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在新华社总结的年度官员“雷人语录”中位居榜首。网络上有好事者搜索编辑了年度官员“雷人语录”,如2008年的“对我的抹黑,就是对西丰的抹黑”、“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多好啊,想让他们怎么说就怎么说”等。2010年“不要老报冷冷冷,要注意和谐”、“如果我们不拆迁,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吃什么”等继往开来。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群众这么关注官员“雷人语录”?官员“雷人语录”频出说明了什么?
媒介素养不足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认识以及使用媒介资源的能力。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主要是指了解各种传媒的特点,知道批判传媒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传媒的积极态度和主动能力,能够科学、有效地利用传媒,并且积极地参与传媒,主动地支持和监督传媒。①
这些语录首先反映了某些官员面对媒体监督的态度无外乎三种:一、躲避策略,类似于鸵鸟只管自己把头埋在沙子里。不管谁来了解情况,当事官员直接躲起来不见,以为一味的躲就可以把事情大事拖小,小事拖了。这在电视调查节目中屡见不鲜,如记者在郑州养犬办采访过程中就遇到有工作人员谎称自己是“打酱油”的。这是最简单最直接的策略。二、软磨硬抗型。看起来接待了,也配合采访了,但实际上拒绝透露事情真相。就像天津市政管理局的那位官员,在被记者追问贷款道路建设通行费款项的去处时说的“这事不好再说太细”。要么躲避,要么就糊弄一下,草草打发。三、捏造事实型。用一种有利于保持自身官员形象的方式,用一种完全侮辱公众智商的方式来做一个解释,就如四川省一卫生局的处长给百姓解释死者很可能是“被颠簸而导致活过来了”。
《决策》杂志曾就领导者媒介素养进行问卷调查,在对“您总是能够轻松应付与媒体的关系”的调查中,有45.2%的领导者选择中立,26.9%持赞同态度,27.9%持不赞同态度,②可见领导者对应对媒介信心不足。
如今的网络时代又被称为麦克风时代,似乎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2009年12月22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了《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报告中指出2009年网络舆论载体的新进展: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相互借力,放大舆论。显然官员如果依然一味地采取“捂”、“堵”的方式方法来应对当前的时代已经过时,一味地“捂”、“堵”不仅徒劳无益,而且愚蠢至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政府公务人员有义务接受媒体访问,同时全面准确地回答问题,不应该回避媒体,更不能随意表达。政府官员采取“疏”的方式把发生的事情如实、客观地向媒体作介绍就不会给媒体猜测、编造的余地,也就能打消公众质疑,满足公众知情权,掌握舆论导向。
对领导干部来说,他们掌握着一定程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官员们应该逐渐学会和新闻记者打交道,充分利用媒体发布信息、引导社会舆论、树立政府形象。领导干部的传媒素养如何,绝不单单是其个人素养的问题,更是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新闻执政”水平、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重视对社会热点的引导,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因此,领导干部应具有良好的新闻执政能力,要增强新闻执政能力。③
政治素养欠缺
政治素养主要是指在政治立场、政治品质和政治水平等政治素质方面的修养。主要指领导干部的政治态度、政治品质和思想作风,具体表现在政治立场、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三个方面。
首先,官员“雷人语录”反映出某些官员官僚姿态十足。官场的浸染尤其是权力的浸染和内化,已经培养了个别官员油然而生的优越感,不由形成了惯于俯视众生的姿态。做出进京抓记者壮举的西丰县委原书记张志国在西丰人论坛里就说:“对我的抹黑,就是对西丰的抹黑……请管好你的嘴!不要乱讲!”依仗手中的些许权力,他拿出官架子发起了官威,已然忘记了怎么跟民众平等地交流,而用“俯视”的态度进行呵斥、命令,把媒体也当成下级。而湖北阳新县安监局局长在面对村民举报瞒报矿难事故时淡然回应:“时间太长,没有精力去调查。”没时间、没精力成为某些官员推诿扯皮的说辞。按理说,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官员不分大小,都要为党尽忠、替人民办事,可从某些官员雷人之言来看,他们似乎更在乎自己的政绩和乌纱。
其次,官员“雷人语录”凸显了官员的权力观念错位、群众意识淡薄。200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评论对“非正常”言论干部做出深入剖析:归根结底,是对自己的身份属性不清楚。某些官员在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官气、霸气、匪气和痞气,说到底还是官本位、权本位的思维在作祟。一些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职权,非但不为民解忧,反而将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力用于压制百姓、压制媒体。
最后,官员“雷人语录”在常识层面背离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
深层追问
