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与救赎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me1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邵丽在小说《木兰的城》中,展开了一幅众生驻足“城”之相。他们围绕“城”呓语着对“城”的迷恋。木兰即是迷恋者之一,她不仅是一群农民的代表,表征着传统,同时又作为女性,展现在女作者的女性视野聚焦之下,这使其更具透视转型时期女性意识的价值。在这群游走于“城”的农民中,有两个焦点人物:木兰和她的母亲姚水芹。她们面临“城”,铺陈开追寻幸福中的迷失和自我救赎之路。
  途中的迷失
  木兰进城打工并“爱上了”这个城市。躲避农村生活的劳累和艰辛是木兰最初进城的简单理由。先于木兰进城的小山“恣肆地游弋”在假模假式的女工群中,彼此心照不宣地蓄意逢迎,挥霍虚空的时光。木兰不谙世事的单纯和羞涩,使小山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两类不同风格的女性异曲同工地满足着小山作为男性的自尊:女工们迷恋小山的英俊潇洒和浮浪多情,带给他的是自我中心式的满足;木兰单纯柔顺,给予小山的则是女性力量弱化带来的男权主义的强化。由此,小山选择了木兰,而不是周围轻浮的女工。木兰生气时,一餐麦当劳足以使两人之间的干戈化为玉帛。木兰乖巧顺从,易于操控,这使小山更加自信,他要做与女人对峙中永远的胜者。
  小山是木兰“城市的家”。这种既定的思维模式左右着木兰,小山的谆谆教导弥漫在木兰的空气中,因此木兰不屑于“潇潇”目的明确的沉沦。拥有健康英俊的丈夫和城市中家的安定,这一切使木兰幸福满足。但这种惯常的模式是有底线的,即木兰一定要留在“城”中,因为城市是躲避困苦劳顿的福地,是一道分水岭,隔开了复杂的文明与简单的愚昧。城中复杂文明的迷人风姿诱惑着木兰,而农村生活痛彻心扉的体悟更加剧了木兰留在城中的渴望。厂子垮掉了,情势所逼,小山要带木兰回乡下去,这一决定触及了木兰的底线。虚与委蛇的木兰不再沿着惯有的模式运行,她要给自己找到留在城中的理由。曾经单纯的木兰逡巡于给小山编织的谎言中,最终消失在小山的空气中。至此,木兰作为女性已然摆脱了小山作为男性的俯视,去寻找自由的福地了。小山似乎是木兰进城后的一个棋子,在完成其使命后便被弃之不用。木兰在城中追寻着幸福,舍弃了小山,投入了说自己“很干净”的田老板的怀抱。“很干净”这一用于物品的词汇移植到木兰的身上,预言着她的未来,而她自认为又找到了“城市的家”,另一个追寻幸福途中更牢靠的一枚棋子。然而极具戏剧性的是,当田老板怜爱地说往后他就是木兰的亲人的时候,俨然以救世主自居,小山最初选择木兰的隐性男权主义似乎又一次被复制了。
  木兰跳出农村的泥淖,不断地寻找一个个棋子,未来的指向当然是幸福。在木兰目的明确的不断追寻中,最初进城的能指背后的所指意义含混起来。萨特说:“人确实是一种具有主体生命的设计者,而不是青苔、兰花,或是花椰菜。”木兰作为“青苔”、“兰花”,迷失于追寻的途中,忽视了真实的独立自我。她倚借别人为棋子的同时,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正是一枚棋子。因此,浮于水面的是木兰作为胜者的姿态,实际沉淀出的却是木兰作为女性失败的无奈。
  艰难的救赎
  小说中,木兰是探寻寄留城之路的一极,与其相映照的是另一极,她的母亲姚水芹。木兰着迷于城中的妖娆繁复,姚水芹则想到城中“挣钱造屋,让娃儿念书”。两者最初进城的缘由虽然相去甚远,但当处于城中之后,她们的指向却毫无二致:木兰认为在城市“人生才刚刚开始”,姚水芹“觉得到了城市之后,才知道什么是幸福”。为了永恒的幸福,不再重复曾经的梦魇,两人都选择了留于城中。与木兰迷失于追寻幸福的途中不同,姚水芹执著地踏上了艰难的自我救赎之路。
  姚水芹初进城时与她同住的是个扬州女人梦金子。梦金子对城市的熟悉,让姚水芹“有点崇拜”。梦金子的吃穿用度,以及小女人的娇媚,影响着“刚踏入城市边”的姚水芹,她第一次对自己以前的生活感到“有点儿后怕,也很有一点儿遗憾”。梦金子带男朋友回来过夜,深夜里发出的喊叫,触动姚水芹去想女人和男人在一起“究竟是快乐还是痛苦呢”?此时的梦金子于姚水芹而言,似乎有了启蒙的意义。这启蒙的价值在于她开始以行动琢磨幸福的含义,“尊严”和“爱情”这两个奢侈的词汇逐渐在她的字典里凸显出来,这使她所追寻的幸福更加真切现实。姚水芹以自己朴素的理解表达尊严的含义:不无缘无故得别人的好处,得了别人好处就要付出。在姚水芹的理念里,“交换”是获取尊严的途径之一。
  梦金子从思想上开启了姚水芹对人生价值的朦胧思考,姚水芹的雇主刘老板则是从行为上颠覆了她对性的体验,复苏了其对女性自身的认知。城中生活的滋润使“爱情”这个奢侈的词汇开始闪现在姚水芹的字典里。刘老板是她的雇主,身份的差异,意味着遥远的距离,这隔开了爱情,交换是他们性行为的最好注解,这个注解使之染上了理性的色彩。一方面,姚水芹从中体会到了做爱的全新含义,另一方面,他们的行为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即使这种基于交换的尊重缺乏深刻性。承载姚水芹爱情梦想的人物是徐地云。徐地云酒醉想占有姚水芹,这个举动激怒了姚水芹:因为没有交换为基础的行为无疑是不尊重自己。至此,姚水芹的爱情理念明晰起来,爱情里应该包裹着平等、尊重、关爱等。本来不肯原谅徐地云的姚水芹在徐地云经历了嫖娼、断腿风波后却接纳了他:“我们一起过吧,我们命该在一起。”姚水芹意识中他们之间的距离,在一番周折后,似乎被抹平了。姚水芹从当初认为“乡下的女人都这样”,到反思“与丈夫生活了许多年,生了3个孩子,却对他没有一点点的感情”,姚水芹依靠对平等和彼此尊重的朴素理解选择了属于自己的爱情。这个艰难的过程似乎昭示了一个女人为“人”的意识,她的行为折射出了不同于其他“乡下女人”的自我救赎。
