联席例会制度,即每月28日晚,定时召集村“两委”干部、全体党员、村民代表、红白理事会成员、致富能手和离退休在村居住的公职人员等开会,总结村里上月的工作,公开村里的政务和财务,安排布置下月工作,通报下月大项财务支出,学习有关农村政策和法律法规,收集、排查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互相沟通思想,化解矛盾和纠纷。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
期刊
“为什么会产生天花板现象”,“背后有哪些规律在主导”,“怎么能最有效的解决”, “天花板问题是不是个伪问题”、“干部年龄能不能一刀切”……1月19日,“干部‘天花板现象’”高级研讨会上,精彩观点纷呈,思想碰撞激烈。  此次研讨会由人民论坛杂志社与国家行政学院领导人员考试测评研究中心共同举办。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教授许耀桐、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张荣臣、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周志忍等知名专家的精彩发言
期刊
“逆城市化”趋势下中国村镇发展的机遇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一定水平后城市功能自我优化、减轻空间压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冲动。因此,“城市化”聚集的资源和产业越多,“逆城市化”分解这些资源和产业的趋势就越强。这些城市资源和产业的分解则是村镇发展的重大机遇。由此,城市化的基本思路,一是优化城市功能和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二是疏通“逆城市化”渠道,主动地安排和促使部分城市功能和产业向有条件的村镇转移。村镇
期刊
2月4日,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详细公布了深圳市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内容,此次改革的重点就是把大部分从事政策执行、一线执法、专业服务的公务员从综合管理类中划分出来,归为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这两类晋升渠道独立、待遇与行政职务级别脱钩。据悉,69%的公务员将被划入其中,通过职位分类和聘任制的实施,部分公务员“官帽”将被摘掉,“铁饭碗”变成“瓷饭碗”。    网友对此十分期待,力挺改革  不少
期刊
谈到“天花板”,不妨回头看看历史。古代社会里一些官员流芳百世,而与那些佳话所对应着的官阶,不也仅仅是个“九品芝麻官”么?只是不知道这样的历史佳话是否能够鼓励那些晋升无望的当今官员们。  春秋时期,楚庄王问谋士治国之道,问了三次,得到的答案都是修身。楚庄王说,“我问治国,何言修身?”谋士答:“不能修身,何能治国?” 其实谋士说的非常有道理,不能修身怎么能治国呢?那么,对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说,是不是也可
期刊
一号文件“亮点”下一步  评述由头:1月31日公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规定,国家将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增加“三农”投入。这是新世纪以来连续第7个关注“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  这次的一号文件可谓是亮点频出,其中提到的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内需举措、为农民建房提供信贷、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