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象形文字能否成为完整的文字体系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ling_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语言、思维与文字的关系出发探讨纯象形文字不能成为完整的文字体系,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文字产生的理据指出文字的发展符合思维发展的规律;二是从思维认知的角度指出文字对语言的音义模仿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象形文字;文字体系;语言;思维;认知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成果的储存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字更是记录人类思维成果的材料。在语言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自有文字始,它就详细记录下了社会发展促成语言变化的每个历程。同时,文字的产生与发展也会体现出思维的阶段性与进步性。从这个角度看来,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思想领域的开拓都是文字产生与发展的推动力量。
  一、文字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符合思维发展的规律
  (一)具象事物促成象形文字的产生
  文字源于图画,人们首先发现和记录可感的具象事物,图画记载的正是具体的、表象的、直观的物或事。然而“图画文字”的图形或符号,表达整个句意信息,在字形上不能分解出一个个的词,也不能准确地反映语言的形式,更无法找到具体的音义对应关系。由“文字画”过渡到象形文字是人类思维形式的提升,用略加提炼的象形象义符号来代替复杂纯粹的图像描摹,这种图画的记号化表现保留了事物的突出特点,亦可通过字形推知事物。象形文字是“图画文字”的进化阶段,具备固定的“一音一义”的对应关系,表示直观的事物。
  (二)抽象事物促成表音文字的产生
  客观世界有许多事物和现象本身并没有视觉形象,而在语言中却有一定的意义单位反映和表现它们,表意文字对这些意义单位也必须加以记录和表达。随着人类活动深入各个领域以及人类思维的发展,表达单纯的具象事物已经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我们要用抽象概括的语言记录总结先前的事件,若无形可象,象形不胜其用。孙诒让在《与王子壮论假借书》中说到:“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苟无假借之列,则逐事而为之字,而字有不可胜造之数,此必穷之数也。故依声而托事焉,视之不必是其字,而言之则其声也。闻之足以相喻,用之可以不尽,是假借可以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①假借字的使用,突破固有的象形表意的方法,解决了语词符号化的需要,节制了字符的数量膨胀,开辟了以语音为线索记录语言的新途径。这里说假借是造字法是有理据的,从古人的使用动机出发,只要凭借一个符号寄托了某个词的音和义,就应该认为是为某个词造了字。从现有历史资料看,用假借法造字在很早就开始了,到殷商已相当普遍了。据姚孝遂先生《古文字的形体结构及其发展阶段》一文的统计,假借字在殷代甲骨文中多达约百分之七十五。在金文中,假借字的使用频率也大致如此。
  假借字有它的局限性,大量相同字形记录两个以上毫不相关的词,势必会造成使用的混乱,于是形声字在假借字的基础上产生。裘锡圭先生说到:“最早的形声字不是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组成,而是通过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或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而产生的。”②正是在改造表意字和假借字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并掌握了“形符声符直接结合”的这种无可替代的造字法,从此以后所创造的新字基本上都是形声字,甚至前人造的表意字或假借字后来也被形声字所替代。“有了形声字造字法,新的符号就可以不断地、大量的创造出来,充分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形声字之所以能取得优势,最根据的原因就在于它的标音的作用。”③
  文字发展的阶段展示了人类思维的进化过程,现在看来,思维亦是文字发展的动因。思维方式由具体到抽象,思维空间向着高度抽象化、精确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了文字向符号化、概念化的方向发展。
  二、文字对语言的音义模仿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先有语言后有文字,作为文字最理想的状态是体现语言的音义关系,通过音义来命字亦是对思维的再现与模仿。文字记录语言既体现它的音节形式又表现它的意义关系,这种再现与模仿强化和巩固了音义结合的形式,确保了人们对语言认知的再现。造字法的发展历程正体现了人类认知的一般过程。人类对范畴划分并不是任意性的,人脑对事物范疇化的理解是以那些突出的原型为基点的,进而形成一个个概念,再用一个名称来为这个概念命名,储存下来。象形文字正是那些原型,是满足人的基本认知需求的层面,我们能够通过突显事物本质特征的文字来了解事物的差异。当这种原型不能满足认知的需要,同时也无法记录随之产生的新生概念时,新的造字法呼之欲出。
  隐喻概念恰能解释文字对语言模仿的合理性。隐喻是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认知发展意味着由旧知向新知递归扩展,由已知向未知不断延伸。隐喻表达力的喻体(源体)常是旧知,是已知的认知成果;本体(标体)常常是新知的、陌生的、期待深化的认知领域。喻体概念构造向本体的投射,使熟悉化了的喻体认知创新发展到本体,并且创造了本体的概念构造,本体概念范畴和喻体概念范畴的整合就完成了旧的认知向新知的渗透。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正是隐喻关系的体现,语言是文字的投射,其音义关系延伸到文字使得文字继承了语言的构造。因此,文字记录音义关系是人类思维认知的必然结果,象形文字单独表形不能概括认知的成果。
  总之,从语言、思维与文字的关系来看,纯象形文字不能成为完整的文字体系,文字怎样发展是由人类的思维认知规律决定的,这是文字发展的根本动力。
  注释:
  ①孙诒让.籀庼述林卷十[M].上海:千顷堂书局.