媒体的监督、公众的质疑,都离不开权力监督部门的回应以及监督权力的制度保障。没有对事实真相和问题的追根溯源,只找到漂浮在水面上的浅层原因,那么新的官员雷人言论仍会出现,问题依然是问题,将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在官员“雷人语录”背后,我们不仅仅看到百姓、媒体的监督权、知情权和参与权被压制,而且我们更看到这种公权力没有受到有效的监督。
官员“雷人语录”频出,一方面显示出了媒介在有效地履行着“社会公器”的职责,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公民“四权”即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依然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枣阳市人民法院院长在面对公众质疑法院用“非法用摄像机录制法院的执行活动”为由刑拘市民时表示“法院是习惯性这么做的”。以司法为职业的机构明知自己的行为不合法,没有相关规定依据,就刑拘了并不违法的市民,这样的一种习惯性做法及思维,竟然拥有了与“法律”同等的权力。这种“习惯性”做法其实就是习惯性剥夺公民的权利。除剥夺了公民监督公权力运用的权利之外,还剥夺了他人通过某种途径了解事实的权利。传媒是公民行使“四权”的有效途径,从叫嚣“关闭新华网”到“人民网是电子垃圾”等我们可以看出媒体的监督开展状况也并不容乐观。
之所以接二连三地出现官员“雷人语录”,说到底还是因为对于民众他们毫无敬畏。之所以不敬畏百姓,不体察民生疾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心知肚明:自己的官帽,与百姓的评判没有多大关系。④那么对于官员“雷人语录”,最重要的依然是对官员的权力,特别是对官员公权私用的行为要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制约。一方面就是充分地保障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四权”,另一方面就是主管部门和立法单位要加以制约和平衡,约束官员的权力权限,避免官员的打击报复行为,使其依法行政,依法执政。
有干部曾感叹:“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多好啊,想让他们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句话其实体现了信息的重要性、知情权的重要性。但是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就恰恰相反,由于技术的革新、网络的引入,群众可以更好地了解官员的所作所为。公权力的使用,再加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相关政策、制度的出台,我们所获得的知情权恰好构成了对官员权力、对公众权力行使的一种有效的规范和制约。官员要学会面对媒体,正面回应公众质疑,坦诚接受舆论监督。这不仅符合老百姓的利益,也符合党和政府的利益。
注释:
①郑欣:《政府官员:一个特殊群体的媒介认知及其应对行为研究——以700名处级以上干部媒介素养调查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3)。
②徐雁龙、王聪:《领导者媒介素养调查》,《决策》,2007(9)。
③贺蕃蕃:《领导干部应增强“新闻执政力”》,《新湘评论》,2010(12)。
④尹平平:《加大民意权重才能逼退官员雷语牛腔》,《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12月10日。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郑艳
媒介素养不足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认识以及使用媒介资源的能力。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主要是指了解各种传媒的特点,知道批判传媒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传媒的积极态度和主动能力,能够科学、有效地利用传媒,并且积极地参与传媒,主动地支持和监督传媒。①
这些语录首先反映了某些官员面对媒体监督的态度无外乎三种:一、躲避策略,类似于鸵鸟只管自己把头埋在沙子里。不管谁来了解情况,当事官员直接躲起来不见,以为一味的躲就可以把事情大事拖小,小事拖了。这在电视调查节目中屡见不鲜,如记者在郑州养犬办采访过程中就遇到有工作人员谎称自己是“打酱油”的。这是最简单最直接的策略。二、软磨硬抗型。看起来接待了,也配合采访了,但实际上拒绝透露事情真相。就像天津市政管理局的那位官员,在被记者追问贷款道路建设通行费款项的去处时说的“这事不好再说太细”。要么躲避,要么就糊弄一下,草草打发。三、捏造事实型。用一种有利于保持自身官员形象的方式,用一种完全侮辱公众智商的方式来做一个解释,就如四川省一卫生局的处长给百姓解释死者很可能是“被颠簸而导致活过来了”。
《决策》杂志曾就领导者媒介素养进行问卷调查,在对“您总是能够轻松应付与媒体的关系”的调查中,有45.2%的领导者选择中立,26.9%持赞同态度,27.9%持不赞同态度,②可见领导者对应对媒介信心不足。
如今的网络时代又被称为麦克风时代,似乎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2009年12月22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了《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报告中指出2009年网络舆论载体的新进展: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相互借力,放大舆论。显然官员如果依然一味地采取“捂”、“堵”的方式方法来应对当前的时代已经过时,一味地“捂”、“堵”不仅徒劳无益,而且愚蠢至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政府公务人员有义务接受媒体访问,同时全面准确地回答问题,不应该回避媒体,更不能随意表达。政府官员采取“疏”的方式把发生的事情如实、客观地向媒体作介绍就不会给媒体猜测、编造的余地,也就能打消公众质疑,满足公众知情权,掌握舆论导向。
