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问题的关键是: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这“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这就需要教师用教学机智、教学素养去化解学生丢给我们的尴尬,化为己用,使课堂和谐展开。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尴尬;和谐课堂
一、“未雨绸缪”——“尴尬”未来时的准备
1. 给学生备剂“预防针”
老师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一节课,无论课前做了多么充足的准备,在课堂中有时候就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特别是低段学生还没形成良好的上课习惯,这样的课堂往往更容易因外界一丁点的非数学活动而“跑偏”。比如在教《解决问题》时,还没等全部人把数学信息读完,还没等我们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怎么列式?怎么想的?”有些学生已经迫不及待直接报出得数;在需动手操作小棒时,还没等到用呢,有些学生已经把小棒玩丢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中,我们还没开始教呢,有些孩子已经会背乘法口诀了;我们新课还没导入呢,学生已经帮我们揭题了。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尴尬,及时打好“预防针”,做足准备,这样才能“化险为夷”。
2. 给自己备粒“定心丸”
教师根据课前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的理解,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影响课堂和谐进行的知识点,并做出相关预警防范措施。比如在教一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这课时,由于受平时生活中“角”的影响,学生很容易认为角的顶点,那一点“尖尖的”就是角,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集体的偏差,我就特别设计了“画弧”——顶点、边、边、角这样的指角方法(结合手势),强调数学上的“∠”是两边间形成的距离,反复说指来加深学生对数学角的理解,从而避免了阻碍教学流程的尴尬,保证课堂的顺利和谐进行。
二、“以柔克刚”——“尴尬”进行时的化解
1. 尊重生成,有效引领,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案例一: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原本打算先让学生实践操作:测量圆的周长,然后感受这样的测量方法有局限性,有较大难度,再鼓励学生去探索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哪知道当教师拿着圆形物体问学生:“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能知道这个圆的周长吗?”学生就给了她一个措手不及,“我知道最简单的方法,量出这个圆的直径,再去乘3.14就可以了。”这下好了,下面要探索的结论就被说出来了,但教师不慌不忙地追问道:“3.14是什么意思啊?”真有不少学生补充了出来:“3.14好像是圆周率。”“姐姐告诉我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14倍。”……这时教师又顺势说道:“看来大家课前对于圆的周长做了不少的了解,‘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14倍’这个结论可靠吗?你们验证过吗?眼见为实,我们一起想办法验证这个猜想,怎么样?”就这样,顺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了,这位教师“以柔克刚”巧妙化解了“尴尬”,使课堂回到她的掌控下。
2. 抓住生成,随机应变,促进资源“临场闪光”
案例二: 教学《乘法解决问题》时,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房间最多可以住5个人,一个旅游团包了这样的8个房间,这个旅游团共有多少人?学生思考后,列出了这样的算式:8×5=40(人),也有学生列出:5×8=40(人)。老师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答:“要求这个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8个5是多少”,老师满意地让学生坐下。这时,有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有可能这个旅游团只有39人呢?”这让教师暗愣了一下,随即问:“能说说你的想法吗?”“我只是想房间为什么一定要住满呢?”学生的一席话使大家豁然开朗。在此,教师原本可能回到题目上来继续她的下面教学,但她选择顺着学生的思路,抓住他提供的这一“小尴尬”,“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根据我们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多少种可能性?”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于是就出现了以下的精彩场面:
生1:有可能是39人,算式是5×7 4=39(人)。第8个房间住4人。
生2:有可能是38人,算式是5×7 3=38(人)。第8个房间住3人。
生3:有可能37人,算式是5×7 2=37(人)。第8个房间只住2人。
生4:我觉得可能是36人,算式是5×7 1=36(人)。第8个房间只住1人。(有学生插话:那多浪费,应该包一个单间,价格还便宜一些。)
生5:我还有不同意见,题目上说:每个房间最多可以住5人,有没有可能每个房间都住4个人,这样就是4×8=32(人)。
生6:那也有可能每个房间都住3人、2人或1人,这个旅游团就可能是24人、16人或8人。
生7:那如果也考虑不住满情况,答案就更多了。
虽然课堂上生5、生6、生7的想法有些偏离题意,但大家都深深被这位教师的危机处理能力折服,她化“尴尬”为己用,做到滴水不漏。面对这些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及时抓住精彩,把这些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放大,让它“临场闪光”。这也是我在做化解“尴尬”研究时应该借鉴的方向。