  不彻底的救赎
  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比作木兰也”。姚木兰是其作品《京华烟云》中的人物,此说表达了他对理想女性形象的向往。邵丽小说中的人物取木兰的名字和姚水芹的姓,即是姚木兰,这也许是作者理想中的女性形象化身。这个理想的女性形象应该是木兰的单纯率真和姚水芹的自立自强结合的混合体。小说通过对木兰和姚水芹的比照述说,对两者行为的扬弃自然泾渭分明。姚水芹的女性意识随着故事的进程似乎由模糊渐趋明晰,但作者的态度却使女性意识的主题迷离于男权主义的温柔乡中。徐地云同是来自乡下的打工者,他说话做人不卑不亢,虽是清洁工,却流露出应有的尊严,这让姚水芹很“敬重”他。但徐地云自己清楚这种尊严是浮于形式的,本质上则“自己看得起自己,也是硬撑着”。徐地云的“优势”使已婚、生子、大他几岁的姚水芹面对他的示爱退避三舍。但当徐地云嫖娼被抓,摔断了腿,酗酒堕落的时候,她却投入他的怀抱说:“我们一起过吧,我们命该在一起。”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用书写消解了男权话语,一改男权话语笔下的男性阳刚、帅气,写木兰的爹“长得又黑又干,像在锅灶里烘过一样”;徐地云强撑的自尊以及后来的自甘堕落。另一方面,作者又用书写树立了男性权威。首先,徐地云最初在面临初进城的姚水芹时,“有点居高临下”,当姚水芹受了城中生活的滋润,“变成很秀美的一个妇人”时,徐地云“看她的眼神竟然有了些敬意”,这敬意显然出自对姚水芹外貌的欣赏。依靠外貌获取男性敬意的姚水芹是男权俯视下的女人,因为“将女人的容貌作为取悦于男人的本钱自然是为封建社会以男权为中心的性质所决定的”。其次,姚水芹在徐地云丧失“优势”之后接纳了他,此时姚水芹俨然是以“天使”形象出现,这是男权意识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女性是“为人”而不是“为己”,她们成为“天使”的同时是以失去自我为代价的,其中隐含的仍是男权意识下卑微的女性意识。而男性降低了自身条件,女性才有资格与其平等,这种结合却被看做是“命”,因此,作者笔下的女性意识仍然处于半梦半醒之中。
  总之,小说《木兰的城》借助转型时期的社会背景,刻画了木兰母女对“城”这一符码的解读。作者依凭“城”这个媒介,尝试对此背景下女性意识的复苏加以探讨。转型时期女性面临选择的迷茫、困惑以及自我救赎的艰难,在作者笔下一一展现。虽然小说中流露出女性意识觉醒的不彻底,但中国根深蒂固的男权文化传统,决定了女性意识从启蒙到完美的嬗变需要假以时日。
  参考文献:
  1.W·考夫曼[美]著,陈鼓应、孟祥森、刘崎译:《存在主义》,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评》,三联书店,1995年版。
  3.邵丽:《木兰的城》,《十月》,2010(1)。
  (作者为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
  编校:董方晓
其他文献
作为文化传媒的重要视觉载体,以影像叙事为主的电影和电视剧近年来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精神消费产品。在给人们带来娱乐、提供信息的同时,它们所传播的文化内容也日渐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好的电影和电视剧不仅能传播优良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还会给人们以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就这点来说,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可以说是目前一部较为成功的作品。  《媳妇的美好时代》是一
期刊
摘要:鲁迅小说《怀旧》,借“长毛且至”这一信息传播产生的“蝴蝶效应”,描绘了一幅传播场中的浮世绘。信息发布者具有魔弹功能,受众则成为应声而倒的靶子;受众因对信息怀有恐怖的想象,促使了社会熵情的形成;社会秩序恢复后,在“被看/看”沉默的螺旋效应中,鲁迅又融入了对国民性的思考。  关键词:怀旧 魔弹 熵情 沉默的螺旋    《怀旧》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于1913年《小说月报》第4卷第1号,署名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系统资源理论对三峡工程纪实影像传播系统配置资源的特性、过程、建构方式进行了全新解读。从全文分析可以看出在传播过程中,系统资源的配置在传播系统内可以说是最头疼也是最简单的事情,关键取决于在一定的范围内,系统对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间分配的方式是什么。而实际上,系统的物质资源配置方式又是在整合配置与突破中纠结的。  关键词:垄断 资源配置 争夺    系统本应按照资源配置的规律
