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与不足,措施及激励机制,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
吉水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吉安市东北部,赣江中游。有耕地面积55.62万亩,农业人口46.82万人,人均面积1.19亩。近年来,吉水县围绕建设现代农业这条主红,制定了“以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的发展思路,做好、做足、做活土地流转这篇大文章。
现状和特点
1、现状及成效。该县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二轮承包后,全县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有11.35万户,家庭承包耕地面积43.58万亩。截止2015年6月,全县累计流转土地面积达8.73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0%。有百亩以上水稻种植大户101户,种植面积1.75万亩,占全县的3.1%;50亩以上蔬菜种植大户18户,种植面积0.48万亩;50亩以上果园种植大户25户,种植面积1.01万亩;培育水稻、蔬菜、果业合作社125家。
2、主要特点。一是吉水县农村土地流转主要集中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城镇周边区域、交通便利、产业经济带动较强的乡镇,如文峰、八都等乡镇。二是该县土地流转主要以农户间私下流转较多,面积占55.8%,而流入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较少,其中流入合作社点9.6%,流入农庭农场占7.5%。三是流转用途主要用于种植、蔬菜、果业等,其中种植面积约占67%。
措施及激励机制
1、强化组织领导。该县成立以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县委农工部、农业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等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统一领导土地流转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机构。
2、制定工作方案。制定了《吉水县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规范程序,完善机构等保障措施。
3、完善服务体系。县有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中心、镇有农村土地规范化服务中心、村有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站、村小组有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员。
4、出台优惠政策。一是实行财政奖补。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奖补制度,实行一年一定。二是整合项目资金。整合发改委、农开办、财政、农业等部门各类支农项目优先按排土地流转大户、合作社、农庭农场等。三是加大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土地流转大户的信贷投入,财政部门将支农贴息贷款优先安排土地流转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
问题与不足
1、土地流转程序不够规范。目前农户间流转一般采取“口头”形式,没有书面合同或协议书,容易引发矛盾和纠纷。
2、土地细碎化影响流转。由于家庭承包责任制初期,我县大部分地方是按产量高低分类田块平均发包给农户,导致地块多、面积小,不利连片耕作。
3、三是粗放经营,土地流转的迫切性不高。我县农民处出务工或农民兼职化等现状严重,劳动力转移后宁愿土 地闲置,致使土地广种薄收,粗放经营。
思考与建议
1、宣传培训,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各有关部门应当以当前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始以土地承包法、土地流转管理、土地规模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培训,加强土地流转的政策宣讲及引导工作。研究制订土地流转的原则、方式、程序流转合同签订等事宜,统一制订印发流转合同,解决政策不明,流转无序的问题,努力提高农民流转的积极性,促进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2、规范动作,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土地流转要建立信息库,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台帐,收集发布土地流转信息,做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工作,加强土地流转档案管理。要规范动作和服务,严格执行土地承包法律、法规,防止各类纠纷的发生。同是,还应建立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3、加强引导,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支持种粮大户或工商企业投投农业,兴办多种类型的农业企业,走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经营之道。通过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产业,采取“合作组织+基地+农民”等多种形式,发展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
4、加大投入,大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级政府应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不断增加对新型产业培植和各类新开支农业经营主体投入。大力扶持培育专业种养大户和现代职业农民,努力提升壮大农民合作社,着力培育家庭农场 和合作农场,鼎力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奋力培育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和青年致富带头人,发展标准化、生态化、专业化生产,提高土地流转后的规模经营效益,用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新产业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诠释“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三农”难题。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
吉水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吉安市东北部,赣江中游。有耕地面积55.62万亩,农业人口46.82万人,人均面积1.19亩。近年来,吉水县围绕建设现代农业这条主红,制定了“以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的发展思路,做好、做足、做活土地流转这篇大文章。
现状和特点
1、现状及成效。该县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二轮承包后,全县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有11.35万户,家庭承包耕地面积43.58万亩。截止2015年6月,全县累计流转土地面积达8.73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0%。有百亩以上水稻种植大户101户,种植面积1.75万亩,占全县的3.1%;50亩以上蔬菜种植大户18户,种植面积0.48万亩;50亩以上果园种植大户25户,种植面积1.01万亩;培育水稻、蔬菜、果业合作社125家。
2、主要特点。一是吉水县农村土地流转主要集中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城镇周边区域、交通便利、产业经济带动较强的乡镇,如文峰、八都等乡镇。二是该县土地流转主要以农户间私下流转较多,面积占55.8%,而流入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较少,其中流入合作社点9.6%,流入农庭农场占7.5%。三是流转用途主要用于种植、蔬菜、果业等,其中种植面积约占67%。
措施及激励机制
1、强化组织领导。该县成立以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县委农工部、农业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等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统一领导土地流转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机构。
2、制定工作方案。制定了《吉水县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规范程序,完善机构等保障措施。
3、完善服务体系。县有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中心、镇有农村土地规范化服务中心、村有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站、村小组有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员。
4、出台优惠政策。一是实行财政奖补。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奖补制度,实行一年一定。二是整合项目资金。整合发改委、农开办、财政、农业等部门各类支农项目优先按排土地流转大户、合作社、农庭农场等。三是加大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土地流转大户的信贷投入,财政部门将支农贴息贷款优先安排土地流转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
问题与不足
1、土地流转程序不够规范。目前农户间流转一般采取“口头”形式,没有书面合同或协议书,容易引发矛盾和纠纷。
2、土地细碎化影响流转。由于家庭承包责任制初期,我县大部分地方是按产量高低分类田块平均发包给农户,导致地块多、面积小,不利连片耕作。
3、三是粗放经营,土地流转的迫切性不高。我县农民处出务工或农民兼职化等现状严重,劳动力转移后宁愿土 地闲置,致使土地广种薄收,粗放经营。
思考与建议
1、宣传培训,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各有关部门应当以当前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始以土地承包法、土地流转管理、土地规模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培训,加强土地流转的政策宣讲及引导工作。研究制订土地流转的原则、方式、程序流转合同签订等事宜,统一制订印发流转合同,解决政策不明,流转无序的问题,努力提高农民流转的积极性,促进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2、规范动作,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土地流转要建立信息库,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台帐,收集发布土地流转信息,做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工作,加强土地流转档案管理。要规范动作和服务,严格执行土地承包法律、法规,防止各类纠纷的发生。同是,还应建立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3、加强引导,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支持种粮大户或工商企业投投农业,兴办多种类型的农业企业,走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经营之道。通过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产业,采取“合作组织+基地+农民”等多种形式,发展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
4、加大投入,大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级政府应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不断增加对新型产业培植和各类新开支农业经营主体投入。大力扶持培育专业种养大户和现代职业农民,努力提升壮大农民合作社,着力培育家庭农场 和合作农场,鼎力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奋力培育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和青年致富带头人,发展标准化、生态化、专业化生产,提高土地流转后的规模经营效益,用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新产业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诠释“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三农”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