对领导干部来说,他们掌握着一定程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官员们应该逐渐学会和新闻记者打交道,充分利用媒体发布信息、引导社会舆论、树立政府形象。领导干部的传媒素养如何,绝不单单是其个人素养的问题,更是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新闻执政”水平、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重视对社会热点的引导,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因此,领导干部应具有良好的新闻执政能力,要增强新闻执政能力。③
政治素养欠缺
政治素养主要是指在政治立场、政治品质和政治水平等政治素质方面的修养。主要指领导干部的政治态度、政治品质和思想作风,具体表现在政治立场、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三个方面。
首先,官员“雷人语录”反映出某些官员官僚姿态十足。官场的浸染尤其是权力的浸染和内化,已经培养了个别官员油然而生的优越感,不由形成了惯于俯视众生的姿态。做出进京抓记者壮举的西丰县委原书记张志国在西丰人论坛里就说:“对我的抹黑,就是对西丰的抹黑……请管好你的嘴!不要乱讲!”依仗手中的些许权力,他拿出官架子发起了官威,已然忘记了怎么跟民众平等地交流,而用“俯视”的态度进行呵斥、命令,把媒体也当成下级。而湖北阳新县安监局局长在面对村民举报瞒报矿难事故时淡然回应:“时间太长,没有精力去调查。”没时间、没精力成为某些官员推诿扯皮的说辞。按理说,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官员不分大小,都要为党尽忠、替人民办事,可从某些官员雷人之言来看,他们似乎更在乎自己的政绩和乌纱。
其次,官员“雷人语录”凸显了官员的权力观念错位、群众意识淡薄。200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评论对“非正常”言论干部做出深入剖析:归根结底,是对自己的身份属性不清楚。某些官员在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官气、霸气、匪气和痞气,说到底还是官本位、权本位的思维在作祟。一些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职权,非但不为民解忧,反而将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力用于压制百姓、压制媒体。
最后,官员“雷人语录”在常识层面背离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
深层追问
媒体的监督、公众的质疑,都离不开权力监督部门的回应以及监督权力的制度保障。没有对事实真相和问题的追根溯源,只找到漂浮在水面上的浅层原因,那么新的官员雷人言论仍会出现,问题依然是问题,将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在官员“雷人语录”背后,我们不仅仅看到百姓、媒体的监督权、知情权和参与权被压制,而且我们更看到这种公权力没有受到有效的监督。
官员“雷人语录”频出,一方面显示出了媒介在有效地履行着“社会公器”的职责,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公民“四权”即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依然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枣阳市人民法院院长在面对公众质疑法院用“非法用摄像机录制法院的执行活动”为由刑拘市民时表示“法院是习惯性这么做的”。以司法为职业的机构明知自己的行为不合法,没有相关规定依据,就刑拘了并不违法的市民,这样的一种习惯性做法及思维,竟然拥有了与“法律”同等的权力。这种“习惯性”做法其实就是习惯性剥夺公民的权利。除剥夺了公民监督公权力运用的权利之外,还剥夺了他人通过某种途径了解事实的权利。传媒是公民行使“四权”的有效途径,从叫嚣“关闭新华网”到“人民网是电子垃圾”等我们可以看出媒体的监督开展状况也并不容乐观。
之所以接二连三地出现官员“雷人语录”,说到底还是因为对于民众他们毫无敬畏。之所以不敬畏百姓,不体察民生疾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心知肚明:自己的官帽,与百姓的评判没有多大关系。④那么对于官员“雷人语录”,最重要的依然是对官员的权力,特别是对官员公权私用的行为要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制约。一方面就是充分地保障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四权”,另一方面就是主管部门和立法单位要加以制约和平衡,约束官员的权力权限,避免官员的打击报复行为,使其依法行政,依法执政。
有干部曾感叹:“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多好啊,想让他们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句话其实体现了信息的重要性、知情权的重要性。但是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就恰恰相反,由于技术的革新、网络的引入,群众可以更好地了解官员的所作所为。公权力的使用,再加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相关政策、制度的出台,我们所获得的知情权恰好构成了对官员权力、对公众权力行使的一种有效的规范和制约。官员要学会面对媒体,正面回应公众质疑,坦诚接受舆论监督。这不仅符合老百姓的利益,也符合党和政府的利益。
注释:
①郑欣:《政府官员:一个特殊群体的媒介认知及其应对行为研究——以700名处级以上干部媒介素养调查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3)。
②徐雁龙、王聪:《领导者媒介素养调查》,《决策》,2007(9)。
③贺蕃蕃:《领导干部应增强“新闻执政力”》,《新湘评论》,2010(12)。
④尹平平:《加大民意权重才能逼退官员雷语牛腔》,《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12月10日。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