期刊
有效的科技传播是促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由于传播内容的特殊性,科技传播一直未能成为媒体传播的重点内容,随着近年来社会生活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人们对科技知识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科技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尤其是农村地区,社会民众的科技需求与媒体科技传播的现状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情况客观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阻碍了农村公众科技致富的通道,因此,探索高效的对农科技传播路径,将会进一步促进农
期刊
摘要:央视改版轰动一时,新闻类栏目成为改版力度最大的板块。本文以《新闻联播》《朝闻天下》为范例,着重采用文本研究的方法,对央视新闻频道改版前后的栏目进行讨论分析,并由此探讨电视新闻类节目产生意义的途径及其影响。  关键词:央视改版 电视新闻 抵制性解读 公共领域新闻    央视改版概况  从2009年7月开始,央视改版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其改版力度最大的,就是新闻频道以及新闻类节目,早、中、晚多档
期刊
摘要:广告文化批评的最重要范式是法兰克福学派对广告制造虚假需要的指责。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影响使人们注意到任何物品都是带有符号价值的,这种观点的极端形式不但挑战广告创造虚假需要的说法,而且挑战马克思主义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时对生产过程的侧重。但相关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拜物教概念可以为当代的广告文化批判提供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广告 虚假需要 拜物教 鲍德里亚    广告不仅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占据着重
期刊
摘要:民间故事的形成、传播和传承需要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随着地区间道路的打通,民间故事所依赖的封闭的自然环境被打破,新的文化的不断涌入打破了其单一的人文环境。本文试以这种新的形势为背景,以都镇湾民间故事为例,用传播学理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民间故事 保护 传承    2008年长阳都镇湾民间故事列入国务院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什么各处都有民间故事,而都
期刊
摘要:央视关于去年夏天高温天气的报道集中反映了主流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理念和议程设置的改进,体现了作为大国强势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和其他媒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突发事件报道理念 议程设置 央视 高温天气    2010年进入夏季以来,南北热浪同时夹击,我国大部饱受高温之苦,局地气温达38℃~40℃。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南方地区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北方的气温也明显上升,热浪再次袭来。作
期刊
2010年4月,韩寒登上《时代》全球影响力候选人榜事件再次引发了网络热议。遥想10年前辍学在家卖文度日的高中生韩寒最初被公众知晓,还主要是围绕天才与叛逆、教育与成才,甚至被当做“反面教材”开始的。彼时在央视《对话》中的韩寒还是一个在聚光灯下手足无措的青涩少年,被现场观众苦口婆心地教诲。而10年后韩寒则被亿万网民奉为“民意代表”、“公共知识分子”、“道义的化身”被捧上神坛。  事实上,在2001年之
期刊
摘要:如今的选秀节目竞争激烈,生存艰难,品牌发展之路举步维艰。湖南卫视2009年的选秀节目《快乐女声》在广电总局的多重限制下,顽强自救,大胆创新,对电视选秀节目的品牌发展之路进行了成功的探索。本文从湖南卫视对内部资源的整合、对外部资源的利用、对自身节目质量的提高三个大的方面,论述了湖南卫视成功延续品牌的全新策略。  关键词:湖南卫视 快乐女声 电视选秀 品牌战略    如今,电视选秀节目的发展环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