  ②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③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基础部)
其他文献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缺乏与社会交流合作,其功能远没得到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路子窄、办法少,经费筹划主要是“等、要、靠”,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社会化的融资方式能够为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可通过寻找社会资本,在可控范围内为我所用的发展模式,实现对高校体育产业的全面有序的发展,并带来一定的竞争,打破现有的局限性,使高校体育更有活力。  关键词:高校;体育产业;融资方式
期刊
校园暴力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多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近年来,高中校园暴力事件日益增多,在校高中学生大多在15-20岁左右。校园暴力事件不仅造成人员伤亡的严重后果,而且影响其他同学的良好学习环境,破坏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因此对校园暴力进行调查和研究,并通过积极引导、加强校园管理、加大教育力度、完善相应法规制度来进一步避免和防止校园
期刊
摘要:网络不良信息是指通过互联网散布的不符合法律规定、有违社会公共秩序与道德、对社会产生有害影响的信息。网络不良信息范围的界定应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采取列举的方式。网络不良信息发布与网络服务商有一定的关系,网络服务商对网络内容的提供承担责任,同时也和我们每一个网络用户息息相关。我国应尽快完善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法律规则。  关键字:网络;信息政策;信息管理;法律;法规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
期刊
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各级文化部门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职能,以服务基层服务社会为重点,以辅导和服务为手段,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坚持把组织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作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有效载体,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了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多元化、社会化。  一、扶持社会力量成立公共文化服务组织  “需要
期刊
【编者按】泼烦,在汉语词典里找不到相关的词条,但在中国北方方言里使用率极高,在青海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烦恼、烦心、煎熬”,是心理上的一种痛苦和折磨。  长篇小说《泼烦》写的就是青海河湟地区农民阶层生存和生命状态中的那些泼烦事儿。是一部河湟谷地的《秦腔》。  桃花乡的千户台村只是当今中国农村的一个截面和缩影,小说里的一些场面和境遇,在当下中国绝对不是偶然的,其真实性已经远远超
期刊
口中之言,心中之意,意生而发乎言,记之以成文,然言意之辩尔然于古。意非言不昌,言非意不立。孔子之“辞欲巧”,老庄之“言不尽意”,而后论文质,而后论意境。然意之于言,犹为根本,言以载文,因情而造文也。司空含蓄之法“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上有源头活水,下有细流涓涓,然后以之观文,知意为硕果真实,言犹一现灼花。意虽为载意之器,然“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幽深之意,难以言状。意之无尽如“佛祖拈花,迦叶微笑”
期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障,文化是灵魂。坚持“以人为本”,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那到底什么才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文化创建实质是什么?新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现状如何?有什么新经验、新情况、新问题?广大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有哪些新期盼、新期待、新要求?从多角度审视如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笔者根据自己基层文化工作经验,围绕如何推
期刊
摘要:分析和阐述乐游原历史文化公园(青龙寺遗址保护项目)的文物遗址保护形成及遗址文化的发扬创意,并简要论证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关键词:遗址保护;文化创意;风景园林  古文化遗址公园是近年园内悄然兴起的一类主题性公园,它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专一性、文化朔源性及生态性。主要表现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生态,并有机的融入现代社会中,成为城市机体的一部分。乐游原历史文化公园(青龙寺遗址保护项目)以青龙
期刊
摘要:《茶花女》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拥有相同的身份、几乎相同的经历,甚至相同的结局——死亡,但《杜》的悲剧色彩却比《茶》要浓厚许多,而正是玛格丽特與杜十娘性格上独立意识的差别造成了两部小说悲剧色彩浓厚程度的不同。  关键词:独立意识;悲剧色彩  玛格丽特和杜十娘分别是中外经典小说《茶花女》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女主人公。在法国作家小仲马与中国作家冯梦龙的笔下,两个国家不同,
期刊
摘要: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是整个文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中之重的工作。贫困山区县由于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之中往往需要结合本地客观实际情况,采取既少花钱又能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  关键词:贫困山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方法  贫困山区一方面由于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对当地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实践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比较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