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预期收益型产品仍然会是市场的主流。但从2016年的走势来看,2017年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的规模占比有望超越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起到向净值型产品转型中间桥梁的作用。
2016年中国银行理财业务规模扩展增速有一定的放缓,但相对其他行业增速仍然较高,预计2016年全年存续规模能够突破30万亿元大关,较2015年年底同比增幅达27.66%。2016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业务释放了明显的抑规模、重质量的信号,产品端及投资端的创新力度较强,为今后的稳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7年净值型产品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仍是净值型产品的主要发行机构。股份行净值型产品发行数量达312款,占比43%,几乎占据了净值型市场的半壁江山,在股份行中发行数量较多的有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渤海银行等。其次是城商行,发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数量达237款,占比33%。国有银行发行净值型产品数量相对较少,2016年发行了114款面向个人的净值型产品。在四大类银行中,农村金融机构发行数量最少,共发行66款,占比9%。
2016年:
净值型发展趋势加强,预期收益型唱主角
从全年数据来看,2016年前3个月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整体表现平稳,四季度产品数量发行量相对较低。从全年收益率分析,在不剔除开放式(拉低平均收益)、结构性产品(拉升平均收益)的大前提下,整体收益率呈现了明显下滑表现。其中2016年1月的平均收益率最高,达到4.28%,而9月收益率到达了历史低点3.65%,差值达63个BP。受年末银行资金流动性收紧的影响,2016年四季度开始,银行理财收益率有了较明显的回升。经过9月的低点后,10月平均收益迅速反弹至7月水平,达到3.72%,而在12月受多方因素影响,收益率飙升到4%。2016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收益率总体情况见下页图1。
随着银行理财业务成为焦点,银行业整体理财存续规模迅速扩张,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市场发展得到行业内外广泛关注。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净值型理财产品资金余额1.59万亿元,较2016年年初增长 0.22万亿元。由下页图2可以看到,从2015年6月開始,无论是在封闭式还是开放式产品中,净值型产品存续规模均实现稳步上涨,尤其是开放式净值型产品规模在2016年呈现较大幅度增长。下页图3为2016年各类发行主体净值型产品发行数量占比情况。
2017年:
净值型是焦点,预期型继续占主流
如果说2016年是理财市场监管年,那么2017年则是理财业务转型的重要一年。各家银行压力与动力并存:一方面,受打破刚兑的要求,净值型理财产品将成为各商业银行争夺的焦点;另一方面,净值型产品相对复杂的设计使得投资者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因此2017年预期收益型产品仍然会是市场的主流。
净值型产品成竞争焦点
目前,投资者对预期收益型产品兑付模式的认知似乎已经根深蒂固,使其打破刚兑的成本过高,净值型产品成为打破刚兑的新希望。净值型产品在打破刚兑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对于理财产品收益过低的局面也能有所缓解,这降促使该类产品成为2017年各类商业银行重点关注的产品类型。
另外,表外理财虽然将在2017年纳入MPA体系中,但仅受到规模增速限制,没有占用银行资本,与净值型产品回归资管本源的初衷并不违背,因此2017年净值型产品没有受到来自监管方面的限制。据了解,目前不少中小银行均投入了较多资源对此类产品进行开发,预计2017年该类产品的市场争夺将极为激烈。
预期收益型产品仍是主流
净值型产品相对复杂的设计使得投资者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可达成,因此2017年预期收益型产品仍然会是市场的主流。但从2016年的走势来看,2017年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的规模占比有望超越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起到向净值型产品转型中间桥梁的作用。
监管层继续要求降杠杆
从监管的角度来看,2017年监管层将继续加大降杠杆的力度,同时鼓励净值型产品的推行。但如果净值型产品出现爆发式增长,监管也可能会做出一定的调整避免潜在风险扩大。
另一方面,无论是商业银行表外理财被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还是2016年年底发布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修订征求意见稿)》均透露出监管层对于表外业务风险把控将收严,不排除2017年监管层对表外业务做出进一步的风控要求。