3. 价值引领,启迪思维,让错误资源“变废为宝”
案例三:数学作业刚发下去,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道:“老师,你改错了!”原来是这样一道解决问题:“学校图书室把新买来的图书按4∶6∶5的比例分别分给四、五、六年级,已知六年级分得50本,问学校新买来图书多少本?”大部分学生都是这样解答的:4 6 5=15 50÷5/15=150(本)。而那位说改错了的学生却是一步就算完了:50×3=150(本)。于是教师就问他:“能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吗?”他说:“我是这样想的,四、五、六年级分得本数的比是4∶6∶5,那么分得份数的平均数就是5,刚好是六年级分得本数50本,用50×3就可以算出三个年集一共分得本数。”对啊,这样的发言令人惊讶,学生的这种创新思维的精神更令人震撼,这时,这位教师立即对这位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大加赞赏,肯定了他的做法更加简捷、科学,而后也为自己在批改时未深入思考而感到惭愧。她借此机会,马上激励其他学生: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有些想法大家能比老师想得更巧妙。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而且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三、“研精致思”——“尴尬”过去时的反思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生成的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乃至一个错误都可以“化废为宝”,对于这些教学“尴尬”——不速之客,教师必须迅速地做出相关检索,进行有效分类,对于有效的生成性资源,适时进行价值引领,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资源中的“闪光点”,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会有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对于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教师大可不必藏着、捂着,要让学生明白“出错”并不可怕、更不可耻,而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应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暴露其思维过程,对这一过程中生发的错误,要牵而带之,引而不发,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正是因为教者对学生错误的悦纳和欣赏,才使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出错”中发出了异常的光彩。
因此,作为老师要知道有时教学中的一些旁逸斜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使课堂呈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采! 其实,最高明、最有经验、知识最渊博的教师应对瞬息万变的课堂,也难免会出现偏差。因此,我们更需要对“尴尬”的前因后果进行及时反思,理智地应对课堂教学中的“尴尬”。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尴尬;和谐课堂
一、“未雨绸缪”——“尴尬”未来时的准备
1. 给学生备剂“预防针”
老师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一节课,无论课前做了多么充足的准备,在课堂中有时候就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特别是低段学生还没形成良好的上课习惯,这样的课堂往往更容易因外界一丁点的非数学活动而“跑偏”。比如在教《解决问题》时,还没等全部人把数学信息读完,还没等我们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怎么列式?怎么想的?”有些学生已经迫不及待直接报出得数;在需动手操作小棒时,还没等到用呢,有些学生已经把小棒玩丢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中,我们还没开始教呢,有些孩子已经会背乘法口诀了;我们新课还没导入呢,学生已经帮我们揭题了。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尴尬,及时打好“预防针”,做足准备,这样才能“化险为夷”。
2. 给自己备粒“定心丸”
教师根据课前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的理解,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影响课堂和谐进行的知识点,并做出相关预警防范措施。比如在教一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这课时,由于受平时生活中“角”的影响,学生很容易认为角的顶点,那一点“尖尖的”就是角,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集体的偏差,我就特别设计了“画弧”——顶点、边、边、角这样的指角方法(结合手势),强调数学上的“∠”是两边间形成的距离,反复说指来加深学生对数学角的理解,从而避免了阻碍教学流程的尴尬,保证课堂的顺利和谐进行。
二、“以柔克刚”——“尴尬”进行时的化解
1. 尊重生成,有效引领,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案例一: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原本打算先让学生实践操作:测量圆的周长,然后感受这样的测量方法有局限性,有较大难度,再鼓励学生去探索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哪知道当教师拿着圆形物体问学生:“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能知道这个圆的周长吗?”学生就给了她一个措手不及,“我知道最简单的方法,量出这个圆的直径,再去乘3.14就可以了。”这下好了,下面要探索的结论就被说出来了,但教师不慌不忙地追问道:“3.14是什么意思啊?”真有不少学生补充了出来:“3.14好像是圆周率。”“姐姐告诉我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14倍。”……这时教师又顺势说道:“看来大家课前对于圆的周长做了不少的了解,‘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14倍’这个结论可靠吗?你们验证过吗?眼见为实,我们一起想办法验证这个猜想,怎么样?”就这样,顺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了,这位教师“以柔克刚”巧妙化解了“尴尬”,使课堂回到她的掌控下。
