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高中数学课的特点,根据适合高中教育的特点,改善教学形式,提出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成绩。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中的几个步骤 教学形式 教学方法等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65-02
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但大致的教学过程仍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组织教学
为了让学生更快的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在上课的铃声响过,有必要师生之间相互问好,适时的提醒学生已经上课了,而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二、复习提问
数学学习的兴趣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这样才能够激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这个环节也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以前的"旧"知识引导出要学的"新"知识,才不会使学生有一种陌生唐突的感觉。
数学课上学习所用的材料也不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也可以在上一次课的"作业"部分布置出这节课的"复习提问",鼓励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来概括出问题。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而教师则是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这样才会使课堂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三、教授新课
每节课的核心部分就是本环节,占据的时间也是最多的。教师能讲授好每一节课,学生能学习好每一节课的内容,都在此环节。
(一)有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还延续初中的那种学习状态,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老师讲一个问题,就接受一个,没有完全掌握学习的自主性,这时,应让学生有兴趣并有值得深入思索的尝试问题,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这样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和批判性,才不至于做题的时候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虽然理解,但做题时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二)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知识点。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以为教学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上课,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在教材中许多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等的发现过程往往没有详细完整给出,只是有完美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深研教材、精心设计、重新组织教学内容,让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教学活动,克服学生思维的被动性,具体地说,可利用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创造性;利用知识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连续性和广阔性;利用典型例题、练习题的多解和延伸变化,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利用学习中经验的积累和存在问题的矫正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批判性。
(四)教学方法也可以直接影响到能力培养的效果。在教学组织和实施手段上应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基本教学策略,通过各种贴近现实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要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理论教学在强调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突出应用,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现场演示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在学习过程中, 教学方法直观、灵活,教学形式生动、活泼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使学生有欲望去学习,才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四、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对于一节课的总结。用几句简单、鲜明的字句把这一节课的内容串一串,让学生的心里有一个系统的知识链,也能贯通前后的知识点,所以此环节必不可少。
五、作业
上完一节数学课,如果没有相应的课后练习,那么在课堂上有再好的教学效果而没有巩固所学的知识也是枉然。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应该是词已尽而意无穷。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中的几个步骤 教学形式 教学方法等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65-02
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但大致的教学过程仍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组织教学
为了让学生更快的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在上课的铃声响过,有必要师生之间相互问好,适时的提醒学生已经上课了,而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二、复习提问
数学学习的兴趣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这样才能够激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这个环节也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以前的"旧"知识引导出要学的"新"知识,才不会使学生有一种陌生唐突的感觉。
数学课上学习所用的材料也不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也可以在上一次课的"作业"部分布置出这节课的"复习提问",鼓励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来概括出问题。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而教师则是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这样才会使课堂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三、教授新课
每节课的核心部分就是本环节,占据的时间也是最多的。教师能讲授好每一节课,学生能学习好每一节课的内容,都在此环节。
(一)有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还延续初中的那种学习状态,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老师讲一个问题,就接受一个,没有完全掌握学习的自主性,这时,应让学生有兴趣并有值得深入思索的尝试问题,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这样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和批判性,才不至于做题的时候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虽然理解,但做题时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二)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知识点。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以为教学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上课,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在教材中许多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等的发现过程往往没有详细完整给出,只是有完美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深研教材、精心设计、重新组织教学内容,让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教学活动,克服学生思维的被动性,具体地说,可利用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创造性;利用知识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连续性和广阔性;利用典型例题、练习题的多解和延伸变化,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利用学习中经验的积累和存在问题的矫正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批判性。
(四)教学方法也可以直接影响到能力培养的效果。在教学组织和实施手段上应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基本教学策略,通过各种贴近现实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要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理论教学在强调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突出应用,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现场演示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在学习过程中, 教学方法直观、灵活,教学形式生动、活泼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使学生有欲望去学习,才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四、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对于一节课的总结。用几句简单、鲜明的字句把这一节课的内容串一串,让学生的心里有一个系统的知识链,也能贯通前后的知识点,所以此环节必不可少。
五、作业
上完一节数学课,如果没有相应的课后练习,那么在课堂上有再好的教学效果而没有巩固所学的知识也是枉然。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应该是词已尽而意无穷。