2016年中国银行理财业务规模扩展增速有一定的放缓,但相对其他行业增速仍然较高,预计2016年全年存续规模能够突破30万亿元大关,较2015年年底同比增幅达27.66%。2016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业务释放了明显的抑规模、重质量的信号,产品端及投资端的创新力度较强,为今后的稳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7年净值型产品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仍是净值型产品的主要发行机构。股份行净值型产品发行数量达312款,占比43%,几乎占据了净值型市场的半壁江山,在股份行中发行数量较多的有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渤海银行等。其次是城商行,发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数量达237款,占比33%。国有银行发行净值型产品数量相对较少,2016年发行了114款面向个人的净值型产品。在四大类银行中,农村金融机构发行数量最少,共发行66款,占比9%。
2016年:
净值型发展趋势加强,预期收益型唱主角
从全年数据来看,2016年前3个月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整体表现平稳,四季度产品数量发行量相对较低。从全年收益率分析,在不剔除开放式(拉低平均收益)、结构性产品(拉升平均收益)的大前提下,整体收益率呈现了明显下滑表现。其中2016年1月的平均收益率最高,达到4.28%,而9月收益率到达了历史低点3.65%,差值达63个BP。受年末银行资金流动性收紧的影响,2016年四季度开始,银行理财收益率有了较明显的回升。经过9月的低点后,10月平均收益迅速反弹至7月水平,达到3.72%,而在12月受多方因素影响,收益率飙升到4%。2016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收益率总体情况见下页图1。
随着银行理财业务成为焦点,银行业整体理财存续规模迅速扩张,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市场发展得到行业内外广泛关注。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净值型理财产品资金余额1.59万亿元,较2016年年初增长 0.22万亿元。由下页图2可以看到,从2015年6月開始,无论是在封闭式还是开放式产品中,净值型产品存续规模均实现稳步上涨,尤其是开放式净值型产品规模在2016年呈现较大幅度增长。下页图3为2016年各类发行主体净值型产品发行数量占比情况。
2017年:
净值型是焦点,预期型继续占主流
如果说2016年是理财市场监管年,那么2017年则是理财业务转型的重要一年。各家银行压力与动力并存:一方面,受打破刚兑的要求,净值型理财产品将成为各商业银行争夺的焦点;另一方面,净值型产品相对复杂的设计使得投资者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因此2017年预期收益型产品仍然会是市场的主流。
净值型产品成竞争焦点
目前,投资者对预期收益型产品兑付模式的认知似乎已经根深蒂固,使其打破刚兑的成本过高,净值型产品成为打破刚兑的新希望。净值型产品在打破刚兑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对于理财产品收益过低的局面也能有所缓解,这降促使该类产品成为2017年各类商业银行重点关注的产品类型。
另外,表外理财虽然将在2017年纳入MPA体系中,但仅受到规模增速限制,没有占用银行资本,与净值型产品回归资管本源的初衷并不违背,因此2017年净值型产品没有受到来自监管方面的限制。据了解,目前不少中小银行均投入了较多资源对此类产品进行开发,预计2017年该类产品的市场争夺将极为激烈。
预期收益型产品仍是主流
净值型产品相对复杂的设计使得投资者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可达成,因此2017年预期收益型产品仍然会是市场的主流。但从2016年的走势来看,2017年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的规模占比有望超越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起到向净值型产品转型中间桥梁的作用。
监管层继续要求降杠杆
从监管的角度来看,2017年监管层将继续加大降杠杆的力度,同时鼓励净值型产品的推行。但如果净值型产品出现爆发式增长,监管也可能会做出一定的调整避免潜在风险扩大。
另一方面,无论是商业银行表外理财被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还是2016年年底发布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修订征求意见稿)》均透露出监管层对于表外业务风险把控将收严,不排除2017年监管层对表外业务做出进一步的风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