2. 抓住生成,随机应变,促进资源“临场闪光”
案例二: 教学《乘法解决问题》时,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房间最多可以住5个人,一个旅游团包了这样的8个房间,这个旅游团共有多少人?学生思考后,列出了这样的算式:8×5=40(人),也有学生列出:5×8=40(人)。老师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答:“要求这个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8个5是多少”,老师满意地让学生坐下。这时,有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有可能这个旅游团只有39人呢?”这让教师暗愣了一下,随即问:“能说说你的想法吗?”“我只是想房间为什么一定要住满呢?”学生的一席话使大家豁然开朗。在此,教师原本可能回到题目上来继续她的下面教学,但她选择顺着学生的思路,抓住他提供的这一“小尴尬”,“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根据我们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多少种可能性?”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于是就出现了以下的精彩场面:
生1:有可能是39人,算式是5×7 4=39(人)。第8个房间住4人。
生2:有可能是38人,算式是5×7 3=38(人)。第8个房间住3人。
生3:有可能37人,算式是5×7 2=37(人)。第8个房间只住2人。
生4:我觉得可能是36人,算式是5×7 1=36(人)。第8个房间只住1人。(有学生插话:那多浪费,应该包一个单间,价格还便宜一些。)
生5:我还有不同意见,题目上说:每个房间最多可以住5人,有没有可能每个房间都住4个人,这样就是4×8=32(人)。
生6:那也有可能每个房间都住3人、2人或1人,这个旅游团就可能是24人、16人或8人。
生7:那如果也考虑不住满情况,答案就更多了。
虽然课堂上生5、生6、生7的想法有些偏离题意,但大家都深深被这位教师的危机处理能力折服,她化“尴尬”为己用,做到滴水不漏。面对这些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及时抓住精彩,把这些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放大,让它“临场闪光”。这也是我在做化解“尴尬”研究时应该借鉴的方向。
3. 价值引领,启迪思维,让错误资源“变废为宝”
案例三:数学作业刚发下去,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道:“老师,你改错了!”原来是这样一道解决问题:“学校图书室把新买来的图书按4∶6∶5的比例分别分给四、五、六年级,已知六年级分得50本,问学校新买来图书多少本?”大部分学生都是这样解答的:4 6 5=15 50÷5/15=150(本)。而那位说改错了的学生却是一步就算完了:50×3=150(本)。于是教师就问他:“能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吗?”他说:“我是这样想的,四、五、六年级分得本数的比是4∶6∶5,那么分得份数的平均数就是5,刚好是六年级分得本数50本,用50×3就可以算出三个年集一共分得本数。”对啊,这样的发言令人惊讶,学生的这种创新思维的精神更令人震撼,这时,这位教师立即对这位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大加赞赏,肯定了他的做法更加简捷、科学,而后也为自己在批改时未深入思考而感到惭愧。她借此机会,马上激励其他学生: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有些想法大家能比老师想得更巧妙。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而且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三、“研精致思”——“尴尬”过去时的反思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生成的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乃至一个错误都可以“化废为宝”,对于这些教学“尴尬”——不速之客,教师必须迅速地做出相关检索,进行有效分类,对于有效的生成性资源,适时进行价值引领,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资源中的“闪光点”,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会有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对于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教师大可不必藏着、捂着,要让学生明白“出错”并不可怕、更不可耻,而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应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暴露其思维过程,对这一过程中生发的错误,要牵而带之,引而不发,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正是因为教者对学生错误的悦纳和欣赏,才使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出错”中发出了异常的光彩。
因此,作为老师要知道有时教学中的一些旁逸斜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使课堂呈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采! 其实,最高明、最有经验、知识最渊博的教师应对瞬息万变的课堂,也难免会出现偏差。因此,我们更需要对“尴尬”的前因后果进行及时反思,理智地应对课堂教学中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